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某四缸直喷柴油机实际增压条件下螺旋进气道的进气过程,并考虑了气体的可压缩性.分别对不同气门升程下气道中流场分布、流量系数以及涡流比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当进气速度大于当地音速时应对流量系数的计算值进行修正,并与稳态试验结果对比,结果吻合良好,为研究增压进气过程对性能与排放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某采用相继增压与可控进气涡流复合系统的柴油机建立了缸内仿真模型,分别对可控进气涡流系统和相继增压与可控进气涡流复合系统的燃烧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低工况下后者排气中NOX、Soot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54%和86.1%。并对相继增压与可控进气涡流复合系统柴油机喷油提前角、喷雾锥角进行了再优化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喷油提前角为20°CA,喷雾锥角为155°。  相似文献   

3.
作者新近开发了内燃机进排气系统一维非定常流动高精度计算模型有限体积法变差减少(Finite Volume Method-Total Variable Diminish,简称FVM-TVD)程序,为了适应对某16缺大功率柴机采用相继涡轮增压系统进行模拟计算与研究的需要,在FVM-TVD程序的基础上,加入了相继增压系统,进排气旁通系统及高工况放进气系统的计算程序,利用此新编制的程序对该柴油机进行了模拟计算,其计算结果对该机何时启用相继增压系统,进排气旁通系统或高工况放进气系统提供了初步的预测,并对其控制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8170型柴油机应用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8缸柴油机高低负荷兼顾,提出新的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通过安装在排气管上的可控阀门来实现增压方式的转换。对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进行稳态和瞬态计算研究。稳态计算结果表明,与原机MPC增压系统相比,在25%、50%、75%和100%负荷时,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平均扫气系数均大于MPC系统的平均扫气系数,油耗均小于MPC增压系统的油耗。瞬态计算结果表明,可控阀门关闭以后,压气机后进气压力增加的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MARPOL公约附则VI中NOx修正系数的研究表明,扫气空气温度属于可控制的进气参数,不需要出现在NOx修正系数公式中。作者研究认为进气温度、进气湿度和大气压力是三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将扫气空气温度与最高燃烧压力作为运行参数在ISO状况下对NOx值进行修正则更为合理,并推导出了新的NOx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6.
文中介绍了二次进气预膨胀涡轮增压系统,该系统能降低燃油消耗率、机械负荷和热负荷,曾在6PA6L280柴油机上进行了性能模拟及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很一致。若涡轮增压器总效率大于65%时,该系统能回收剩余废气功而不用动力涡轮,在结构上也大大简化,可减少不用动力涡轮系统的附加投资。为了验证这一特性,对6MANL58/64柴油机进行了模拟计算,与一般增压系统比较,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7.
孙素梅 《船海工程》2013,(6):124-126
介绍6200ZLC型柴油机增压系统强化的途径。通过分析增压系统的强化因素,认为提高增压度并且降低进气温度,可充分利用废气能量提高进气压力,提高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通流能力以及加大进气总管的容积是影响增压效果的主要原因。结合柴油机与增压器配合特性的调整,达到了提高柴油机输出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船艇》1986,(8)
由上海交通大学顾宏中教授领导的“六、五”攻关项目——高增压柴油机燃烧系统研究,于1986年初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司主持下,通过了鉴定。鉴定内容主要有超高增压二次进气系统试验研究和二次进气二级增压配合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新的假设,采用不同于以往的预处理方法和变流量系数,对舰用主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计算机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还对不规则喷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船用柴油机进气道为研究对象,用经试验验证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进气道的流通特性及串联进气道主要结构参数对气道流通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气道中,并联气道进气能力较串联气道要大,但并联气道形成的涡流比很弱;串联气道流量系数比对称型并联气道稍小,但能形成一定的涡流比;在进气道喉口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气道进口面积大小是影响气道流量系数最明显的结构参数,其余结构参数对气道流量系数影响都很小;进气道各结构参数对气道涡流比都有影响,其中气阀座高对涡流比影响最大,气道进口高度对涡流比影响也比较明显;气道出口处气流分布情况影响进气涡流大小,沿缸套周向速度分量越大,形成进气涡流的能力越大。  相似文献   

11.
应用STAR-CD软件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切换点工况的进气过程进行了仿真对比研究,着重对只有主增压器工作(1TC)和两台增压器都工作(2TC)状况下的进气道和气缸内的速度场、压力场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进气过程中,1TC较2TC的湍动能最大提高率为38%,1TC较2TC的涡流比最大提高率为29%,有利于进一步的油气混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相继增压柴油机的动态建模和仿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模块化建模方法在相继增压柴油机建模和仿真中的应用。首先明确了柴油机模型的重点在于表达系统中压力和流量的相互作用,以及扭矩和转速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建立模块的规则。介绍了模块库中的部分模块。以具体说明建模规则的应用。根据一种相继增压柴油机的结构。利用模块库建立了相应的系统模型。模型的仿真结果能够反映相继增压柴油机瞬态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具有与参考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的特征,证明了本文所用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论述二冲程柴油机复合增压系统的模拟计算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假设和微分方程; 2.常用的三种复合增压系统的模拟; 3.扫气过程的模拟; 4.燃烧放热过程的模拟; 最后,介绍了应用本程序对一台二冲程中速柴油机的复合增压系统进行改进的例子。结果证明:二冲程复合增压系统的模拟计算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柴油机气缸及增压系统工作过程的参数变化,并能估计某些不易进行测试的参数(如燃烧过量空气系数、扫气系数、缸内热负荷等),从而为新产品的设计和旧机型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内燃机在船舶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涡轮增压是增加内燃机功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涡轮增压,发动机功率可大幅度提高,而发动机重量及大小仅有少量增加。涡轮增压是增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压气机是由排气涡轮驱动的。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增压的想法,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来了。进气增压后,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增加,进入缸内的油量也就允许相应增加。这样,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可以提高。而且,由于机械损失并不仅仅取决于功率输出,因此效率也得到改善。当然,效率最终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纯涡轮增压二冲程柴油机增压系统各环节进行分析,建立了由孔板组成的通流能力当量系统。指出:任一环节前气体温度升高均会造成该环节的质量流量通流能力减小;涡轮是纯涡轮增压二冲程柴油机增压系统的“瓶颈“处,其中喷咀环压降又比叶轮的大,它们质量流量通流能力变小往往是引起喘振的直接原因;空气冷却器污阻对质量流量通流能力的影响是双重的,也应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疏水性中空纤维膜接触器为吸收装置,以一乙醇胺(MEA)为吸收液,对低浓度CO2(≤0.5%)进行吸收,考察吸收液浓度、吸收液流量、气体流量和进气CO2浓度对CO2吸收效率η和总体积传质系数KGa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膜吸收法可以处理浓度为0.1%~0.5%的CO2,且保持较高的吸收效率;吸收过程受气相阻力控制,液相阻力对CO2的传质性能影响不大.根据传质理论,建立传质数学模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PA6-280型柴油机改型为低压缩比两级增压(PA6-BTC),相继增压(PA6-STC),一级,二级旁通补燃增压进行了工作过程及增压配合计算,并与原机性能作了比较,对其改型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水位调节阀作为汽轮机凝水系统的重要组成设备,其开度的变化会改变阀流量系数以及整个系统的阻力特性。为研究不同工况下水位调节阀的工作特性,通过伯努利方程,对调节阀流量系数进行公式推导,得到调节窗口面积比对流量系数的影响及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水位调节阀的流量系数,分析不同压差、不同开度对流量系数的影响,通过公式计算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为数值模拟计算流量系数的方法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本次计算所得流量系数对凝水系统进行计算,得到了较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气体惰化机理,提高惰化过程效率,对卧式椭球状LNG液舱的气体惰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优化。采用从椭球状液舱端部直流射流、旋转射流和混合射流的进气方式,分析气体射流流场结构和惰化效果,探究不同进气方式对惰化过程影响的机理,并提炼其惰化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进气流量一定时,旋转射流的惰化效果优于直流射流和混合射流,这是由于旋转射流会产生更大的进气扩张角,可大幅减少惰化死角的存在,有利于在储罐内部形成推移式惰化;旋转射流相对直流射流可节省40.4%氮气量和惰化时间,相对混合射流可节省26.2%氮气量和惰化时间。旋转射流优化方案可减少氮气耗量并节省惰化时间,提高惰化过程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对于实际LNG液舱的气体惰化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昕光  王银燕  张鹏奇 《船舶工程》2011,33(1):18-20,37
利用STAR-CD和GT-Power软件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在切换点工况下一台增压器工作(1TC)和两台增压器均工作(2TC)的喷雾、燃烧过程进行了多维瞬态对比研究,通过计算得到了1TC和2TC的缸内气体流场、湍动能、温度场等信息.燃烧过程对比研究表明:相继增压柴油机在切换点工况,1TC的进气量充足,燃空当量比小,缸内燃烧情况更加平稳,因此1TC的缸内平均压力高于2TC,缸内平均温度低于2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