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吞吐量前100名港口中有83个位于沿海地区,沿海港口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地位重要、不可替代。考虑到我国沿海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适宜建港的天然优良海岸线资源稀缺,大部分港口需要通过工程手段弥补水深、泥沙淤积、风浪掩护的不足,通过正常用海和必要围填海形成深水岸线资源,是保障沿海港口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要求。目前,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发布后,港口围填海实行“一刀切”,直接导致了港口规划环评要求全部取消新增围填海,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极其缓慢,沿海港口新建项目基本停滞等诸多问题,港口建设与发展已呈现出“停摆”的征兆,亟待重点关注并研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0年为间隔选取1984年、1995年、2005年、2016年的渤海湾卫星图像资料进行处理对比,分析渤海湾的岸线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渤海湾岸线变化对湾内潮流动力的影响。2005~2016年的岸线变化最为明显,海域利用方式从滩涂围垦向填海造地进行转变。岸线变化对渤海湾潮流的影响集中于围填海工程规模较大的近岸区域,离岸区域变化则不明显。岸线变化前后,渤海湾的流态总趋势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主体结构稳定性,围填海工程施工期需对基底土层进行处理,而淤泥层的处理则是施工期的难点。传统的排水固结法、深层搅拌法等施工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适用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目前港口工程施工界对围填海的基础处理还处于"按项目情况确定"的阶段。本文以某工程为例,对围填海工程施工期淤泥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与同行一期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济需求、土地资源紧缺加上沿海地区大量可供围垦的滩涂,掀起了数次围填海热潮,给附近海域的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潮差越大的海域对围填海响应也越显著。强潮多汊道海湾主要受潮流控制,以一定的自我调节响应围填海带来的岸线变动、滩涂减少等变化,一旦围填海强度超过其自身调节能力,潮汐汊道将有消亡危险。三门湾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式强潮多汊道海湾,湾内多级港汊深嵌内陆并与大面积舌状潮滩相间排列,长期以来的大规模围填海大大减少了三门湾潮容量,改变了湾内的水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5.
分层吹填法在国内的填海工程中应用实例极少。以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填海工程为例,重点介绍采用分层吹填法围海造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特点,并对分层吹填、打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等不同施工阶段的固结沉降进行数值模拟,从固结时效、技术难度和施工效率等方面探讨分层吹填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大型围填海工程前期策划是集市场需求、工程立项审批、项目建设、环境保护、运营管理和效益评估等众多专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分析论证工作。以东莞长安新区围填海大型工程前期工作为例,从项目运作实际需求出发,梳理海洋部门管理政策和审批流程,提出在产业策划、城市规划、项目申报、立项报批、管理模式和生态化海岸规划等项目前期工作全流程运作层面的策划思路和推进路线,总结长安新区围填海工程前期工作的实操经验,探讨提升水运设计咨询单位一体化解决大型围填海工程前期工作问题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外海岛礁大型围填海工程规模大、风浪大、地质条件复杂、用地需求紧迫的特点,开展了围填海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依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围填海工程,在分析工程规模、水文特征、地质条件及工期需求等基础上,归纳总结围堤、防渗、开山、围垦及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爆破挤淤、防渗、快速成陆、沉降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并结合已实施工程,验证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效果。研究成果为外海岛礁大型围填海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陈悦 《珠江水运》2023,(15):13-15
根据《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要求,围填海总量需要进行严格管控,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因此透风式防波堤将在今后成为港口工程中的常见结构型式。透空式防波堤作为一种材料简单、结构美观实用的工程建筑,具备透流和消浪两种特性,因此不仅能够达成消浪功效,维持渔船避风港内部的海域平稳,还能有效保护海域水体环境,因此在渔船避风港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工程建设价值。本文对透空式防波堤在渔船避风港中的优势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且对其消浪理论和结构进行深入探索,而后结合渔船避风港的工程需求,对透空式防波堤的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澳门机场围填海工程束窄了连接九澳湾和澳门水道的连接水道,工程周边的水动力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CJK3D模型建立了澳门海域的潮流动力数值模型,模拟了澳门机场围填海工程前后九澳湾潮流变化,从潮流特征、水体交换周期等方面探讨九澳湾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能力对围填海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澳门机场围填海工程不会导致澳门水域整...  相似文献   

10.
为加固吹填海相泥沙形成的软土地基,在汕头市东海岸围海造地的吹填区域内,进行堆载预压的静态排水固结法、强夯施工的动力排水固结法等试验,采用“降水+堆载+强夯”的静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吹填海相泥沙形成的软土地基。通过现场测试,研究施工过程中各层地基沉降、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土体位移变化情况,对处理前后的地基进行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研究,并验证该方法对海相泥沙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静动力排水固结法显著提高吹填软土地基的承载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围海造地软基加固工程中。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有限差分ADI方法建立曹妃甸海域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曹妃甸工业区围填海工程前后曹妃甸海域的潮流场的模拟,得出工程前后周边海域的潮流特征,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曹妃甸海域的影响范围及程度。结果表明,曹妃甸工业区围填海工程的实施对甸头、老龙沟及港区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DCM工艺作为免挖式的填海工艺,可有效增强海床以下污泥的硬度,形成稳固的地基便于上部海堤及填海拓地工程的进行,将填海工程对海洋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文将通过对国内首艘重型DCM船"DCOC-1"在香港机场项目的应用为实例,对船舶在海底深层土体的处理工艺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成果,为DCM工程的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葛蓉  杨宏兵 《水运工程》2017,(S1):57-60
围填海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对周边海域滩槽形态、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通州湾港区起步工程为例,通过建立潮流数学模型,模拟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的潮流形态。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两套不同围填海开发方案对工程区域滩面的冲淤影响。从整体上看,两套方案对工程周边海域的海底冲淤产生明显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平衡。基于目前的模拟结果,先期实施离岸式的二港池更有利于维持小庙洪水道的畅通以及滩涂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建立合适的岸线利用效率评价指标——岸线利用强度,对现有挖入式布置形式与顺岸式布置形式进行评价、比较,并引入该评价指标的相关制约因素:陆域纵深和陆域配套面积,实现对于挖入式布置形式岸线利用效率的定量分析,并将评价指标及制约因素结合到具体工程实例,最终得出挖入式布置常用形式的岸线利用强度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曹妃甸海域平面二维悬沙输移扩散和床面冲淤变化数学模型,预测分析了2005年和2013年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海床冲淤环境的影响,得出曹妃甸海域的海床年冲淤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05~2013年9年间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实施后海域仍呈现整体冲刷趋势,北部近岸海域及围填海形成的港池则呈淤积态势,海床冲淤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促进长江干线港口岸线资源科学利用的措施,介绍长江港口岸线的发展背景和基本情况,通过分析岸线开发利用中的既有矛盾,从严格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加强港口岸线使用全程监管、深入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加强沿江港口布局规划管理、探索岸线综合利用协调机制、完善合理利用港口岸线措施等方面提出完善港口岸线管理的建议。港口岸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完善长江干线港口岸线开发利用管理有助于"平安、畅通、高效、绿色"的现代长江航运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国家经济和近海渔业养殖技术的发展,围填海已成为缓解土地资源和渔业养殖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采用历史回顾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水文动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我国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填海工程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造成附近海域水交换率下降、纳潮量降低等问题,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多于其积极影响,且长期效应不可预计。  相似文献   

18.
在港口岸线退岸还海修复整治工程中,为有效保护人工岸滩的稳定性,需在工程海域建设防波堤。以日照港石臼港区原煤堆场岸线退岸还海修复整治工程为例,采用MEPBay模型,对不同防波堤位置长度下岸滩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分析工程建成后泥沙运动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合理的防波堤位置及长度可保持沙滩的稳定性;防波堤短则沙滩南段侵蚀严重,长则沙滩北段侵蚀严重、南侧泥化。  相似文献   

19.
选取钦州湾自然岸线,研究了目前的港口规划对钦州湾水交换的影响,并设置不同的湾口围填控制线,通过湾内水交换能力对不同控制线的响应,探讨了围填控制线的设置。计算结果表明,在进行围填工程后,钦州湾地区的潮通量以及水体半交换周期发生了一定变化;依据《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从水交换角度来考量,目前的钦州三墩作业区和防城港企沙作业区的港口规划的布置满足导则的要求,湾口两侧围填控制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应不小于8. 8 km。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为例,分析滨江岸线利用的发展趋势,按照"集中做强生产岸线、合理优化生活岸线、适当保护生态岸线"的规划思路对主城区滨江地区岸线利用进行研究,为城市岸线的开发利用提供经验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