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分析扭转梁C特性对稳态转向性能的影响,文章以模态综合法建立了某乘用车扭转梁后悬柔性模型,对建立的原型车进行侧向力C特性仿真,与对标车进行对比发现仿真与试验值存大较大差异,且侧向力前束特性存在较大的过度转向趋势.通过优化安装衬套的刚度使得原型车与试验结果吻合,最后对整车进行稳态回转仿真发现,负的前束侧向力特性不利于转向,优化后的模型提高了整车不足转向.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考虑侧倾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的情况下,建立起基于横向动力学的整车模型,并进行了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整车总布置设计与操纵稳定性不足转向特性的参数分析,建立总布置设计参数与整车操稳不足转向特性关联的理论模型,把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与静态储备系数,即汽车的轴距、前、后轮的侧偏刚度及整车的质量分布(整车布置)等固有特性关联起来,提供一种总布置设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确保整车操纵稳定性处于良好性能区间的最佳点,从而为与此抵触的性能指标留出设计平衡空间,最终达到整车性能全面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考虑侧倾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的情况下,建立起基于横向动力学的整车模型,并进行了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虚拟样机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由电池布置带来的前后轴载荷变化(整车质心位置变化)和横向稳定杆对转向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整车在空载和满载时均为不足转向;后轴载荷比例增加对稳态转向不利;加装横向稳定杆可以大大改善车厢侧倾,对稳态转向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6.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前轮摆振的非线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丽娟  林逸 《汽车工程》2007,29(5):389-392
以某轿车为例,建立3自由度整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和数值仿真计算,详细研究整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和系统失稳后的前轮摆振特性。阐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前轮摆振特性同属汽车整车稳定性问题,前者是负刚度系统,后者是负阻尼系统。在一定的参数组合下,具有不同转向特性的汽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摆振现象,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建议适当增加转向系阻尼和刚度以减小甚至消除摆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基于ADAMS的四轮转向汽车虚拟样机建模与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DAMS建立了新型四轮转向汽车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在ADAMS/CAR中建立了四轮转向汽车(4WS)前后轮转角比例控制与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四轮转向汽车与二轮转向汽车的整车瞬态特性、稳态特性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对轮胎侧偏刚度对转向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四轮转向汽车具有低速机动灵活和高速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对某SUV车建立了刚柔耦合整车系统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了稳态转向特性仿真分析,发现该车具有先不足转向后过多转向的问题,并且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值an偏小.通过对悬架刚度、稳定杆刚度的优化设计,解决了该车的过多转向问题,使之具有了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并且使an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对改进前后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试验验证,说明优化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3种用于判别牵引车-半挂车列车稳态转向特性的方法:线性系统稳态转向特性的判别方法、基于动力学仿真的非线性系统稳态转向特性的判别方法、能量相平面判别方法.运用这3种方法分别对某一牵引车-半挂车列车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3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更全面地判别牵引车-半挂车列车的稳态转向特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量整车K&C特性试验数据和车辆定位参数测试数据,建立了整车模型,并通过CARSIM参数化仿真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在时域和频域内分析了整车转向特性对后桥参数的影响,得到了扭力梁后桥参数对整车转向特性的贡献率,为整车开发早期的结构选择和后续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建立了面向结构的转向系统模型,包括转向齿条动力学和转向横拉杆以及转向立柱的弹性特性、转向减振器阻尼力、转向干摩擦、液压助力特性等。所建模型具有完备的动力学自由度,能准确地反映路面激励对转向轮运动状态地影响。并将该模型嵌入到整车动力学模型中,对两种典型工况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仿真结果与道路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广义汽车转向稳态响应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的线性二自由度模型的不足,构建了一个新的广义汽车转向稳态响应模型,并说明了该模型的广泛适用性。以某不足转向轿车模型的有关参数为例,仿真计算并比较了应用两种模型时该轿车等速圆周行驶时的稳态响应状况,验证了广义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得到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3.
胡玉明  赵旗 《汽车技术》1994,(11):10-12
在汽车动态模拟系统中,转向盘反力矩的仿真逼真度影响实验驾驶员的操纵行为,从而影响驾驶模拟实验的准确性。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利用力矩电机进行全工况仿真汽车转向盘反力矩的原理、力矩电机的工况分析及稳态误差分析等,为全工况仿真汽车转向盘反力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汽车转弯制动性能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是一篇研究汽车转弯制动性能模拟计算方法的专题论文。首先建立了11自由度的汽车动力学模型,模拟转弯制动开环试验方法,建立了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其初始条件通过计算汽车作圆周运动时的稳态转向特性求出。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各有关参量的计算方法,然后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出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因此能够详尽地描述和研究各重要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转弯制动性能的影响。最后给出四个典型算例,用以说明计算的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15.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of the Steady State Turning of Single Track Vehicles

In the paper the steady state turning of single track vehicles on a horizontal, even road is investigated, supposing the air to be at rest. The vehicle model used has six degrees of freedom: rolling, yawing, pitching and bouncing of the vehicle, rotation of the front wheel system (steering) relatively to the main frame and distortion of the rear wheel system due to limited stiffness of its linkage, and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wind drag and gyroscopic effects generated by wheels and other vehicle components. A special importance is given to the geometry of the vehicle

The results show a comparison of two types of motorcycles with different geometries and tires. To characterize the vehicle behaviour the roll, side slip and steering angle as functions of the normal acceleration are used. A more detailed study in respect to the steering torque is added.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SUV转向随动性不足问题,利用后轴变形转向效应对该车五连杆后悬架上摆臂重新布置,并在ADAMS中建立了后悬架运动学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脉冲输入的仿真结果分析和对原车按新方案改进后进行的操纵稳定性主观试验验证表明,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转向随动性问题,减少了特殊工况时后轮侧滑及甩尾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为使汽车行业充分理解轻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国家标准,引导和规范ESC测试评价,文章对轻型汽车ESC全球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系统剖析,针对ESC过度转向评价和路面摩擦因数测定开展验证试验,并探索不足转向试验方案。在ESC国家标准中明确了路面摩擦因数测定方法,并通过冰雪路面上的双移线试验和稳态圆周试验对ESC不足转向特性进行评价。轻型汽车ESC国家标准弥补了全球技术法规在不足转向评价上的不足,为我国规范与完善ESC性能测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借助虚拟样机仿真技术,发现某预研项目车辆具有过多转向趋势,在全面分析车轴左右轮荷变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车辆转向特性的影响因素.针对本项目提出可通过加粗前悬架横向稳定杆直径的办法来获得车辆的不足转向特性。通过对多种匹配方案的仿真分析和对比权衡,并结合国标对稳态回转实验的评价打分方法,最终确定把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之比由1.17增加到1.96,此时车辆的过度转向趋势得以消除,并具有了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燃料电池汽车转向系统的要求与特点,综述现有适合燃料电池汽车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及未来线控转向系统技术,分析各自的特点,并阐述了燃料电池汽车转向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给定的某款车型数据,利用MSC.ADAMS/Car平台建立包括仪表板和转向系在内刚柔耦合整车模型,对转向系和仪表板进行典型工况下NVH特性分析;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仪表板、转向系总成建模并求解模态参数,有效预测可能出现的NVH问题,为提升整车NVH性能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