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顾明 《船海工程》2006,35(3):76-78
利用夹持式传感器检测高压油管外壁弹性变形,通过对高压油管油压波形进行分析比较,提取反映故障状态的特征向量,利用模糊模式识别技术诊断燃油系统的典型故障。  相似文献   

2.
船用低速柴油机双阀电控燃油系统的实测结果表明,系统喷油压力峰值偏高,且波动幅度较大。为解决这一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搭建了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并在循环喷油量和喷油压力两方面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验证后的模型,针对系统的喷油特性开展了结构改进设计。结果表明,当高压油管直径为8mm,增压控制阀流通能力为80L/min时,在轨压为26MPa、28MPa以及30MPa的工况下,系统喷油压力波动幅度分别从88.71MPa、91.01MPa、93.45MPa降低到了14.72MPa、14.52MPa和14.31MPa,同时,不同工况下喷油规律曲线上的畸变均消失,且循环喷油量有所增加,系统喷油特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RT-Flex型船用低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其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仿真模型,在验证仿真模型精度后,利用开发的仿真模型研究关键参数对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量活塞直径和针阀升程的增加会增大喷油压力和喷油率;高压油管直径的增加在增大喷油压力和喷油率的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喷油持续期;增大喷孔直径会使喷油率明显增大,而喷油压力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柴油机最常用的柱塞式喷油设备,讨论了喷油过程的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讨论中考虑了高、低压油管内的压力波动和粘性阻力,以及高压油通道截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对系统中出现的“空腔”现象也作了适当的处理。计算实例表明:计算结果接近试验值。计算方法可供有关设计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型船舶一般都配有燃油锅炉.由于锅炉系高压高温设备,且在运行过程中又持续使用可燃液体燃料,在点火生炉、熄火封炉或检修过程中操作不当,往往会发生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因此,必须重视燃油锅炉的防火安全。一是生炉前先开启锅炉引风机将炉膛内的残留爆炸性混合气体排除后,再引入点火棒,启动油泵和喷油枪。二是点火棒的燃烧材料要捆扎牢固且浸油不宜太多,以防止带火的滴油和燃烧材料掉落炉门前的油污上引起失火。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夹持式压电传感器结构特点和力学模型,并对使用夹持式压电传感器测量柴油机高压油管喷油压力信号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于江 《港口装卸》2012,(1):9-10
我公司油品接卸目前主要采用复合输油软管连接油船与岸边输油管道的工艺.在作业过程中,因潮汐及油船高度变化等原因,容易造成输油软管变形、挤压和磨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现有输油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8.
建立油码头装卸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基于事故树法对作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全方面辨识,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对风险后果进行估计和评价,为研究结果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指导作用。石油码头是高安全风险作业场所,其安全生产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油品装卸作业。油品装卸作业是利用船上的油泵进行,油船上的接卸口与码头的输油臂相连,使油轮的舱与岸上油罐之间形  相似文献   

9.
利用AVL公司的HYDSIM软件对某型船用高压共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喷油器工作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际试验数据相一致,表明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模型的建立,系统分析了喷孔直径、喷射压力与喷油规律、雾化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喷孔直径和喷油压力都通过燃油流通截面积影响喷射速率和喷雾特性,这为进一步的高压共轨系统燃烧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项目研制的需要,对某型船用中速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构成及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AMESim软件搭建其仿真模型。在几种典型工况下将仿真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探讨在100%工况下,系统关键结构参数对燃油系统喷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柱塞直径增大,泵端出口压力、喷油压力、喷油速率及循环喷油量均增加,且增强效果逐渐加强,同时高压油管的压力损失逐渐增加;针阀升程增加,泵端出口压力、喷油压力、喷油速率及循环喷油量都增大,且这种增强效果逐渐加强;针阀预紧力增加,泵端出口压力、喷油压力和喷油速率增大,而循环喷油量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小型汽轮发电机组在停机过程中出现的润滑总管油压突变现象,通过油管路节流孔板的调节、换向阀的结构改造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研究了停机过程中润滑总管的油压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停机过程中润滑总管的油压突变现象主要是由于电动油泵与主油泵在主油泵出口处单向阀以及注油器处换向阀上的相互作用冲突造成,是机组油系统管路的固有特性,对机组不会产生任何损伤.  相似文献   

12.
采用试验与仿真结合的方法研究电控化改造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分别用AMESim和AVL_FIRE仿真软件建立燃油喷射系统模型与柴油机缸内燃烧高压循环模型,以喷油压力为优化目标对喷油参数进行匹配,并将优化结果代入到燃烧模型中计算分析。以优化结果为基础进行台架试验,分析电控化改造对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5mm×2.5mm×0.40 mm/°CA×0.30mm×900mm(柱塞直径×油管直径×凸轮型线速率×喷孔直径×油管长度)的组合(试验号8),喷油压力相对于原机提高了40.2%。试验号8的台架试验表明:油耗率有所降低,且在低速低负荷工况下油耗率降低较显著;对于NOx排放,电控化改造后试验号8的NOx排放浓度在负荷特性工况和推进特性工况下相对于原机平均降幅分别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可变喷油规律高压共轨系统能够通过控制增压时序与喷油时序之间的关系,实现可调喷油规律喷射,进而影响柴油机喷油特性。为探明可变喷油规律高压共轨系统喷油特性随喷油脉宽的影响规律和成因机理,在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变喷油规律高压共轨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利用性能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在不同共轨压力下,喷油脉宽对可变喷油规律高压共轨系统喷油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油脉宽的增加,喷油速率曲线形态均近似于靴形(即有一个明显的拐点),且大喷油速率范围占整个喷油过程的比例逐渐增大;同时,在喷油脉宽较小时,喷油持续期随喷油脉宽变化的线性度较差,而在喷油脉宽较大时,喷油持续期与喷油脉宽基本上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品运输越来越繁忙,油船是油品南来北往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繁忙的运输、装卸和洗舱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火灾乃至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5.
针对原海洋石油161平台液压升降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主液压系统流量不能适应负载的变化,平台升降过程中易发生倾斜,液压系统冷却不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在主液压系统中增加压差控制阀组,在单桩提升油缸液压系统中增加负载平衡阀组、油缸同步元件及电磁控制阀,在主液压系统回油管路上增设冷却器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周学文  姚彪 《水运管理》2011,33(8):36-38
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提高船舶的火灾预控和预警能力,以一起油船机舱主机高压油管的回油管泄漏引发机舱火灾的事故为例,详细剖析机舱失火的原因,提出在机舱燃油管线布置上的改进方案,并就《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中的相关规定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了应用于船舶柴油机上的一种先进喷油系统。系统使用的油泵元件类似于现在常用的喷油尖,但它是靠单独的电磁控制阀而不是靠住塞螺杆和油口实现回油和充油功能。该控制阀提由装在喷渍泵元件上的快速电磁装置促动的,阀的开闭顺序由电气控制,因此,可以根据曲柄角、柴油机负载和喷油速度调整射定时,解决了将可变喷射定时控制与大量提高喷射压力结合起来的难题,从而大大改善了燃烧效率和耗油量问题,并保证了柴油机的最佳工  相似文献   

18.
任宝坤 《中国水运》2010,(10):120-121
高压油泵是喷油系统的主要部件,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燃油的雾化质量,其设计和制造要求最高。能可靠的工作主要取决于柱塞和导套的配合间隙。目前船用柴油机大量使用粘度380cst(摄氏50℃)重质燃油,并正在向使用粘度500cst(摄氏50℃)重质燃油过渡。因此高压油泵的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劣,对高压油泵的细心管理和正确维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我轮是一艘1.5万吨级的老油轮,共配有三台6250Z(2)CD的副机。近来开始出现1号副机经常冒黑烟,且有时很严重,有时则稍稍有一些黑烟。并进一步观察到负荷低时烟色反而黑,负荷高时烟色略清淡这种偶尔出现的反常的阵发性现象。根据柴油机理论,冒黑烟有多种原因如喷油器雾化问题,增压器问题,喷油定时滞后严重,超负荷使用等等。检查副机实际情况,个别缸高压油管脉动不明显,判断下来黑烟的起因是喷油器。  相似文献   

20.
刘登亮  杨国清 《航海》2023,(6):61-64
船用柴油机高压油管泄漏可能导致船舶发生火灾。国际公约首先对高压油管的防火要求进行了明确。国内海船高压油管保护要求已经生效多年,但是船舶高压油管存在问题仍较为普遍。笔者对法规历次修订情况进行梳理,理清高压油管保护条款适用船舶,提出完善建议;并结合日常检查中高压油管保护常见缺陷,对船舶维护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