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个性化、定制化、便捷化、舒适化、多元化,这些就是当下出行者的真实"调性"。但是,没有直达航班、火车、班车,出行人群的需求该怎么满足呢?于是,联程运输应需而生。空铁联运、空巴联运、海空联运服务模式逐渐涌现。"空铁通"、"空巴通"等各式各样的服务产品和平台屡见不鲜,旅客联程运输市场初具规模,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典型城市群发展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如何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发展旅客联程联运,为旅客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出行服务日渐成为交通运输领域新的发展方向。鉴于旅客联程联运在实践中推进难度较大,我国还缺乏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必要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本文从实践研究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德国发展旅客联程联运的主要形式和经验做法。其中,在公—铁联程联运方面,研究了区域内和跨区域的实现路径;在空—铁联程联运方面,分析了Rail&Fly和"Lufthansa Express Rail"两种旅客联程联运产品。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德国旅客联程联运实践的几点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通过不同运输方式间的一体高效衔接,实现旅客的畅捷出行和便捷换乘,联程运输将不仅改善公众的出行体验,还将提高综合运输的组合效率和综合效益。"当前,我国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联运设施不完善、信息资源不共享、运营规则不衔接、法规标准不适应、联运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公众的出行期待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2016年,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进一步完善,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效率进一步提升,对国家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快速发展,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这些都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站在了新  相似文献   

5.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空铁联运已经成为国内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的一种新兴的综合运输组织模式。本文从铁路、航空、城市、旅客四个角度分析了空铁联运发展的意义,提出了空铁联运的基本概念和类别,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空铁联运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空铁联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了解空铁联运发展和研究现状,使我国空铁联运的发展更加贴近现实,本文分别从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方面梳理了空铁联运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在旅客运输领域的研究较多,涵盖了竞争博弈、可行性、联运模式、联运网络、联运票价研究等多个方面,但针对货物运输领域的研究在对比之下显得尤为稀少,且以联运模式、特定机场或特定城市的具体空铁联运发展为主,缺乏方法性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中的实际难点,重点就客运联运的行李自动化和货运联运的运量预测和网络优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多个发达国家为例,从运输资源一体化管理、发展联程联运、优化出行信息服务、加强与其它行业协调沟通等方面,介绍了国外交通运输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相关经验对我国节假日交通运输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旅客联运是整合多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支撑经济高效流通的运输业高级形态。我国空铁联运合作经历了定制班车模式、虚拟航班模式、系统对接模式三个阶段,但仍然存在联运标准体系不健全、联运网络覆盖不广泛、联运接续换乘不顺畅、联运信息共享不充分、联运服务保障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对此,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从消费者(旅客)福利和生产者(运输企业)利润的角度,深入分析空铁联运合作的经济学动因,并以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和提高企业运输效益为合作目标,探索提出空铁联运合作优化策略,为促进空铁联运深度合作,提升空铁联运运行效率,增强空铁联运产品竞争力,推动空铁联运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强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有效衔接,需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之间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汇集、共享交换和挖掘分析。本文提出在实现行业信息化发展基础上,从综合运输枢纽信息化、联程联运信息化、区域综合运输信息化三个层面以及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五个切入点推进综合运输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空铁联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客流量、运营模式还是旅客体验度上衡量,与国外成熟的空铁联运服务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从长远看,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能否培育足够大的空铁联运市场需求,二是能否建立支持空铁联运发展的体制机制。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综合交通格局的发展变化,应从国家层面重视铁路与民航的合理分工与合作问题,通过加强高铁与枢纽机场的无缝衔接、优化民航机场功能和航线网络、完善空铁联运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推动铁路和民航形成互补共赢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从交通基础设施及设备、联运链条组织及服务、运输管理体制及政策等三大层面探讨了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效率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交通进入多元化时代,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潍坊火车站位于潍坊市中心附近、联运客运站西侧,公路、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在此中转、集散、过境,属综合型客运交通枢纽。本文针对现状主要交通问题,依据规划设计的服务客运量对枢纽规模进行定量分析,并从火车站、客运联运总站、公交场站三个方面进行交通组织,体现自动化、信息化、人文化设计。以期为同类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这四大运输方式各自的旅客运输服务都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为向旅客提供更优质、便捷的运输服务,也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越来越关注旅客"联程"的可能性。同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指出要发挥综合运输系统的组和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旅客运输需求的综合交通服务系统的设想,并对其主要功能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4.
正面对疫情持续蔓延给传统运输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各种运输方式单点作战带来的应急运输成本不断升高等问题,"路空一体"项目组服务和支撑疫情防控与应急运输保障工作,是身体力行为大应急命题下的大交通做出专业贡献的切实体现。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后,交通运输部被赋予了协调和组织综合运输服务工作的新职责,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成为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的重要切入点。杨传堂部长2014年11月在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上,明确提出"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强调"十三五"期必须抓住多式联运这个牛鼻子,下大力气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逐一出台落地,交通运输行业未来发展路径也逐渐明晰。"聚焦‘司机之家’、智慧物流、多式联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定制客运、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领域,这是2020年我们的工作重  相似文献   

17.
正时光飞逝,2015年对物流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大环境的变化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物流迎合电商需求进化仓储服务,布局航空运输;干线物流纷纷崛起,率先作为标准化服务开启整合模式;新兴最后一公里配送企业各具特色,甚至开始了个性化转型:"第四方物流"企业用大数据提高传统物流效率……在这样的后电商时代,电商仓储、城乡配送、大件物流、智慧化物流等都将成为物流发展的重点。而就国家层面而言,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集装箱铁水、公铁联运发展,甩挂运输试点经验的推广以及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无车承运人"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赶在2018年之前,第一份指导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的专项意见终于面世了。这份文件的大名叫《关于加快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由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印发,从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服务品质、信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承载着极大体量交通运输服务功能的综合交通枢纽,无可争议地成为各地发展“一城一交”大交通管理模式的首选。 在同一个建筑枢纽体内,实现6种运输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这就是大交通时代智能化、现代化的综合体现,也是南京汽车客运南站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种运输方式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文章通过分析广西多式联运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调整运输结构、提升铁路运输主体地位、搭建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背景下广西多式联运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