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远洋航务》2010,(4):30-34
编者按:3月1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的专访。张富生书记在与主持人,资深媒体人曹兹行教授的对话中就航运形势、航运企业的发展与转型、索马里海盗、企业的社会责任、海员待遇等业内关注的问题做了详尽解答。本刊特刊载专访实录(略作删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远洋航务》2004,(4):12-13
为期9天半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已于3月14日闭幕.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张富生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作为辽宁省代表团成员、大型航运企业领导,张富生书记向人大共提交了三个议案和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期9天半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已于3月14日司幕。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张富生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作为辽宁省代表团成员大型航运企业领导张富生书记向人大共提交了三个议案和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远洋航务》2006,(4):16-18
春风已度,春色渐浓.北京迎来了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与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召开.作为航运物流媒体,我们关注着会上有关航运事业的新信息、新气象、新提案与新建议.担任人大代表的1000多天里,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张富生先后提出的《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议案》和《关于保障国家进口石油安全,发展国家油轮船队的建议》都得到了全国人大的采纳.张富生书记基于对船员的深厚感情,在去年提出的《关于提高远洋船员地位待遇的建议》基础上,在今年的人大会议上又为海员提出了3条建议.这充分体现了一位航运人关心海员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春风已度,春色渐浓.北京迎来了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与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召开.作为航运物流媒体,我们关注着会上有关航运事业的新信息、新气象、新提案与新建议。担任人大代表的1000多天里,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张富生先后提出的《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议案》和《关于保障国家进口石油安全,发展国家油轮船队的建议》都得到了全国人大的采纳.张富生书记基于对船员的深厚感情,在去年提出的《关于提高远洋船员地位待遇的建议》基础上,在今年的人大会议上又为海员提出了3条建议。这充分体现了一位航运人关心海员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殷毅 《中国船检》2012,(12):30-32,119
曾经风光无限的航运市场,如今却是哀鸿遍野,加之市场复苏步履维艰,于是挺过寒冬便成了众多航企的共同诉求。然而,在市场萧条中,也有企业能处乱而不惊,上海时代航运有限公司(简称时代航运)就是其中之一。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时代航运顾问陈弋。他对船东与货主双方关系的解读,值得业界反思。  相似文献   

7.
2008年3月1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与中远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远洋大厦举行。河北省省长郭庚茂、常务副省长付志方等省政府领导,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党组书记张富生等集团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付志方、中远集团副总裁李建红分别代表河北省和中远集团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航运、物流、修造船、  相似文献   

8.
6月19日,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散货经营总部成立大会在天津远洋大厦召开。魏家福董事长和张富生副董事长共同为散货经营总部揭牌。作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上市旗舰和资本平台,中国远洋于2007年12月2913成功完成了向母公司中远集团收购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船队。这次收购完成后,中国远洋成为了一家业务覆盖航运价值链,拥有集装箱航运、  相似文献   

9.
《集装箱化》2008,19(10):9-10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9月26日晚,我国航运旗舰企业和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业的创建者——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在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辟暨中远集团“平乡城”轮首航澳大利亚30周年庆典酒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上海市副市长沈骏、中远(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和党组书记张富生等出席庆典仪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富生始终肩负着他的光荣使命.在连续担任两届人大代表期间,他热议国是,积极建言献策,代表中远集团就交通运输业热点焦点问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及建设性的建议,充分展现了一位航运人关心国家海运业发展的蓝色情怀.如今,一部分建议已得到全国人大的采纳,还有一些则受到有关部门的关切.  相似文献   

11.
刘江洁 《中国船检》2010,(3):45-46,129
2009年长江干线完成货运量12.2亿吨,规模稳居世界内河第一。长江2010年货运量预计将达到13亿吨,其中.外贸运输量将达到4.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600万标箱。长江作为沟通我国东部沿海和西南腹地的运输大动脉,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伴随着全球及各国经济运行态势的变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许多曾经的“潜在问题”已转变为现实中的挑战,世界在应变中谋求发展。今年的交通工作会议李盛霖部长提出“三个转变”战略和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两会代表、委员们也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未来,中国水运业将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国家又将怎样引导行业转变提升?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李良生先生。  相似文献   

13.
殷毅 《中国船检》2010,(3):100-102
从固定资产仅千万元到固定资产近20亿元,从仅有千吨级小型客滚船的地方小企业到拥有多艘万吨巨轮的国内最大客滚运输企业,是什么使渤海轮渡有限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渤海轮渡),在短短数年间一跃而成为目前国内客滚运输业的巨擘?  相似文献   

14.
殷毅 《中国船检》2010,(3):58-60,135
2009年,青岛港逆势上扬,港口吞吐量提升5.1%、集装箱作业增长2.4%,提前为业界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在国家新的经济形势下,今后的青岛港如何继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掌门人常德传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5.
杨俊生(1890~1982年),是我国造船工业著名的实业家,大中华造船厂的创始人,并长期担任该厂厂长。他忠诚爱国,一生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造船事业呕心沥血。他设计建造了大批内河及沿海船舶,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造船人才,为我国发展造船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本文简要回顾了杨俊生的崇高理想和主要业绩。  相似文献   

16.
刘潇 《中国船检》2010,(3):38-40,127
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性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船舶减排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后金融危机"时期,船舶节能减排已不再仅仅是满足公约规范的需要,而更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在现实情况下,如何有效提升中国造船的节能减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呼吁,加大投入及研发力度,努力在技术创新中寻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茅伯科 《中国港口》1998,(6):6-9,11
<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港口以其坚实的步伐,丰硕的成果,走过了整整二十个春华秋实的年轮。这二十年,是不平凡的二十年。改革开放使港口长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努力地探索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港口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下港口的发展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交通部的正确领导下,在与港口相关各界的齐心协力下,在全体港口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其中,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 当我们回顾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完全可以为中国港口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相似文献   

18.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毅 《中国船检》2010,(3):61-63,136
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这座滨海城市的发展定位: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那么,在服务国家的"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建设"两大战略中,天津港有哪些新的思考?"两会"前,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都把搞好国有企业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既做出了战略性部署又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说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措施具体,现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由于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企业目前还难以走出困境,经营仍十分艰难。越是在困境中越是需要企业领导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越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U.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in 1972 by Title III of the Marine Protection, Research, and Sanctuaries Act (16 U.S.C. §1431 et seq.).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ctuary concept, and the original intent of Congress, and analyze how it was applied by the sanctuary program.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gram's purpose are examined, including discussion of the multiple‐use management concept, an important but controversial management technique used in the sanctuaries. The continuing efforts by Congress and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to clarify the program's purpose are investigated. The program's administrative history is explained and the current sanctuaries and active candidates are briefly described. In light of the 1988 reauthorization of the Marine Sanctuary Act, the current issues facing the program are analyzed. Finally, we draw conclusion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ogram's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