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武汉市公交站点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公交站点满意度评估模型,分析影响公交站点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计算公交站点乘客满意度指数,提出公交站点发展对策。结果表明,乘客秩序、上下车安全状况和公共安全对乘客安全性感知的影响较大,上下车便利状况、车辆信息查找方便程度对乘客便利性感知的影响较大,拥挤状况、噪声状况和空气污染状况对乘客舒适性感知的影响较大;计算得乘客对公交站点的满意度指数为63.25,满意度评价为满意;针对满意度评估结果,从4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高效地、有针对性地提高乘客对公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分别标定了不满意群体和所有调查乘客群体的结构方程式模型,并通过模型重新解释了结构方程式中的总体满意度与观测变量间路径系数的关系及综合作用系数的含义;采取IPA矩阵,提出了针对不满意群体的公交满意度改善策略排序,并讨论了改善策略排序分群体的必要性。结果显示,针对不满意群体的改进策略排序与针对所有调查乘客群体的改进策略排序有较大差别,前者更精准,也更具操作性;武汉公交乘客正在追求公交出行的快速性、舒适性和便捷性等"软服务"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无缝换乘的运营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的主要因素及轨道交通网络的特有属性,用运行时间、换乘时间、拥挤附加时间构造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广义费用函数,分析乘客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路径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基于图的理论和随机用户平衡原则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数学优化模型,设计基于费用约束的K最短路算法进行求解,得出更符合实际的有效路径集合,并通过一组数据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乘客信息发布系统依托信息采集、网络通信、信息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显示等技术,实时向乘客发布各种交通信息.文中对乘客信息发布系统的构成、发布内容和关键技术进了初步设计,通过各种信息发布方式为出行前和出行中的乘客提供所需的发车时刻表、换乘路线、出行最佳路径等信息,达到规划出行、最优路线选择、避免交通拥挤、节约出行...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机理,能够为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及客运组织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非集计理论,将居民个人属性、交通属性和出行属性作为影响因素,根据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分布情况,将公路、铁路、民航3种出行方式作为选择肢,构建了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多元Logit模型。利用云南省1 642份旅客出行行为调查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多元Logit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获取了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居民月收入、学历、出行距离等7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月收入、学历和出行距离对出行方式选择结果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于选择公路出行的乘客而言,换乘便捷性对选择结果影响的显著性高于乘坐舒适度;对于铁路出行的乘客,乘坐舒适性对选择结果影响的显著性较高。当出行距离每增加1个单位,选择公路出行的概率降低0. 104个单位,选择铁路出行的概率降低0. 328个单位。学历与月收入的弹性值分别为1. 307和1. 297,均大于1,表明学历与月收入2种因素对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度较高;其余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感知质量指标与总体满意度的关系以及不同需求层次下感知质量指标重要性的变化.以武汉轨道交通满意度调查中获取的 10 461份有效问卷数据为基础,利用Bayesialab软件结构学习算法结合专家经验进行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建立了12个感知质量指标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贝叶斯网络,结果显示部分感知质量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且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乘客总体满意度.以感知质量指标不同取值对应的总体满意度期望值为度量标准,分析在不同需求层次下感知质量指标重要性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感知质量指标满意程度的增加,"乘车安全性"指标的重要性明显下降,"乘客文明"指标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基于乘客对公交服务的需求分析,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以时效、安全、可靠、便捷、舒适和经济为一级指标的多层次基于乘客感知的公交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3 012份调查问卷对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关系数加权的满意度评价模型.结果显示,乘客对公交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8.2分,评价处于基本满意以上的乘客比例超过80%.被调查者对时效性满意度最低,该指标主要受乘客年龄、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3个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今后开展多元化和定量化的公交满意度评价,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的是公交线路最优选择问题。以满足乘客需求为基本依据,考虑了公交直达、公交与公交之间换乘1次和2次到达三种情况,提出了基于最小换乘次数的城市公交网络最优路径算法。  相似文献   

9.
有效路径集合生成是城市轨道交通断面客流预测、线网运力计算和客流分析的基础。为解决传统有效路径生成中存在的各路径有效程度无法评估、线性约束无法赋权的问题,降低问卷随机性对最终路径集生成的影响,本文在传统有效路径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乘客出行路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并做出假设,引入乘客出行时长,针对处于不同时长聚类簇下的有效路径分别建立评估模型,提出1种有效路径集生成方法。将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和线路分别抽象为节点和边,构建轨道交通网络有向图;考虑出行路径类型、乘客出行主观因素以及乘客出行密度分布规律,利用自适应的DBSCAN算法处理乘客出行时长数据,以各时长下的出行密度为基准划分聚类簇,以聚类簇及其属性为输入,构建Logit模型并以其评估结果替代传统有效路径生成中的线性条件约束,并独立计算各簇所代表潜在有效路径的有效性权重,基于有效路径出行时长区间的连续性特点获取有效路径集。以广州地铁线网中多对出行OD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结合乘客出行数据聚类分析后所得到的有效路径集,调整兰德系数为0.652,相比于其他传统路径算法的生成结果,提升了0.379;同时在路径总时长-换乘次数平面上所产生的集合...  相似文献   

10.
以换乘可步行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效率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和标识性4个方面构建了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步行速度影响因素构造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模型,并对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各站点换乘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换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换乘时间长、经过较多人车交织点、道路狭窄拥挤和标识性不足,整体换乘效率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借鉴顾客感知服务理论和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方法,针对步行、等车、乘公交、换乘等出行链各环节,本研究构建了个体感知公交服务质量的短时评价指标类型矩阵表,形成了公交用户感知服务短时评估方法。以佛山市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个体公交出行距离、出行各环节时间期望值与实际值差距、个体出行时间成本等特征因素,建立了短时的公交用户感知服务评估模型,可支持开展公交全出行链的短时服务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步行短时评价结果、等车短时评价结果、换乘短时评价结果对整体公交出行满意度情况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总时间成本和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对整体公交出行满意度情况产生的影响较小;步行路线的方便程度、路边环境的舒适程度、步行的安全性、步行时间会对步行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是否多条线路选择、等车的安全性、站台拥挤程度、遮雨(遮阳)设施、站台环境卫生会对等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运行速度、车内环境、运行平稳性、报站情况、驾驶员专业程度会对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公交服务稳定性情况、公交时间成本并未显著影响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这与85%被调查者为通勤出行者,他们对其公交出行时间已有明确预期有关;换乘步行环境、换乘拥挤度、换乘安全性会对换乘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BRT乘客特性和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济南市BRT所服务的主要人群、出行目的、是否缩短行程时间、是否吸引私家车主乘坐和人们的满意度等问题,对济南市BRT沿线车站的乘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调查分析表明,乘客对BRT的满意度比较高,认为BRT的最大优势为速度快,基本达到设计目的,但车上比较拥挤,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在交通行为分析中,传统效用函数形式不能反映个人属性对信息效用感知的影响。改进效用函数形式,运用多项Logit模型理论,建立了公交动态信息下的公交通勤者出发时间选择行为初始模型。从初始模型中选择t检验显著的解释变量,并分别基于传统效用函数形式、改进的效用函数建立了2个修正模型。对比2个修正模型标定结果发现,改进的效用函数比传统的效用函数更有利于提高模型性能。研究也表明:性别、收入的t检验值分别为2.02、-2.25,说明二者对乘坐时间信息效用感知显著;教育属性的t检验值为2.03,说明其对车内拥挤程度信息效用感知影响显著;乘坐时间取均值,车内拥挤度为0.7时,二者效用比值为1.54∶1,说明乘坐时间信息是影响出发时间选择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立晓  颉磊 《公路工程》2023,(2):171-178
为了缓解地铁运营初期城市交通拥堵,考虑常规公交和地铁的快速准时性、便捷性、舒适性等8个心理潜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别对乘客常规公交和地铁的出行满意度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分析各心理潜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探究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与心理潜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常规公交与地铁的快速准时性、便捷性、舒适性分别对乘客的常规公交出行满意度和地铁出行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乘客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有车对部分心理潜变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铁运营初期的城市提升常规公交和地铁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供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基于非集计离散选择模型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上,结合上海南站乘客换乘调查数据,并选择公交车、出租车、私人小汽车等在内的枢纽站中拥有的交通方式作为居民出行的方式选择方案,建立了交通方式选择MNL模型。然后应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所建的MNL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非集计建模方法能够较全面的考虑换乘乘各出仃选择的各方面影响阕素,该方法是可行的。并且相对于集计模型,它减轻了调查样本的数量,从而使得该方法更为经济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铁路出行方式选择的讨论多停留在综合运输体系下与其它城际交通方式的对比之下,缺乏对不同层级铁路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本文以沪宁通道的京沪普铁、沪宁城际、京沪高铁为研究对象,对南京—上海的乘客进行铁路出行全过程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MNL模型探究乘客个人属性、列车服务属性及站点可达性对乘客铁路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乘客铁路出行选择行为受到年龄、学历、职业、费用来源、列车运行时间、票价收入比,接驳方式以及接驳时间的影响。研究成果能优化铁路客运服务,提升铁路运输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济南市BRT1号线运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济南市BRT1号线(简称BRT-1)车速和登降速度等的调查发现,BRT(快速公交)比普通公交车在速度上优势明显,服务的乘客主要是上下班和购物人群,吸引的乘客大部分为原先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乘客,仅有极少数为私家车主,乘客对BRT-1的满意度比较高;其最大优势是快速,但车上比较拥挤,登降速度受秉车秩序影响大.综合分析认为BRT-1基本达到设计目的,但有些地方还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利用对交通需求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对交通需求特性影响研究中存在的争论,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属性和交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人口密度、土地混合程度、家庭收入和家庭大小对于交通出行次数、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长的影响。通过对回归模型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找出真正具有内在联系的因素。最后阐述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相关研究的意义,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公交线路发车频率优化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茜  牛学勤  陈学武  王炜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2):103-105,108
公交运营调度是整个公交企业管理业务的核心。提高我国城市公交的运营调度水平,是改善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别从公交乘客利益和公交企业利益角度分析了公交线路调度问题,建立了以企业效益满意程度最高、乘客等待抱怨程度最低、乘客拥挤抱怨程度最低为目标的公交车辆发车频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兼顾了乘客和企业经营者双方利益。进一步结合南京市公交调查数据进行了优化计算,证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既有研究缺乏定量分析乘客出行习惯,导致优化线网实施后实际运营效果不理想的现实问题,提出乘客出行习惯成本的概念,并从换乘习惯成本和出行时间习惯成本2个方面进行计算:引入换乘惩罚因子,将换乘导致的不便转化为出行时耗计算换乘习惯成本;定义出行惯性阈值,表征乘客对车内时间的敏感程度计算出行时间习惯成本.建立以考虑出行习惯的乘客出行成本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以首末站布局、发车频率为约束的线网优化模型,设计改进的多种群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以莱州市公交线网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较优化前总成本下降了1 .8% ,乘客出行成本下降了15 .4% ,直达乘客比例提高了19 .6% ;与未考虑乘客出行习惯的传统模型相比,使用改进模型优化后乘客出行习惯成本下降了43 .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