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主要考虑Tavis-Cummings(T-C)模型中有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双原子和单模相干光场相互作用时原子间的纠缠演化规律.文章给出了模型中系统时间演化算符的具体形式,并且给出了两原子初始均处于基态时不同耦合程度下原子之间的纠缠演化曲线和原子布居差演化曲线,发现原子之间始终是纠缠的,纠缠度随时间作周期性振荡,振荡幅度和周期都与原子间的耦合强度密切相关,同时原子间纠缠度的演化与原子布居差的坍塌-恢复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二能级偶极耦合的两个纠缠原子通过多光子相互作用与双模腔场进行耦系统中原子纠缠的演化特性.分析表明,两个原子之间的纠缠具有不规则演化特性,原子的纠缠与两原子的初始状态、偶极作用、叠加态参数以及跃迁光子数有关.  相似文献   

3.
单个二能级原子在强经典驱动和大失谐的双重条件下,系统可以等效化为反J-C模型.在此模型中将一对纠缠二能级原子中的一个注入该腔中,演化之后,对腔外原子做选择性测量,可以调控腔内原子的布居和偶极压缩.经过研究发现利用此种方法来远程调控原子的布居和偶极压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首先,研究4个二能级原子与1个单模腔场相互作用下量子系统的演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运用concurrence和tangle两种度量对4个二能级原子之间及与腔场的相互纠缠的周期性演化进行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比较两种度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此量子系统只存在两体纠缠,而不存在多体之间的纠缠,另外,在恰当选择时间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考虑利用腔QED理论模拟伊辛模型,双原子在腔中演化之后,可以实现特定量子态的稳定存储,调节相互作用时间和外驱动场的频率可以实现最大纠缠态的制备.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了在由两个可移动反射镜组成的光力系统中,交叉克尔(CK)耦合对两个可移动反射镜产成纠缠的影响。结果发现,CK耦合可以有效地扩大两个可移动反射镜产生纠缠的频率范围。此外,CK非线性介质同时能够提高两个移动镜之间的最大纠缠度。研究结果表明,CK非线性介质可以用于增强光力系统中两个振荡器的纠缠,这对实验中产生介观纠缠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基于质量-刚度-阻尼(mass-spring-damper,MSD)和质量-刚度-阻尼-附加质量(mass-spring-damper-rigid mass,MMSD)两类简化分析模型,采用正则化结构振型函数建立简化的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动力方程. 针对具有非比例阻尼特性的动力方程,采用状态空间法求解耦合系统瞬时频率和阻尼比,讨论两种耦合动力方程的区别以及结构在人行荷载作用下频率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分析人-结构耦合状态下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差异. 结果表明: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时,两类动力方程的结构阻尼比显著增大,结构瞬时频率略有减小,瞬时阻尼比峰值平均提高31.67%,瞬时频率峰值平均仅减小0.29%; 结构人致振动分析时应考虑人-结构竖向相互作用;MSD和MMSD两种模型分析情况下,结构动力响应差异很小,均方根加速度值的差异仅为0.34%.   相似文献   

8.
在二分量模型中讨论了氢链系统原子间非谐相互作用下的扭结孤子,得到了扭结和反扭结孤子的解析解,当考虑非谐相互作用时,与谐振相互作用对应的扭结反扭结孤子的对称性出现破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材料温变特性对轮轨接触行为和摩擦温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材料温变特性的三维轮轨热力耦合模型,能够考虑纵、横向蠕滑率和自旋的影响,更为真实地模拟轮轨系统的服役状态.首先,研究了热力耦合建模方式对轮轨界面摩擦温升及接触应力的影响;随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地铁小半径曲线处车辆-轨道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当轮轨界面温度达到450℃时,轮轨接触应力显著降低,降幅可达20%;考虑热力耦合建模后,轮轨界面的预测温升明显低于不考虑热力耦合建模时的结果,在蠕滑率为0.16时,两者的差异可达51%;地铁车辆在小半径曲线线路上运行时轮轨摩擦温升因过大的蠕滑率与自旋会急剧增大到750℃,应考虑轮轨热力耦合建模以避免过高估计轮轨摩擦温升以及轮轨接触应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与社会经济内在发展联系,构建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复合系统协同模型.模型首先基于因子分析筛选复合系统序参量,其次建立改进的差分式协同度模型计算协同度量化指数,最后基于哈肯模型探究演化机制、预测协同发展趋势.以成都市数据为例,应用模型分析2010-2018年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过程,案例分析表明:复合系统在该阶段内经历两个协同演化周期,于2018年进入更新期(或衰退期).此外,协同度预测结果显示该复合系统潜在协同水平有降低趋势,应采取措施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1.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Co掺杂ZnO稀磁半导体的磁学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对氧空位甘现在不同位置时体系总能进行计算,证实氧空位更容易在Co原子附近生成,电子结构计算表明Co-3d自旋电子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了自旋极化现象,提供局域磁矩;通过研究两个Co原子掺杂ZnO体系的电子结构,证实铁磁性的产生是两个co原子耦合的结果,氧原子起到了一定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深化对酸雨侵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演变机制的认识,论述了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材料腐蚀机理、侵蚀模型和物理力学性能时变过程;分析了酸雨锈蚀钢筋的溶液腐蚀机理和大气动态冲刷机制,总结了锈蚀钢筋形貌表征与锈蚀率指标定量化研究成果,归纳了已有锈蚀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模型和本构模型,概述了钢混界面黏结性能演变规律和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模型;梳理了梁、柱构件及结构静、动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的室内试验结果、理论计算方法和数值仿真结果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结果表明:酸雨腐蚀混凝土可归因于酸雨离子成分的交互作用,亟需适用性较强的理论模型以揭示腐蚀和扩散机制;室内加速试验揭示了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时变规律,应完善室内加速试验制度,搭建耦合宏细观层次关键指标的混凝土损伤评价体系和预估模型;酸雨加速锈蚀钢筋试验多基于均匀锈蚀,钢筋腐蚀方法和形貌表征逐渐向不均匀锈蚀发展,应进一步发展高精度扫描技术,借助统计分析理论建立钢筋不均匀锈蚀特征参数,优化钢筋力学性能退化模型;通电锈蚀试验和拉拔试验演绎了钢混界面黏结性能演化规律,并建立了黏结-滑移本构关系,但忽略了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且锈蚀过程显著区别于自然锈蚀,应考虑酸雨环境与材料特性复杂多变的特点,研究细微观钢混界面损伤行为,揭示酸雨环境、材料特性与黏结性能的内在关系;酸雨侵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效性能研究多集中在试件层次,且采用腐蚀试验与承载力试验分阶段进行,忽略了荷载-环境的耦合作用,试验所设环境较为单一,试验制度与方法亦未统一,应对标实际工程,考虑实际结构承载和环境工况,搭建长期荷载-酸雨侵蚀耦合作用试验系统,探索荷载-环境-材料多场关联机制,完善理论计算方法与数值仿真手段,揭示结构长期性能演变过程,并推动现场暴露试验发展,量化室内-现场映射关系,指导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二次交通事故的演变特性,预防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描述Duffing振子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二次交通事故的混沌特性,并建立混沌模型.在仿真环境下,改变模型参数值,得到系统出现周期振荡状态和混沌状态的系统结构条件,并绘制出相平面图和根轨迹图.实例分析结果表明,Duffing振子模型可用于二次交通事故演变过程分析,仿真结果为采取有效的二次交通事故预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二组份BEC原子数密度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原子数密度的长时间的动力学行为表现出与短时间动力学行为不同的结果,长时间范围内原子数密度演化呈现量子体系特有的崩塌-复苏现象,且在较大的参数变化范围内,体系的崩塌-复苏特性不会改变。此外,讨论了驱动场Rabi频率、驱动场与原子的耦合强度及BEC二组份初始相对位相差对原子数密度演化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d'Alembert原理和有限元理论,分别建立了车辆和桥梁的振动方程;基于车辆密贴理论,轮底接触点位移由桥梁节点位移采用形函数插值得到,接触点作用力等效成桥梁单元的结点力代入桥梁振动方程,将车辆、桥梁振动方程组联立形成了车-桥耦合振动的总体振动方程;采用数值积分的Newmark-β法求解方程组。结果表明:此方法和经典的迭代求解方法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基于原子分解的辐射源信号二次特征提取方法.在过完备多尺度Chirplet原子库基础上,首先用匹配追踪(MP)方法进行信号时频原子分解,并通过改进的量子遗传算法(IQGA)降低MP搜索过程的时间复杂性,得到表示雷达辐射源信号特征信息的最佳Chirplet原子.在此基础上,降低特征参数的维度,提取最具分类意义的原子特征向量.对5种典型雷达辐射源信号的特征提取实验表明,提取的原子特征类内聚集性强、类间分离度大,证实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35自由度的多刚体车辆系统与三层弹性离散点支撑轨道模型,建立了基于Timosh-enko梁模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新型显式积分法求解其运动特性。考虑钢轨横向、垂向和扭转运动对轮轨滚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分别由Hertz法向接触理论和沈氏蠕滑理论计算了轮轨法向力和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假设轨枕垂向支撑高度沿纵向非均匀分布来模拟轨枕支撑硬点,基于移动轨下支撑模型,分析了不同轨枕支撑硬点个数和高度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轨枕支撑硬点对轨枕的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当硬点高度为1.0 mm时,最大钢轨/轨枕作用力约为正常状态下的2倍,最大钢轨/轨枕拉力约为正常状态的10倍,这将加速轨枕、轨下垫层及钢轨扣件状况的恶化。而支撑硬点个数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