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了降低温度变化对转换力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自适应变异混沌粒子群算法(AMCPSO)优化Kriging插值的温度补偿算法(AMCPSO-Kriging)。研发转换力传感器,分析温度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建立温度补偿标定实验平台,通过标定实验获得建立温度补偿模型所需要的样本集,采用数据稀疏化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优化。通过Kriging插值构建了温度补偿模型,利用AMCPSO算法以交叉验证方式下模型预测产生的均方根误差和作为适应度函数,对Kriging插值中的范围参数θ和平滑度参数pk进行寻优求解,得到性能最佳的温度补偿模型。基于AMCPSO-Kriging温度补偿模型对转换力传感器的测量效果进行实验验证,与标准力传感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样本数据进行稀疏化处理,算法平均运行时间从1 076 s减少到6 s,提高了温度补偿算法的运行效率。在-20~70℃温度范围内,经过AMCPSO算法优化的Kriging模型有效提高了转换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相比于未经AMCPSO算法优化的Kriging插值,转换力传感器测量的平均满量程误差从1.2%FS降低到0.6%FS。通过现场实验验证温度...  相似文献   

2.
内外温差对明挖隧道主体结构内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挖隧道内外温差会使其衬砌结构产生附加应力,严重时会使隧道轴线方向的衬砌产生环向裂缝。通过对温度进行现场监测,获得工程实际内外温差,对其规律进行简要分析并将其作为有限元计算的温度边界条件;采用ANSYS进行有限元计算,考虑明挖隧道主体结构修建完成和回填完成两个阶段,对隧道内部温度低于外部温度、隧道内部温度高于外部温度以及无温差3种工况进行分析,得出温差对隧道结构应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轨道车辆的运营环境也面临着更多的变化.文中以轨道车辆用活塞式风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解析推导出环境温度和环境大气压力与风源排气量和排气温度的理论关系.并采用AMEsim软件对活塞式风源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仿真得到了环境大气压力和温度对活塞式风源系统的各级压缩比、排气温度和排气...  相似文献   

4.
温度作用是导致桥梁结构在施工与运营期间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均有显著的影响。由于温度作用的复杂性,在以往的设计中往往采用过度简化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导致温度荷载取值和温度应力计算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偏差。本文以一64 m简支槽形箱梁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桥有铁水罐车通过这一特殊工况,对槽形箱梁的温度效应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假设和简化,初步探讨了64 m简支槽形箱梁在移动热荷载作用下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分布。结果表明:槽形梁的最大应力随铁水罐车通过时间的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铁水罐车正常通过桥梁时产生的温度效应对槽形梁的影响极为有限。本文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60Si2CrVA弹簧钢回火特性的模拟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0Si2CrVA淬火钢在不同温度下经1 h回火后硬度的数据处理,运用淬火钢回火理论方程对其回火硬度与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无砟轨道轨道板温度测量与温度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针对秦沈线和遂渝线无砟轨道板存在的问题,对轨道板温度进行全天的测量,总结轨道板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温度对轨道板的影响,根据温度测量结果,进行温度翘曲应力的仿真分析,为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通过对轨道板进行的温度测量,得出轨道板上表面和底面最高温度较当地最高气温分别高出16 ℃和3 ℃左右,轨道板上下表面的最大温差为10~13 ℃,轨道板侧面的温度梯度接近0.5 ℃/cm的线性变化.通过建立轨道板温度翘曲应力的计算分析模型,得出框架轨道板较普通轨道板发生更小的翘曲位移和翘曲应力;普通轨道板的最大翘曲位移为0.82 mm,框架轨道板为0.61 mm;普通轨道板的最大翘曲纵向应力为1.81 MPa,框架轨道板为1.51 MPa;普通轨道板的最大翘曲横向应力为0.75 MPa,框架轨道板为0.58 MPa.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温度测试的方法和测温过程,对测试结果结合混凝土材料特点及桩周冻土类别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了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温度变化规律和桩周土回冻所需时间,并通过对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反应出混凝土入模温度与强度发展的关系,对多年冻土区桥涵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如何通过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提升运营指标综合分析及辅助决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地铁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的运营指标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传统的数据仓库进行对比,得出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统计及数据挖掘可以更深程度地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为后续运营指标分析提供基础。以车站进站量及车站内温度这一对运营指标为例,通过确定数据分析的一些规则及使用数据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得出进站量与站内温度之间相互变化的关系,并通过关联对温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后期预调温度进行能效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提出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取代人工进行初期支护的变形和压力测量的方法,同时对已经施工完成的二衬段落进行温度和压力的测量,通过一次埋设原器件,能达到同时对变形和温度的测量,并将数据传输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网络,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通过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真实性。经新建赤峰至京沈高铁喀左站铁路工程隧道施工实践证明,其有效地保证了施工安全,可为今后的寒冷及严寒地区的隧道防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热舒适性理论分析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通过实验分别对冬、夏两季关闭和开启辐射板时,室内温度分布情况及平均辐射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墙面式辐射供冷和供暖,在达到同样的室内温度前提下,冬季室内平均辐射温度高于传统空调的平均辐射温度,夏季室内平均辐射温度低于传统空调的平均辐射温度,室内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温差均在人体舒适要求的范围内,可见,墙面式辐射供暖和供冷具有舒适度高、能耗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温度变化对钢管混凝土结构受力的影响,通过对结构施加相应的温度荷载,与结构自重作用下对主拱肋的内力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温度荷载对结构的受力影响情况,另外计算横梁与拱肋由于温度不同而在连接处的内力情况,得出温度荷载对结构的影响不能忽略,计算时应根据结构实际环境考虑相应的温度荷栽.  相似文献   

12.
围绕径向热管的等温性能,对无吸液芯径向热管的外管壁面和内管壁面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充液率和不同控制温度下,无吸液芯径向热管管壁的温度分布以及径向热管的换热机理。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径向热管轴向不仅具有良好的等温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由于热管本身比较大的等效热容,使得径向热管对温度波动具有明显的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13.
空调客车无线温度监测系统是多终端温度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监控组成的温度监测网络。其温度数据采集终端实时获取温度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分辨终端进行数据处理和显示,实现温度数据的网络监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参数,运用隧道环境模拟计算程序,对广州地铁6号线的隧道通风设计进行计算,并针对隧道内温度和风量进行了分析。在合理配置隧道通风系统的情况下,深埋隧道内全线温度满足要求;活塞效应作用较大,且隧道区间换气量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站使用阶段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深圳地铁世界之窗站工程为背景,运用仿真模拟的方法,对明挖地铁车站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研究。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模拟结构降温情况下结构中的温度场与温度应力场,分析构件中的温度梯度分布与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关系,找到易于发生开裂的部位,提出温度筋的配置方式。通过算例对比,计算分析了三种不同约束条件下结构中的温度应力,得到在地铁车站设计中应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该装置采用单微处理器技术对钢轨温度,实验室环境温度进行测量及数据处理,可分为智能轨温计和数字温度采集处理系统两种,两种装置都是通过数字温度传感器(感温元件)分别对钢轨表面温度,  相似文献   

17.
在湖底隧道施工中会遇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问题,若混凝土温差较大,将导致裂缝的发生,影响结构的安全。通过对某湖底隧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化热温度变化情况进行的观测,得出混凝土在水化热阶段的温度变化规律,为混凝土温度变形裂缝控制和施工组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低速磁浮列车制动热容量研究,通过线路试验,采集列车实施紧急制动、快速制动和常用制动过程中制动闸片的温度数据,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动闸片有限元分析提供依据。试验中制动闸片的最高温度为392.6℃,小于最高允许温度600℃,证明制动闸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轨道工程车辆常用空气制动的风源净化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一种集成式改进空气净化单元,并通过实验对比和装车试验表明,改进空气净化单元出风口的压缩空气温度及露点温度均可满足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对压缩空气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极值温度作用模式下高墩-梁轨体系的温度变形,需要获得混凝土高墩在日照作用下产生极值温度分布规律。基于昌赣铁路客运专线某高墩桥梁一年的温度监测数据,采用广义帕累托模型和时间序列加法模型分别对高墩100年重现期的极值温差分量和均匀温度分量进行了估计,并采用负指数函数对沿壁厚方向的温差进行拟合,获得了高墩极值温度组合。然后,采用热-力耦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极值温度组合下的温度变形。结果表明:桥墩的地理位置东西侧温差为23.62℃,南北侧温差为6.91℃,且沿壁厚方向满足负指数函数分布时,为温度作用最不利情况;年均匀温度方程可获得每日均匀温度取值,并得到100年重现期内最大均匀温度可达51.2℃,最低为-9.8℃;通过极值温差和均匀温度分量的组合,可计算高墩在极值温度作用下的温度变形,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和运营期内温度变形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