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为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平台的业务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构建业务需求驱动的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采用基于Web服务组合模板、服务组合规则和服务自定义指标的中间件和物联网感知层相结合,通过服务的封装与组合、快速的服务重构完成智能中间件设计,支撑分布式SCM应用软件借助中间件技术实现物联网在异构环境下动态的共享信息资源,完成从数据到信息的业务价值层次转化,提供具有可信性、有效性、协同性的业务支撑技术融合体系.  相似文献   

2.
面向SCM的物联网动态服务及应用中间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平台的业务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构建业务需求驱动的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采用基于Web服务组合模板、服务组合规则和服务自定义指标的中间件和物联网感知层相结合,通过服务的封装与组合、快速的服务重构完成智能中间件设计,支撑分布式SCM应用软件借助中间件技术实现物联网在异构环境下动态的共享信息资源,完成从数据到信息的业务价值层次转化,提供具有可信性、有效性、协同性的业务支撑技术融合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研究教学模式入手,探索了一种既符合立体化教学理念又与该理念相配合的网络教学平台。该网络教学平台采用计算机、web交互技术,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和教学方法等有机组合在一起,使相对离散的教学活动、实训内容、学习过程、监督管理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习者能全方位立体化的接受和学习教学信息。故此,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是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一种软硬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可极大的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与学习。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论述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多校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在研究了国内外教育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多校共享平台服务支撑体系,搭建了多校共享平台结构模型,设计了多校共享平台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海南省公共信息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思路.采用交互式信息共享平台和全省各区 域网络节点构成,形成一个覆盖全省、用户驱动的交互式的网际网.通过建设公共信息网络系 统来沟通和激励各专用信息网络外部信息流的横向交换,将相互独立的专用网联接成能发挥综 合效益的有机整体海南省公共信息网络主要由基础层、信息交换与服务层用户层三大部分构 成逻辑结构网络.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基增强系统自主研发了高精度增强参考站网络位置服务平台,通过与国际上代表性的平台系统比测,结果表明:网络RTK服务的初始化时间基本一致,相同测试点两个系统的精度相当,均实现了厘米级的RTK定位.北斗与GPS联合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联合解的57条基线在X、Z方向均优于1 mm,Y方向优于2 mm.与北斗和GPS单独解算相比,联合解算分别有55条和53条基线精度得到了改善,占总体的96.5%和93.0%.针对大规模CORS网络的多模GNSS数据融合、处理与位置服务问题,提出了建立位置无关服务和资源池的位置云服务的思想,实现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共享、多样性服务、广域无缝定位连接,为广域分布式CORS网络的信息获取、共享、处理和分析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详细探讨了在Java web应用中集成servlet和Ajax的可行性及其策略.Servlet是服务器端Java web技术的基础,也是Java EE平台的一个核心组件,它通过HTTP请求/应答模式来构建可扩展的web应用;Ajax则是客户端web应用开发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它采用JavaScript脚本来与web服务器进行异步数据交互,给web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将服务器端的Servlet和客户端的Ajax集成起来,可以综合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显著提高Java web应用的敏捷性,并带给用户更为动态、快速的web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桥梁病害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采集过程复杂、可视化效果不佳及缺乏时间关联要素的问题,结合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实现了某钢桁梁桥裂纹病害的可视化,基于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研发了一种裂纹病害信息快速批量更新的方法,且将更新代码模块化;通过引入病害时间参数,创建了4D裂纹病害信息模型,实现了裂纹病害信息与三维图形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关联,呈现了裂纹的扩展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在桥梁病害管理系统中引入BIM技术可以提升病害信息管理的效率,实现裂纹病害信息的可视化,通过4D裂纹病害信息模型的创建可以直观地对裂纹病害的发展历程加以呈现,帮助桥梁运维管理人员科学地预测裂纹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及带宽等局限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方案.该方案采用组合设计方法,以保证同一簇内所有节点可直接建立共享密钥,而不同簇的节点可通过基站构建多路径密钥.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节点只要存储10个以上密钥,就能保持网络连通概率为1.  相似文献   

10.
基于振动仿真平台的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振动仿真平台的要求,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设计了基于局域网的以数据为中心的可视体系结构,并且通过异构平台实现对仿真计算流程的执行.描述了该可视化应用的详细结构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Web服务缺少明显的形式语义支撑,而Web服务发现又因缺乏对服务质量(QoS)的描述而难以为用户选择最佳服务,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Web服务发现本体模型,采用分类和反馈机制,在服务发现过程中添加服务质量本体信息,并针对票务服务领域进行了实例设计和语义描述。  相似文献   

12.
Softwarereuseisalwaysanimportantissueto researchforimprovingtheproductivityofsoftware developmentinsoftwareengineeringfield.Free man[1]dividedthesoftwaredevelopmentprocessin to"developmentforreuse"and"developmentwith reuse",whichconsideredsoftwarereusew…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现有的Web服务缺少形式语义支撑,导致Web服务的自动选择和组合困难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语义Web服务架构SOA-2,定义了Web服务本体,并实现QoS和上下文信息在SOAP消息中的嵌入和传递。与已有的方法相比,针对服务选择和组合的智能需求,本文提出的服务本体综合考虑了QoS和上下文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优化枢纽内班列车流的组织是提升班列组织效率的重要途径.基于班列作业时 间,反推可能的运输服务,构建枢纽内班列车流组织服务网络.通过将不同联弧能力进行 差异化设置,使其满足货运需求总量约束及班列组织对不同品类货物运量的要求.以运输 服务组织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铁路枢纽内班列车流组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 在铁路运能逐步释放和提升的背景下,以满足枢纽内班列开行所要求的基本车流为约 束,而弱化了班列车流组织过程中区段和站点作业能力约束.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 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将陆续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然而对于网络化进程中客流特征及成长规律尚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进程中的客流特征及成长规律进行系统总结,涉及客运量及客运强度、断面客流量分布、线网换乘系数、乘距与运距、客流时间分布等。同时,针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线网规模、服务水平、票制票价等影响客流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组织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解析常规公交运营问题,奠定水乡城镇发展的公共交通基础,提出一套公交运营现状调查与分析方法。从供给角度设置站点配置、线路设计、线路客流量、满载率和运行车速等指标,通过随车调研采集数据;从需求角度设置居民出行特征、公交服务满意度和关注度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信息;基于技术角度,从公交网络、站点和线路构建评价指标,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取评定结果。以东莞市道滘镇为例验证方法有效性,调查结果发现:道滘镇常规公交车运营现状存在客流量少、满载率低、运输服务通达性差等供需不平衡问题,需通过调整站点、拓展线路和优化衔接方案等改进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相较于传统调研模式,新调查方法更符合水乡城镇的路网结构和运输特征,能为常规公交运营现状提供多方位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多交路共线运营客流分配是城市轨道交通复杂交路设计、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基础。本 文以典型共线运营多交路为例,通过划分客流出行区段将乘客分为不同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客 流的路径选择策略,提出以发车频率确定的客流分担比例计算方法,构建了基于发车频率和乘客 出行区段划分的客流分配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多交路共线运营物理网络转化为共线运营服务 网络,通过引入超路径的概念,将乘客出行优化策略转化为共线运营服务网络上的最短超路径问 题,并考虑乘客在车拥挤感知费用,提出了基于超路径的客流增量分配方法。最后,通过算例验 证了共线客流分配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服务网络概念之后,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面向客流分配的服务网络构建要求、构建思想和具体构建算法.该算法可对任意路网、开行方案均确定的城轨系统构建相应的满足客流分配基本要求的服务网络,进而为客流分配提供计算基础.将该算法应用于具体研究前需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一定调整.为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开发客流分配程序.基于北京市2008年地铁线网和列车开行方案构建出相应的服务网络,并对从票务数据抽取的某日实际客流进行分配,分配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9.
客流分配方法研究是铁路客运产品设计的核心,对评价列车服务网络质量具有 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旅客列车运行图形成的时空服务网络属性及其构造方法,在分析多层 次旅客具有不同的服务时间窗期望、换乘次数、换乘时间等出行选择行为基础上,确定网 络弧段阻抗.建立体现旅客时空差异服务需求约束的客流分配模型.提出由时间窗搜索和 改进的Dijkstra 算法构成的组合算法求解旅客合理时空服务路径集合,设计基于合理服 务路径集的客流分配子算法.实现在网络条件下,根据分配权重函数不同,完成客流时空 分配.最后,利用MATLAB 编程,以京广高速铁路相关时空服务网络为例,验证模型和算 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实际的道路交通路网中偶发拥堵的传播和演化特性,充分发挥海量交通流数据的潜在价值,克服现有基于模拟仿真的拥堵分析方法因理论假设和参数设置所导致的 “失真”问题,本文在交通流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改进的 PLS-STAR模型对偶发拥堵的时空传播结构进行描述,并提出偶发拥堵的直接和间接时空传播效应两种概念对拥堵的时空传播影响进行刻画,从而构造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偶发拥堵时空传播效应评估方法.通过北京路网的案例研究发现,路网服务水平的降低,更大程度来源于拥堵传播的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取决于突发的交通量增加,因此,通过控制拥堵传播来提升城市路网的服务水平仍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