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应用对振动问题具有代表性的二自由度系统来模拟多自由度振动系统。本文选择建立二自由度1/4汽车半主动悬架简化模型,来近似模拟真实环境,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被动悬架及半主动悬架仿真模型,在20m/s车速和白噪声路面输入条件下进行仿真。仿真表明,采用模糊PID半主动悬架,降低了汽车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有一定程度减小,悬架动变形波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基于串联型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建立了五自由度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提出一种用于汽车悬 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对半主动悬架 计算机仿真和结果分析,并通过与被动悬架相比较,证明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减少振动,提高汽车平一方面要优于被动悬架。  相似文献   

3.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汽车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阶跃函数和模拟路面为输入,对汽车1/4主动悬架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并与被动悬架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控制的主动悬架,汽车车身加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电磁主动悬架的设计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磁学原理,利用电磁铁作为主动悬架的作动器,构造出电磁作动器的一般结构。在1/4汽车悬架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模型,并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了该模型的次优控制器,对该模型进行分析、仿真。模拟结果表明,电磁悬架能够实现一般主动悬架的功能,满足车辆平顺性的要求,可以适用于汽车的悬架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随机次优控制对汽车主动悬架系统道路友好性的影响,基于简化的二自由度四分之一汽车振动模型,设计了悬架系统的随机最优和次优控制器.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车辆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模型,并对被动悬架、最优控制悬架和次优控制悬架的道路友好性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的随机次优控制悬架的道路友好性与最优控制相当或接近,且优于被动悬架,具有更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汽车动力学理论,以1/4汽车悬架模型为研究对象,用调节减振器的阻尼系数法,建立了二自由度电动赛车的半主动悬架最优控制模型,利用编制的路面谱作为激励输入进行了仿真,并与被动悬架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半主动悬架在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悬架动行程、轮胎形变量的改善度分别为31.3%、21.4%、12.6%,使车身的振动被控制在某个范围之内,大大提高电动赛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7.
悬架是车辆底盘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对车辆平顺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被动悬架无法根据车辆运行工况调整自身阻尼,减振效果有限,半主动悬架能够根据不同的运行工况实时调整自身阻尼,能够有效提升车辆平顺性。文章通过TruckSim和MATLAB/Simulink建立基于天棚控制策略的某重型商用车半主动悬架仿真模型和传统被动悬架仿真模型,并对两种悬架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被动悬架,基于天棚控制策略的半主动悬架能够有效提升车辆平顺性,其中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22.9%,悬架动挠度均方根值降低15.1%,轮胎动载荷均方根值降低9.8%。  相似文献   

8.
把汽车车身质量看作刚体,建立了二自由度1/4车身主动悬架运动方程和路面输入模型,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建立了IF—THEN模糊规则,进行了汽车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器设计和仿真,通过与被动悬架的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模糊控制器在改善汽车平顺性和舒适性上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悬架模型,应用了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主动悬架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系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悬架比被动悬架的控制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0.
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侧翻稳定性的改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被动悬架系统侧翻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采用主动悬架系统的方法进行改善.通过汽车侧倾运动状态分析,建立了被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系统和控制系统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主动悬架系统使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的侧倾角有效值下降92.8%,侧倾角加速度有效值下降78.2%,侧翻因子有效值下降92.6%.结果表明,利用主动悬架系统可有效降低汽车非直线行驶时的侧倾角及侧倾角加速度,提高汽车的侧翻稳定性,采用主动悬架系统是提高汽车非直线行驶状态下安全性的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长期在不良工况的道路上驾驶会降低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随着人们对乘坐舒适性需求不断提升,空气弹簧的优势尤为明显。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LQR控制策略的自适应空气悬架系统的创新设计方案,提出的LQR控制器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以客车空气悬架为研究对象,采用MATLAB软件对空气悬架系统的被动和自适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空气悬架系统在保证车辆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车辆在随机道路上的最大位移幅值,从而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2.
车辆主动悬架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瑛 《汽车科技》2004,(5):11-13
针对车辆悬架系统的动态特性,将现代控制理论运用于主动悬架控制,提出一种新的控制策略———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及有效性。这种新型智能控制策略为车辆主动悬架控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to fulfil the dual objective of improving ride comfort while trying to keep the suspension deflect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rattle space. The scheme is based on a novel nonlinear disturbance compensator which employs a nonlinear function of the suspension deflection. The scheme is analysed and validated b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on a laboratory setup. The performance is compared with a passive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ariety of road profiles.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对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以某空气悬架大客车1/4车辆模型为仿真对象,设计了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并以随机路面为输入、悬架动行程为约束条件、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为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同时依据仿真模型设计了空气悬架试验台。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当汽车行驶工况变化时,引入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簧载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荷。  相似文献   

15.
刘波  方敏 《客车技术》2006,(5):37-40
针对在汽车行业中的核心部件悬架系统的特性及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乘坐舒适性问题,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车辆悬架系统的动理学分析及AMESIM建立1/4车体力学模型进行仿真,从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两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1/4车辆模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进行了车辆主动悬架的LQG(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控制器的设计,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将仿真结果与被动悬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具有LQG控制器的主动悬架对车辆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selec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t suspension systems is present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uch a method consists in the shaping of nonlinear seat suspension dynamic behaviour for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defined by machine operators. A combined optimisation procedure has allowed to find the Pareto-optimal system configuration with simultaneous minimisation of conflicted optimisation criteria: the suspended body acceleration and suspension travel. As an exampl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seat with a viscous-elastic passive suspension is investigated and its vibro-isolation properties are shaped by the air-spring and shock-absorber forc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8.
寇发荣  方宗德  赵研 《汽车技术》2007,(5):34-36,43
在分析汽车传统被动悬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型主动悬架结构。介绍了该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二自由度的主动悬架数学模型。采用天棚控制策略,设计并研制了主动悬架样机及试验台架,进行了被动悬架与主动悬架的台架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该主动悬架能有效改善汽车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9.
来飞  邓兆祥  董红亮 《汽车工程》2007,29(3):238-242
通过对车辆底盘系统中的转向和悬架系统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利用M atlab/S imu link仿真,结合最优控制理论,分别对被动悬架兼前轮转向系统与主动悬架兼四轮转向综合控制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理论分析与仿真试验表明,综合控制系统下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