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ZL108氩弧表面合金化及对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氩弧进行表面合金化的工艺,总结出直接熔入法,间接熔入法和堆焊法。研究了Fe,Ni,Cu,Re等合金元素对Al-Si合金高温耐磨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Fe与Ni均可显著提高Al-Si合金的高温耐磨性,提出可将Fe作为Al-Si合金表面合金化的热强,耐磨元素。  相似文献   

2.
激光重熔Fe,Ni和Co基合金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kW的CO_2激光加工机重熔Fe-Ni-Cr-B-Si-Mo-C(Fe基)、Ni-Cr-B-Si-Fe-C(Ni基)和Co-Cr-B-W-C(Co基)自熔合金涂层,矾究了激光重熔层的组织、相结构、化学成分分布和耐磨性、强韧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重熔涂层,可使显徽组织明显细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硬质相弥散分布,显著改善了火焰喷焊层的强韧性,提高了耐磨性,是改善火焰喷涂层或喷焊层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功率CO2激光器对不同含C量的Fe-C合金进行了激光熔凝处理,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激光熔凝层的组织与性能以及激光加工工艺参数和含C量对熔池尺寸、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e-C合金经激光熔凝处理后,表层组织细化,硬度显著提高,熔化层中存在碳烧损和氧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稀土元素对渗硼过程、渗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体粉末法将硼和稀土元素渗入钢的表面,通过金相组织观察,x射线结构分析和渗层显微硬度测定,研究了稀土对钢的渗硼过程、渗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对钢的渗硼过程有明显的活化催渗作用;稀土元素的加入量对催渗作用有一最佳量,在渗硼过程中稀土元素也同时渗入钢中和Fe_2B相中,由于稀土元素的同时渗入,使渗层组织基本上由Fe_2B单相组成,从而改善了组织,提高了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5.
Cr12MoV钢渗硼层脆性与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粉末渗硼和膏剂渗硼对Cr12MoV钢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显微硬度法和划痕法声发射检测并分析了渗硼层表面脆性与敏感脆性,通过磨损试验对渗硼处理试样进行测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试样磨损及磨痕形貌进行观察,研究了渗硼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Cr12MoV钢经渗硼处理后,渗硼层具有高硬度,并呈现一定的脆性,渗硼层的脆性属剥落脆性;Cr12MoV钢经渗硼后耐磨性有显著提高,渗硼层的脆性和硬度对耐磨性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了高速钢带锯激光处理的工艺,并对经激光淬火后的试样的硬度及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钢带锯经过激光表面淬火后,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晶粒得到细化,碳化物减少,硬度得到显著提高,进而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塑性变形对γ─FeMnAlCr反铁磁合金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形变量增加,γ─FeMnAlCr合金的室温电阻率和剩余电阻率先下降,后增加,在形变量4.89%处存在电阻率的极小.合金在Neel温度(TN)以上的平均电阻温度系数(TCR)随形变而增加,在TN和电阻极小值温度(Tmin)之间TCR变化不大,而在Tmin~室温之间TCR有明显减小.试验还发现塑性变形对γ─FeMnAlCr合金的应力灵敏系数影响不大.试验结果表明,γ─FeMnAlCr合金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成分偏聚.  相似文献   

8.
高速钢带锯激光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了高速钢带锯激光处理的工艺,并对经激光淬火后的试样的硬度及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钢带锯经过激光表面淬火后,马氏体和残作奥氏体的晶粒得到细化,碳化物减少,硬度得到显提高,进而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塑性变形对γ-FeMnAl反铁磁合金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形变量 增加,γ-FeMnAlCr合金的室温电率的剩余电阻率先下降,后增加,在形变量4.89%处存在电阻率的较小,合金在Neel温度(TN)以上的平均电阻系数(TCR)随为而增加,在TN和电阻极小值温度(Tman)之间TCR变化不大,而在Tmin-室温之间TCR有明显减小,试验还发现塑必 对γ-FeMnAlCr合金的应力灵敏系数  相似文献   

10.
冷作模具钢65Nb的渗碳复合强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冷作模具钢65Nb经高温固体渗碳后采用淬火加多次回火,及不同时间等温淬火后的组织分布及硬度分布,同时对65Nb钢550℃低温渗碳后的组织及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5Nb钢经渗扩碳复合强韧化后,由表面至心部存在硬度梯度,并于一定深度出现峰值,对于提高模具钢的耐磨性和抗脆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低温渗碳可实现无形变地达到表面强化。  相似文献   

11.
低温稀土渗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稀土元素对固体渗硼的作用,测试了45钢低温渗硼层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加适量的稀土元素可显著的提高渗硼速度,低温渗硼层是由FeB、Fe2B和Fe3(C2B)等相组成.其渗层组织致密、无明显疏松及孔洞,渗硼层前沿过渡区较窄,有良好的抗磨损特性.  相似文献   

12.
Fe-23Mn合金和Fe-28Mn-4Si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在热循环中行为截然相反,Fe-23Mn合金奥氏体经热循环后产生稳定化,随着热循环次数增加,ε马氏体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但质变循环稳定化的奥氏体在室温时效过程中发生等温γ→ε相变,Fe-28Mn-4Si合金奥氏体经热循环不产生稳定化。ε马氏体数量不是减少,而是明显增多,Fe-28Mn-4Si合金γ→ε相变具有组织遗传特征,而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两种Al-27Zn合金经425℃ x 8h固溶及125℃时效处理后组织结构、硬度 和耐磨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时效处理后合金的组织形态为:Al基体上均匀分布着 少量未溶树枝状晶组织以及大量细小弥散富锌的η相;合金的硬度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先 升后降,合金元素Cu、Mg的加入提高Al-27Zn的硬度;两种合金均具有良好的耐磨 性,但合金元素Cu、Mg的加入降低了耐磨性;探讨了磨损机制及材料组织、硬度对合金 耐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Fe-25Cr-20Ni合金中层状碳化物M23C6的形态、晶体学特征、析出动力学及氮对层状M23C6的析出作用。结果表明,层状M23C6呈板条状,与基体奥氏体(A)的位向关系是{001}M23C6〃{001}A,〈001〉M23C6〃〈001〉A。它的析出量受基体中碳的溶解度控制,氮能提高基体的溶解度,促进层状M23C6的析出。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硬质颗粒的含量对阀座的室温、高温硬度及压溃强度的影响,硬质颗粒对阀座烧结温度的影响,并通过模拟台架试验分析了硬质颗粒含量对阀座下沉量影响,综合确定了阀座材料中适宜的硬质颗粒含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两种Al-27Zn合金经425℃×8h固溶及125℃时效处理后组织结构、硬度和耐磨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时效处理后合金的组织形态为:Al基体上均匀分布着少量未溶树枝状晶组织以及大量细小弥散富锌的η相;合金的硬度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合金元素Cu、Mg的加入提高了Al-27Zn的硬度;两种合金均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但合金元素Cu、Mg的加入降低了耐磨性;探讨了磨损机制及材料组织、硬度对合金耐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获得非晶态Ni-P,SiC化学复合镀层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复合镀层在晶化条理过程中,显微硬度及磨损量的变化情况,得到了硬度高、耐磨性好的晶化处理条件,同时还研究了SiC粒径及共析量对复合镀层磨损量的影响,并对镀层的微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研究的热强化处理主要是以“多边化强化”处理对1Cr18Ni9Ti钢蠕变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多边化强化”工艺可有效地改善1Cr18Ni9Ti钢的蠕变性能,大大地减小其蠕变变形量和残余变形量,特别是能显著减小蠕变第一阶段的变形量,同时缩短蠕变第一阶段的时间。多边化处理后,碳化物的析出及完整、稳定的亚结构的形成是1Cr18Ni9Ti钢蠕变强度提高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分析用水量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各种降低用水量的手段提高混凝土的表面硬度,都可以改善其耐磨性,但相比之下,使用较高掺量的减水剂会增大混凝土的含气量和粘性,导致其表面硬度降低,改善效果要劣于降低砂、石含泥量的方法。因此,建议在混凝土生产中,采用更为严格的技术手段来控制砂、石材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生产条件下采用冲入铸造法制备了两种纳米陶瓷粉体强化ASTM G2500的材料.研究了不同种纳米陶瓷粉体的添加量对ASTM G2500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纳米陶瓷粉体A的ASTM G2500的显微组织石墨有细化,但珠光体数量减少;随着纳米陶瓷粉体A添加量的不同,其抗拉强度有较大的波动,与未添加纳米陶瓷粉体的试样相比,添加纳米陶瓷粉体A含量为0.05%的试样的抗拉强度减少了12.78%;硬度都有所降低,其中粉体含量0.05%的试样硬度降幅最大,达到10.87%.添加了纳米陶瓷粉体B的ASTM G2500珠光体数量有所增多;随着纳米陶瓷粉体B添加量的提高,其抗拉强度逐渐提高,与未添加纳米陶瓷粉体的试样相比,其中粉体含量0.15%的试样的抗拉强度增幅达到了12.97%;硬度变化较小,比较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