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峰  郭国平 《船海工程》2007,36(2):132-134
对港口水上交通安全现状进行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是保障水上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的前提,对国内外各种不同安全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着重地介绍规范化安全评估(FSA),以期能够更好地找出适合我国海运事业发展的方法,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的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的有效监管一直是业内研究人员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风险管理的理念使得事故后的安全管理朝向事故发生前的风险评估。结合福建沿海水上交通近7年来的实际情况,运用综合安全评估方法(FSA,Formal Safety Assessment),在对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的现状与未来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经风险矩阵计算,得出沿海水上交通风险定量化特征。然后,提出基于协同模式的风险控制方案、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水上交通风险动态管理的体系与机制,内容涵盖了危险源分析、风险评估、危机预警与风险干预、应急救援、安全监督与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安全评价法的起源、水上交通安全评价法现状和研究趋势。根据当前进行的安全评价工作实际,介绍了几种水上交通工程领域中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以及其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就如何合理选择评价方法,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水上交通安全的宏观特征描述一直被海运界关注,而传统的综合安全指数法以确定的数值表示水上交通安全整体水平,无法体现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对此,引入仿真方法,提出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水上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建立改进综合安全指数模型,通过风险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特定时间或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水上交通安全状况。实例应用表明:改进综合安全指数法能科学地体现安全水平的实际变化情况,灵敏性高,融合了安全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信息。  相似文献   

5.
分析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的风险因素,结合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特点,建立人-船-环-管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共计21项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集对分析法(set-pair-analysis,SPA)确定评价标准级并构建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评价模型,进行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状况评价。评价结果可判断现状的危险度并能预测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上交通安全属国家公共安全范畴,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构建以VTS为核心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系设想,分析其可行性并展望其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水上交通安全状况,在现有水上交通安全状况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后的水上交通安全状况评价指标。引入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领域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思想,将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状况的因素、水上交通安全状况分别对应压力、状态,将压力指标和状态指标分别作为安全状况评价相对指标的分母和分子。应用因子分析对众多水上事故状况类指标进行筛选,筛选出因子载荷大的指标,构建碰撞事故率、其他事故率、死亡失踪率、直接经济损失率四项相对指标,可应用于水上交通安全状况评价。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的“安全发展”观念,落实到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上,首先是水上交通安全观念的创新。本文对水上交通安全观念创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安全具有相对性,要弄清楚“安全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发展了才能更加安全”的辩证关系,明确安全发展理念的本质仍在于科学地发展;应科学地观察和评价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与状况,科学合理地设定安全指标;安全文化是安全发展的思想基础,与严格监管同等重要等观点,以期为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水上交通安全形势,分析我国目前评价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绝对指标,比较国内外交通安全领域评价指标,提出水上交通安全评价相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绝对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水路交通繁忙程度、水运经济变化等情况选取相对指标来构建新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可更为准确地反映水上交通安全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嘉兴内河航运的不断发展,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对嘉兴内河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嘉兴内河交通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针对当前嘉兴内河安全预警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