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虑了道路等级、交通流量与道路运行状态等静态因素,以及信息叠加特征的动态因素;提出了一种考虑路段属性的城市可变信息标识(VMS)选址算法,运用回溯法的思想,针对与交通诱导密切相关的4个主要路段属性,包括道路等级、交通流量、布设效果与信息叠加度,对路段进行多层次筛选;引入2个参数,分别为路段交通流量和布设效果的遍历范围,通过调整这2个参数,控制不同属性之间的重要程度;基于北京市某局部路网对算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当这2个引入参数由0.3增大到0.6时,布设路段顺序会发生改变,等级较高的路段即使交通流量较小也会得到优先布设,处于同一交通流量区间的路段,布设效果大的路段优先布设;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要求VMS多布设在等级较高的路段上,可以通过调整算法参数而进行布设顺序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运期间,通过VMS发布信息进行交通诱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奥运期间发布的路况动态量化信息向出行者提供了路段的实时状态和奥运主要路线的行程时间。本文主要就基于交通流实时检测的奥运交通诱导VMS信息发布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奥运交通诱导VMS信息发布的逻辑结构,然后提出了基于采集的基础数据进行诱导信息VMS发布的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具体方法,并对VMS发布的交通诱导信息的自动生成模型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计算路段行程时间和平均速度的断面中心法和路段中心法,并给出了模型和算法在奥运交通诱导VMS发布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可变信息标志(VMS-Variable Message Sign)既是一种信息发布手段,又是一种交通控制策略。 VMS布设点的前置距离即可变信息标志到道路主要分流点、互通立交及服务区出入口的边缘距离。它的设置合理与否将关系到VMS功效的发挥,对今后工程中合理地设置VMS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城市道路合理间距理论推导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军 《城市交通》2006,4(1):55-59
城市路网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骨架,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是路网规划的关键。但对合理路网间距的认识存在若干观点,致使路网间距的合理取值范围较大。目前城市规划与交通工程专业书籍中经常提及的是路段通行能力的交叉口间距折减系数法和最佳公交线网密度分析法。本文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指出路段通行能力的交叉口间距折减系数分析存在逻辑错误,公交最佳路网密度缺乏应有的应用前提分析,这些不足是导致我国城市路网密度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可变信息标志(VMS Variable Message Signs)系统是交通诱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VMS通过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车辆选择最合理的路径,避免局部路段拥堵,均衡路网交通流量,在宏观上对城市交通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城市交通诱导系统的发展及应用,介绍了基于VMS的交通诱导系统的功能、信息生成等,同时对国内外关于VMS的交通诱导系统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通过对VMS用户需求以及布点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可变信息标志的选址原则,依据VMS诱导信息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分析,改进了VMS数学规划选址模型.结合北京南站地区实际交通状况,分析VMS选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传统安全分析模型在微观层面建立,将路网中相邻的交叉口和路段分解为两类独立的研究单元分别进行研究.密集路网中城市主干路交叉口间距小,相邻的路段与交叉口交通运行相互影响,难以划分路段与交叉口.交叉口间距和道路两侧路网形态是影响主干路安全的重要因素.传统模型分别针对路段和交叉口事故进行研究,无法分析这两个因素对主干路的整体安全影响.基于上海市21条城市主干路,将相邻路段和交叉口依据道路横断面和交通运行特征组合为118个中观单元,并计算了中观单元两侧道路的路网形态.考虑到来自同一主干路的中观单元几何设计和交通特征互相关联,建立随机效应负二项模型.分析了交叉口间距和路网形态对主干路的安全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不规则方格路网和混合型路网,位于方格路网中的主干路事故数较少;交叉口间距越长,主干路事故越少.中观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安全分析模型中研究单元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的问题,为城市主干路设计及路网规划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货车专用道建设为突破点的"客货分流"对港区城市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宁波北仑泰山路为例,分析货车专用道设置的可行性及布设方式,并对设置后交叉口负荷度和基本路段车辆行驶速度的改变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满足一定设置条件的货车专用道将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可变信息屏(VMS)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它通过发布诱导信息来均衡路网上的交通需求.为了评价VMS对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一种通用评价模型.所用数据包括由北京市VMS系统和道路检测器得到的VMS历史发布信息和道路交通流数据,这些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路网中的交通状况.通过比较诱导信息和提示信息下的拥堵缓解效果,并对不同道路状况下拥堵缓解效果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诱导信息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拥堵路段的服务水平,特别是严重拥堵路段,诱导信息比提示信息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
·�ε�ͷ��ͨ����֯��ʽ�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主要产生在干路交叉口,交叉口负担过重导致与相连路段通行能力不均衡是其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引入路段掉头交通流组织方式提高干路的畅通性和解决交叉口拥堵问题的新思路,对路段掉头组织方式的思路、优缺点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分析了该方法在城市干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从路网规划、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VMS对驾驶人路径选择行为影响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市可变信息板(VMS)应用现状,研究在不同道路状况下VMS对驾驶人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通过SP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引入重力模型和Logit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利用VISSIM软件实现了静态交通模拟和动态交通模拟。研究表明,当部分驾驶人按照VMS提示信息选择替代路径后,道路拥堵状况得到缓解,路网平均延误时间减少23.63%;随着路段车流密度增大,VMS诱导效用递增,在第46min出现效用最大值;因拥堵造成平均车速在30km·h。左右的城市快速路最适宜设立VMS以改善路网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1.
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衔接路段及其衔接交叉口的交通设计是城市快速路交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交叉口排队和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分析了U-turn设计对交叉口车辆延误和饱和度等运行效益指标的影响,以及U-turn在改善交叉口交通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以“变交叉为交织或避免交叉和交织”为目标,分析了高架道路下匝道不同接地类型与不同U—turn形式的最佳结合方法;以交叉口延误与左转交通流路段延误加权最小为目标的最佳U-turn选择模型,给出了高架路下匝道交叉口和路段两种U-turn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某高架道路下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实施U-turn设计后,可以显著降低交叉口的饱和度,最大降幅达29%:交叉口的车均延误最大降低60%,交叉口服务水平由D级上升到C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非公路标志的管理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一现象,通过调查南京市非公路标志现状,从功能和支撑方式两个角度对非公路标志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从停车视距角度分别研究了非公路标志在交叉口、直线路段、弯道路段、上坡路段和下坡路段的布设位置,得到了具体的布设距离,为非公路标志的审批、设置和管理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交通信息检测器的采集精度,需在路段确定为最优路段后寻找检测器的最优布设位置。利用路段分段后每段的断面平均速度与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建立检测器契合度模型,考虑流量波动对检测器的影响,通过计入路段上不同流量状态下的最佳契合度,确定检测器的最佳布设位置点。经过实例验证,不同路段的最佳布设检测器的位置点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度量。本文可为找出交通信息检测器的最优布设方案提供定量计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张磊 《北方交通》2020,(6):62-65
可变信息标志板(VMS)是提供城市路径诱导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多个角度对VMS进行了介绍和讨论,介绍了VMS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探讨了VMS的路径诱导,描述了交通诱导信息的生成,分析了诱导产生的效益,并通过调查实例,对VMS的诱导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干线公路交叉口路段车辙"屡坏屡修"已成为干线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中的痛点.以江苏省干线公路为研究对象,从交叉口路段车辙发生层位、交通量、车辙现状及发展速率角度,对干线公路交叉口路段车辙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江苏省干线公路交叉口以双层AC结构为主,车辙变形层位主要是下面层,交叉口车辙发展速率是一般路段的两倍.交叉口路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导致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针对干线局部拥堵提出绿波带与红波带协调控制策略。其原理是:通过绿波带控制,利用下游交叉口和路段,对瓶颈交叉口的拥堵车流进行快速疏散和卸载;通过红波带控制,运用上游交叉口和路段的空间优势,有效地将到达瓶颈交叉口的车流分别截流在上游的交叉口和路段,延长其到达瓶颈交叉口的行程时间,以防止瓶颈交叉口的拥堵蔓延和上溯。选择交叉口进口道协调相位饱和度和路段排队长度比作为评估指标,讨论协调控制策略的启动与结束条件。通过交叉口关联度模型分析协调控制的范围,并对协调控制的绿波带和红波带进行控制方案设计。算例分析表明,绿波带与红波带协调控制策略可以明显降低车辆在干线交叉口上的平均停车次数(-15%)和平均延误(-27%),提高干线交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区域路网交通状态判别的准确性,需要考虑不同路段、交叉口对路网交通整体运行状态影响作用的差异性。通过构建路网结构模型,建立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状态模型,根据路网中各路段间拓扑结构关系,建立路网交通状态矩阵,用它来表示路网时空状态信息;考虑路网元素在路网中的道路等级以及影响作用的重要程度,建立路段和交叉口的权重系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反映区域路网交通状态指数的综合判别模型,确定路网交通状态级别。通过对区域路网的仿真,以平均行程速度为评价指标对路网交通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对区域交通拥堵状态判别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交通流检测设备布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借助均匀设计方法,结合神经网络处理观测交通流数据,在设置数量有限制条件下,开展布设方案优化设计研究。本文的方案设计力图在人力物力投入最小的前提下,通过典型路段、交叉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组合,可以更多的获取交通流参数信息,全面、准确的反映城市交通流分布情况。选用了67的均匀设计表作为方案设计基础表,经过拟水平处理后设计优化方案,运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交通量推断模型,判定设计方案的优劣,进行了实地交通流检测设备优化布设研究。通过研究可知,采取优选布设方案采集的交通量对检测路段交通量进行预测,相对偏差可以达到0.006。  相似文献   

19.
公交优先道是在高峰时段设置了分时段的地面公交优先道系统,也是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形式,公交优先道通行能力的分析和计算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山地城市公交优先道的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交叉口和路段两个方面选取通行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绿信比和路段开口数量、开口驶入流量、开口驶出流量,提出山地城市特征引入公交优先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思路。基于已有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选择理想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行优化,构建山地城市信号交叉口和路段公交优先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分析路段开口影响因素的影响系数。结合重庆市渝南大道交叉口相关数据进行模型优化结果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模型通行能力计算结果与实际通行能力误差比<6%,达到可接受范围,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山地城市公交优先道实际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可变信息标志(VMS)是ITS信息提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在VMS项目评价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已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VMS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给出了计算模型;并在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来评价VMS的社会经济影响.本文提出对高速公路VMS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应首先分析VMS项目的控制策略,然后进行VMS技术评价,因为这两个环节是VMS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设计基拙和技术基拙,VMS的社会效益是通过它的技术实施效果体现出来的.将VMS置于交通网络系统环境下识别其影响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综合评价VMS与ITS信息提供系统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合成效果,将是未来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