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RTK五轮仪研制的汽车运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虞明  钱立军 《汽车工程》2005,27(1):54-56,106
利用GPS载波相位RTK技术研制成了汽车道路试验RTK五轮仪。应用该五轮仪进行了汽车的直线和曲线运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可以更精确测取汽车运动性能参数,实现基于动态轨迹测量的汽车运动性能试验评价。  相似文献   

2.
聂让 《公路》1998,(9):1-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测量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且已有许多成熟的方法;不足之处是观测耗时较长,且对测量数据需进行室内的后处理,发现测量结果不符合要求时,还必须到现场补做外业工作。GPS与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组合成整体,则不仅缩短观测时间,而且很快得到测量结果,即刻校对,不会再有返回现场重测的现象发生。对应用GPS与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组合体进行的测量,我们称之为实时GPS测量。实时GPS测量由GPS信号接收、数据实时传输和数据实时处理3个部分组成。该测量可广泛用于公路工程,诸如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工程控制测量、中线测量、断面测量、施工测量及变形观测等。  相似文献   

3.
道路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量较大,而且线路设计多变,同时在测量上也很困难。随着现代化科技成果的不断成熟,GPS—RTK测量技术在道路工程测量中的发展很有前景,并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测量方法。对GPS—RTK的测量原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GPS—RTK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方法,对GPS—RTK测量技术在实际道路工程施工当中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GPS—RTK在道路工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于道路测量来说,鉴于道路测量控制网特点,采取传统测量方法会为网形布设、误差控制给出不可靠数据。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析通过在道路测量中采用GPS技术,有效地提高道路测量效率及其精度,总结出GPS在道路线形及其网形布设方面技术实施策略,为同行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施桥三线船闸工程首级控制点采用载波相位测量,将三差模型计算运用到施桥三线船闸工程首级控制点进行控制测量,使VB编程语言开发的GPS监测系统推广运用到船闸工程的监测中。  相似文献   

6.
采用关节臂式三坐标测量机(CMM)对某一汽车的底盘进行硬点测量。通过综合分析整车载荷、车轮定位、车身姿态和数据对齐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和基准特征的选择原则。针对采用常规测量平台测量底盘硬点精度低的问题,改用KC试验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采用KC试验机有效提高了底盘硬点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7.
GPS RTK技术在虎门大桥运营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RTK)在虎门大桥运营安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该系统实时动态记录了悬索桥在温度变化、风荷载、随机车辆荷载激励下的三维位移变化 ,并进行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 ,获得在这些荷载激励下的振动频谱 ,这些数据对研究悬索桥的安全特性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确定大地水准面的理论,计算出某地区EGM96和EGM2008地球位模型大地水准面高,先移去高程异常的长波项,然后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法和Shep-ard拟合方法对该地区的剩余GPS/水准数据进行试验计算,得出以下结论:①高精度的GPS/水准点均匀分布于整个项目区是得到高精度的高程异常的主要条件之一;②利用地球位模型结合GPS/水准数据拟合得到的大地水准面精度好于直接利用GPS/水准数据拟合得到的大地水准面精度。  相似文献   

9.
智能型全站仪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简述了智能型全站仪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模式,以TCA2003智能型全站仪在江龙大桥维修加固工程中用于监测该桥墩顶平面位移为例,分析了测量机器人的自动观测精度,并对其ATR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试验得出测量机器人自动采集数据的最佳观测距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程数字化及BIM设计的不断发展,3D测量在项目中的应用已不可或缺。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处理中,以规则表面(平面、圆柱面、球面)的法向量和主曲率为参数建立了规则几何表面自动提取的数学模型,并对利用该模型提取的表面同名点距离与精密全站仪测距结果进行了模型精度对比分析。通过点云数据去噪、降采样、规则几何表面自动提取,结合3D贴图、渲染等操作,以某大楼空间仿真为实例,得到了一种厘米级的点云数据规则表面提取和空间仿真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实时测量中,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具有实时性好、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在道路勘测与放样方面与常规测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从GPS-RTK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工作模式,数据处理,技术特点及精度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其在道路工程测量中中桩放线与纵横断面测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岛隧工程首级加密控制网测量工作对于建立岛隧工程统一的测量基准具有重要意义,为沉管安装的精确定位及贯通测量等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为保证岛隧工程首级加密控制网测量基准的准确性,需要对测量平台控制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测量平台控制点LRS1、LRS2、SP11、SP21同HZMB—CORS站YELI、YNHN、HUSN及香港小冷水CORS站HKSL的同期观测数据进行解算。  相似文献   

13.
几种典型自由设站法测量的解算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政工程测量中 ,在待定点P上设站 ,以必要的精度观测P点到几个已知控制点的方向或 (和 )边长 ,通过平差计算 ,进而获得P点的坐标和精度 ,这种测量控制点的方法称为自由设站法。该文介绍几种用该方法测量的实际解算及其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桥梁变形监测方法只能把握数个独立点的观测形变数据,不能全面控制大跨度桥梁各部分的变形数据。现提出将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桥面几何形态数据采集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结构物的三维重建工作中,直接对结构物表面进行三维测量,采用三维阵列点云的方式来生成结构物表面的三维形态并记录点位坐标,打破了传统的桥梁变形监测方法仅有数个独立点的局限性,扩大了桥面变形监测范围,提高了结构物的观测精度,并能快速、完整地进行量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对该特大桥主桥进行建模,得到各温差下结构的理论变形数据,与车载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实测值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得到桥梁点-线-面的整体变形监测结果,相较传统的桥面变形监测而言,该方法则侧重结构整体变形特征,并消除了在测量过程中对交通运营的不利性,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困难地区道路勘测设计实例,介绍了应用GPS、全站仪、笔记本电脑、CAD等技术、设备,通过GPS测量、高程导线测量、数字化测图、任意点动态放样、纵横断面同测等方法,基本实现了道路勘测的数字化、自动化作业及内外业一体化作业.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测量技术和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我国桥梁工程测量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GPS静态测量、RTK测量、工程用GPS连续运行参考站建设、地形测量和桥梁施工放样、工程变形观测和工程测量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现状,揭示了我国桥梁工程测量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桥梁工程测量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细集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道路工程实际出发,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上海某重大工程所用级配为基准外,还采用10种对比级配进行了大量试验,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级配中细集料用量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包括空隙率、稳定度、抗拉强度、永久变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GPS静态定位技术已逐步取代传统的三角测量技术,成为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流建网技术.结合多年来的桥梁工程测量实践,系统地分析并提出GPS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精度、基准、网形的优化设计方法,论述GPS控制点选布、标石建造、GPS观测及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套基于公交车辆GPS定位数据的公交运送速度计算模型,以公交车辆实时GPS数据和公交线站GIS数据为基础,借助地图匹配修正GPS坐标,确定公交车辆所处弧段和弧段百分比位置.基于公交车辆定位数据点与公交站点位置匹配流程,通过识别公交车辆到站时间,计算车辆在公交站点区间内的行程时间和运送速度,并进一步修正公交车辆到站时间误差和公交线站基础信息来改善模型精度.论文选取北京不同道路等级和时段的21条线路进行调查,验证模型误差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的平均精度可达到91. 4%,站点区间所在道路等级越高,计算结果越准确.论文所提出的公交运送速度计算模型,能为加强公共交通运行监测与管理、提升出行服务质量等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以某一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为对象,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隧道断面变形监测。采用隧道外强制对中装置,将测量控制装置置于墙体有效的避免控制点变形而影响测量精度;采用全局拼接方法,通过在隧道两端设定标靶,实现点云各点三维坐标属性、反射强度、三维真彩色信息集合;通过隧道分割,根据三维不变矩平移旋转稳定特性,提取隧道中轴线姿态;利用MDP法(最小距离投影算法)进行隧道断面三维变形计算,确定隧道收敛和扩张变形量。通过降低区段选取长度,对区段间的点云信息抽稀,降低点云的密度。对比未进行抽稀和局部测量的激光扫描数据,可以发现采用该方式有效降低了监测过程中变形信号的标准差,缩短了计算量,提高了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