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受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进行的肝移植病例,依据易感因素、临床症状、外周血中CMV-PP65和(或)CMV-IgM及胸片明确诊断,以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共收集资料111例(剔除相关资料不完整者).发现CMV感染5例,CMV感染发生率为4.5%;其中2例发生CMV肺炎,CMV肺炎发生率为1.8%(占CMV感染的40%),2例均好转.活动性CMV感染3例,2例治愈,1例好转.结论 CMV-PP65检测能够对CMV感染患者做出早期诊断并且指导治疗.更昔洛韦能够有效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的肝移植术后患者56例次的临床资料,讨论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可能导致术后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29例(51.8%)发生细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53.7%)为主,感染的菌种中G~+菌(46.3%)主要为金葡菌及肠球菌,G~-菌(53.7%)分布较分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时间超过10 h及呼吸机使用时间超过24 h为手术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应针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采取提高手术技巧,促进呼吸功能恢复等手段,以减少术后细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6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在临床出现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组PTDM发生率为36%(24/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腹水量、术中激素剂量、术后葡萄糖补充量、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术后30 d内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结论移植术后糖尿病是肝移植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治措施是减少PTDM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50只,采用腹腔及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_4),同时饮用乙醇溶液诱导10周,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按KAMADA二袖套法(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对肝硬化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36只;进行肝移植手术26次,术后成活并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12只.经统计学方法检验,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压较术前明显降低[(1.60±0.10)kPa vs. (1.70±0.25)kPa,P<0.05];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7.55±1.02)mL/min vs. (6.15±0.88)mL/min,P<0.05];门静脉阻力明显降低[(11.84×10~(-2)±2.51×10~(-2))kPa/(mL·min) vs. (16.29×10~(-2)±2.40×10~(-2))kPa/(mL·min),P<0.05].结论 异体肝移植术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肝脓肿的诱发因素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5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肝移植术后肝脓肿的发生率为2.92%(5/171)。4例患者伴有胆道并发症,1例伴肝动脉血栓形成。肝脓肿多在移植术后1年内发生,多以发热寒颤、右上腹痛为临床表现,结合腹部B超或CT及微生物学检查可明确诊断。5例患者均应用敏感抗生素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另外,2例行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1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治愈率为100%。结论肝移植术后肝脓肿的发生与胆道并发症及肝动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应用敏感抗生素、通畅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肝癌与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原位肝移植已走过42年历程。目前肝移植1年存活率已攀升到88%,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不伴有肝硬化和能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应首选肝切除术;有肝硬化者需行肝移植;晚期肝癌不宜肝移植。手术前、后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和拉米夫定,可使患乙型肝炎者接受肝移植的长期疗效与其他肝病受者相媲美。没有肝移植条件的医院不提倡开展肝移植。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株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4年6月我院肝移植术后ICU患者病原学资料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肝移植ICU细菌感染率高,病原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占47.2%,革兰阳性菌(G+菌)占33.6%,真菌占19.2%。G-菌中以产酸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以及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最为敏感;G+菌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尤其是肠球菌属明显增多,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最为敏感。结论加强肝移植术后ICU的细菌分离及耐药性监测非常重要。依据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有助于减少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分析肝移植术后正常及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使用Philips Secura螺旋CT扫描仪对5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检查,CT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腰3椎体下缘水平,对比剂1.3mL/kg体质量,注药流率2.5mL/s,延迟时间30、60、120s。对拔除T管后出现胆管并发症患者使用Philips Gyroscan NT1.5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使用GE Advance Lp/Lc数字血管造影机,经股动脉穿刺进行肝动脉造影。结果2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出现移植肝下积液及右侧胸腔积液,门静脉伴行影像4例,肝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肝动脉血栓1例,门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胆管吻合口部位狭窄1例,非吻合口狭窄3例,胆瘘4例,肿瘤复发4例。结论CT、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和数字减影(DSA)可以清晰显示肝移植术后血管、胆管并发症及其他少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中心10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汇总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门脉流速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肝动脉流速降低,后逐渐恢复正常。107例中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87%),肝动脉狭窄5例(4.67%),门脉血栓形成3例(2.80%),肿瘤复发7例(6.54%),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18例次(16.82%),慢性排斥反应10例次(9.34%),胸腔积液105例(98.13%),腹腔积液65例(60.74%),假性动脉瘤1例,胰漏1例,胆道感染4例(3.74%),胆道狭窄4例(3.74%),胆漏5例(4.67%),胆总管结石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5年生存组和<3年死亡组大肠癌病例各30例,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大肠癌组织内TIDC的CD83、CD1a表达状况,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CD83、CD1a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Dukes分期和预后相关。免疫组化检测显示,60例大肠癌组织中19例检测到CD83阳性表达,24例检测到CD1a阳性表达。CD83、CD1a的表达随着Dukes分期的升高而降低,≥5年生存组表达高于<3年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到低水平CD83(60/60)、CD1a(60/60)和Ki-67(60/60)表达。在大肠癌组织的不同Dukes分期间,CD83、CD1a在A期+B期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C期+D期大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a在≥5年生存组表达高于<3年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TIDC的特征性标记物CD83、CD1a的表达与预后相关,可以作为检测大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HAT)形成后介入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160例同种异体肝移植病例,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检测肝动脉血流,对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者行肝动脉造影,确诊4例,均即刻行介入溶栓治疗,其中2例留置肝动脉导管反复持续溶栓治疗.结果 3例介入溶栓治疗后,肝动脉均再通,其中1例因血栓再形成而多次溶栓,2例发生腹腔内少量出血,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因溶栓失败及腹腔内出血行再次肝移植.结论 肝动脉介入溶栓治疗为HAT的有效方法,留置肝动脉导管持续药物泵入溶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肝癌患者病理性血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原因。方法 对 62例肝细胞癌 (Hepaticcellcarcinoma ,HCC)中的 50例做了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Selectioncavityartery ,SCA)检查 ,对 48例行氰基丙烯酸正酯 (TH胶 )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结果 发现肝内、外侧支交通 1 5例 (2 4 2 % ) ,肝动脉与门静脉和肝静脉瘘 2 1例 (33 8% )。肿瘤血管栓塞完全 30例中 ,9例生存超过 2年 ,4例超过 7年 ;栓塞不完全病例中 ,仅 1例生存 2年。栓塞完全者 ,生存率高于栓塞不完全者。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有显著性差异。TH胶栓塞治疗后发现肝动脉 -门静脉、肝动脉 -肝静脉瘘 5例 ,其中 4例 7个月内死亡。结论 肝内、外侧支动脉供血是影响栓塞治疗疗效的关键 ;动 -静脉瘘是肝癌向门静脉、肝静脉方向转移的通道。也是小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日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及术后生存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中日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参数 ,旨在加深对早期胃癌的认识。方法 中方资料选自 1995至 199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 2 9例 ,日方资料选自 1988至 1992年日本鹿儿岛大学医学院第一外科收治的早期胃癌 6 8例。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①早期胃癌的发病年龄日方较中方推后 10年 (P <0 .0 5 )。②肿瘤部位日方胃底贲门癌所占比例较高。③肿瘤组织学日方印戒细胞癌所占比例增加。④中方以黏膜下癌为主 ,日方黏膜内癌占较大比例 (P <0 .0 5 )。⑤手术清除淋巴结数日方明显较中方多 (P <0 .0 5 )。⑥消化道重建日方Roux en Y和空肠间置代胃比例较高。⑦术后生存率日方 3年 89.8% ,中方 80 % ,日方生存优于中方 (P <0 .0 5 )。结论 早期诊断及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保证术后生存 ,选择适当的术式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解决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缺血(hepatic arterial ischemia,HAI)的方法:应用肝动脉桥式转流(hepatic arterial bridge bypass,HABB)维持动脉吻合时供肝肝动脉血流,并对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选择健康雄性西安地区杂交犬20只,制作犬简易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通过腹主动脉建立肝动脉桥式转流,测量转流前、转流15 min和转流结束1h肝动脉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PV)和血流量(blood flow,BF),并统计腹主动脉插管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转流情况下肝动脉内血流峰值流速和血流量低于转流前(P<0.05),分别为转流前的83%和80%;在转流结束,开放肝动脉1h后,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转流前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均腹主动脉插管时间3 min,2例出现腹主动脉插管后荷包缝合处出血。结论肝动脉桥式转流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解决原位肝移植中肝动脉缺血的方法,但是这一方法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T4a期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月至2021年5月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住院手术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共计纳入T4a的甲状腺癌病例303例,分析患者的病理分型、受侵器官、手术方式、生存时间等。分析患者的总生存率,使用Kaplan 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生存曲线。结果 在入组的303例患者中,共计53例患者失访,1年总生存率为98.4%(246/250),3年总生存率为97.0%(224/231),5年总生存率为90.2%(92/102)。其中喉返神经单独受侵94例,失访13例,1年总生存率为100%(81/81),3年总生存率为98.7%(77/78),5年总生存率为97.4%(38/39)。喉返神经合并气管/喉/食道受侵151例,失访31例,1年总生存率为96.7%(116/120),3年总生存率为95.3%(101/106),5年总生存率为82.2%(37/45)。在生存曲线分析中,喉返神经单独受侵组较喉返神经合并气管、喉或食道等器官受侵组在总生存时间上存在优势。结论 T4a期甲状腺癌如果有手术机会,应该首选手术切除,通过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自 1990年 2月至 1998年 8月 ,共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32例 ,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 1例栓塞失败改作手术治疗 ) ;17例显微镜下直视手术 ,术后死亡 1例。随访 2 8例 ,2 2例恢复良好 ,1例植物生存 ,2例偏瘫 ,2例动眼神经麻痹 ,1例癫痫。对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要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 (CyclinD1 )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78例乳腺恶性肿瘤及 1 7例乳腺良性病变石蜡包埋标本CyclinD1 表达。结果 CyclinD1 在乳腺恶性肿瘤细胞核中呈棕黄色染色 ,于核边缘近核膜处浓集 ,阳性表达率 44.87% ,其中在导管内原位癌 (DCIS) 5 /7例及叶状囊肉瘤 1 /1例中阳性表达。CyclinD1 表达与患者雌激素受体 (ER)显著相关 (P <0 .0 5 ) ,而与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等无关 (P >0 .0 5 )。生存分析资料显示CyclinD1 (+)、(- )两组 5年相对复发危险度 (RRR)u =1 .95 9(P >0 .0 5 )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示两组 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期 (RFS)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CyclinD1 在乳腺癌发展初期即异常表达 ,有助于从分子水平鉴别原位癌与非典型增生 ,但其表达与肿瘤分化及恶性进展无关。②CyclinD1 表达与ER相关 ,可能有助于判断内分泌治疗敏感性。③CyclinD1 的表达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胃癌结直肠癌预后的价值和差异。方法采用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imFISH)检测平台检测32例胃癌和36例结直肠癌患者CTC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胃癌组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TC<2组8例(25%),随访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2组有24例(75%),仅有8例存活。两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直肠癌组患者中外周血检出CTC<2组28例(78%),随访时间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2组有8例(22%),其中6例患者在随访终点时间存活。结直肠癌中CTC<2组与CTC≥2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胃癌与结直肠癌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C检出结果与胃癌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病理分级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采用阴性富集和imFISH技术,检测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TC,CTC值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且胃癌较结直肠癌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对胃癌结直肠癌的预后价值及差异。方法采用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imFISH)检测平台检测32例胃癌和36例结直肠癌患者CTCs细胞数,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胃癌组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TCs<2组有8例(25%),随访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s≥2组有24例(75%),仅有8例存活,两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直肠癌组患者中外周血检出CTCs<2组有28例(78%),随访时间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s≥2组有8例(22%),其中6例患者在随访终点时间存活,结直肠癌中CTCs<2组与CTCs≥2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胃癌与结直肠癌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CTCs检出结果与胃癌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结论采用阴性富集和imFISH技术检测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TCs,CTCs值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且胃癌较结直肠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