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我院1981~1985年五年间,手术治疗乳腺癌170例,其中双侧乳腺癌10例(男1例、女9例)占5.9%,平均年龄46.1岁。属原发性双侧乳腺癌8例(占4.7%),属继发性(转移性)双侧乳癌5例(占1.2%)。第二癌灶距第一癌灶间隔最短10个月,最长41个月,平均27.5个月。指出双侧乳腺癌大多发生在绝经期之前的妇女;原发癌为先后发生者,第二癌灶多出现在第一癌灶治疗后的头2~3年。强调对患者有一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要进行对侧乳房的全面检查,术后2~3年内也要密切随访的重要性,警惕将对侧乳房发现的孤立性肿块误认为转移癌而放弃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 第三届全国乳腺癌专题学术会议于1987年6月3日在天津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91人,收到论文255篇。在会上国内外专家作了“乳腺癌早期诊断”、“乳腺癌激素受体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和“乳腺癌化疗新进展”等学术报告。 1.流行病学及病因学:天津肿瘤研究所通过对部分地区间乳癌发病率的对比,揭示我国乳癌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沿海市县高于内地市县。北京肿瘤研究所通过对中日、中美妇女乳癌的对比,显示中日妇女乳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美国,而中日妇女乳癌的发病年龄比美国提前10年。多数报告指出,乳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56年到1990年共收治乳腺恶性肿瘤病人2644例,其中经病理确诊的乳腺肉瘤21例,占同期乳腺恶性肿瘤病人的0.8%。6例腋下淋巴结肿大,占28.6%。病检均非肿瘤转移。本组资料表明乳腺肉瘤的发病年龄较乳癌为轻,45岁以上及病史1年以上者预后较好。因乳腺肉瘤多经血道转移或局部浸润,很少转移到腋下,治疗以肿瘤切除和乳腺单切为主,放疗的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VEGF-C染色,并用D2-40标记肿瘤淋巴管。取15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做对照。结果乳腺癌组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EGF-C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腋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表达阳性组肿瘤淋巴管密度大(P<0.05),腋淋巴结转移组VEGF-C表达水平高。乳腺癌组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管染色,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腋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乳腺癌中存在淋巴管生成,且主要发生在肿瘤间质组织中;VEGF-C表达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腋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及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80例乳腺癌及 10例乳腺增生病中MMP 9及CD44v6的表达 ,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表达的吸光度值 (A)。结果 乳腺癌MMP 9和CD44v6表达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增生病。淋巴结转移与MMP 9表达有关、与CD44v6表达有相关趋势。MMP 9与PR有负相关性、与ER有负相关趋势。MMP 9与CD44v6间无相关关系。MMP 9表达的吸光度值在生存 3年以上组低于 3年以下组 ,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情况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有MMP 9表达的乳腺癌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发生较早、预后差 ,MMP 9表达的测定可作为乳腺癌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的表达,探讨DAPK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乳腺增生、3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14例乳腺非浸润性癌及68例乳腺浸润性癌的DAPK表达水平。结果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DAPK的阳性表达率为42.6%,明显低于乳腺增生(92.9%)、乳腺不典型增生(73.3%)、乳腺非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71.4%,均为P<0.05);非浸润性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DAPK阳性表达率为72.7%,亦低于乳腺增生组织(P<0.05),但是非浸润性癌和不典型增生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还发现DAPK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组织分型等相关。结论DAPK表达降低对乳腺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一定重要作用,可用于乳癌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7.
青年乳癌     
本文报告青年乳癌(30岁以前)41例,占我科同期乳癌病人的5.46%(42/1749),报告了临床资料,讨论了青年乳癌与哺乳和生育的关系:多生育的青年妇女发病率高,占58.5%(24/41),作者认为;对已有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不论组织类型如何,只要能做到彻底根治,达到临床绝对治愈切除(R>N)即Halsted's术,术后再辅以放疗、化疗,还是能提高长期生存率的,讨论了青年乳癌的特点和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VEGF-C mRNA的表达情况,取15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乳腺癌组VEGF-C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VEGF-C mRNA的表达率及表达程度高于淋巴结非转移组(P均<0.05);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638,P<0.01).结论 乳腺癌中VEGF-C 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VEGF-C mRNA的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正> 乳腺癌为女性多发癌之一,晚期乳腺癌直接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现就我院1982~1987年以来收治的Ⅳ期乳腺癌20例(其中19例经根治术后复发转移,1例系炎性乳腺癌)临床特点、综合治疗及近期疗效报告如上: 临床资料 1.性别年龄 20例均为女性,本组年龄最小为28岁,最大67岁,中位年龄47.5岁。30岁以下占10%,31~36岁占85%,60岁以  相似文献   

10.
<正> 应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临床上诊断乳房包块已获得了普遍的重视和肯定。目前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诊断。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甩此方法已近十年,为了提高细胞学诊断水平,现就77例乳癌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切除标本组织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973年1月—1982年12月我科对乳腺肿块应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共125例,其中20例临床和细胞学不怀疑恶性病变;5例乳腺增生病,细胞学检查显示轻度上皮增生;23例细胞学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管生成、乳腺癌的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乳腺癌组织、15例乳腺纤维腺瘤中VEGF-C、CXCR4的表达。结果 7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CXCR4的表达率分别为76.4%、58.3%,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2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CXCR4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管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 VEGF-C、CXCR4在介导乳腺癌细胞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COX-2及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组COX-2、VEGF-C表达的阳性率及表达程度均高于纤维腺瘤组(P<0.01);二者的表达均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二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二者联合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OX-2和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呈过表达,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二者联合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OX-2与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以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探索不同分型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将100例乳腺癌标本分为Luminal型、HER2(+)型、BLs型和NBLs型,检测MIF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和术后临床分期患者中MIF阳性表达率;比较MIF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VD)数值差别及5年总生存率。结果不同分子分型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乳腺癌患者中,MIF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MIF表达与HER2(+)型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皆正相关。MIF阳性者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Kaplan-Meier法示MIF阴性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MIF阳性者(Log-rank=19.516,P=0.000)。结论 MIF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多为HER2(+)型,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新生血管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VEGF-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VEGF-C、VEGFR-3的表达,并取15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作对照.结果 乳腺癌组VEGF-C、VEGFR-3阳性表达率及表达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VEGFR-3表达率及表达程度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均<0.05),VEGF-C、VEGFR-3的表达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乳腺癌VEGF-C与VEGFR-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按肿块大小等临床病理指标的分组中,VEGF-C、VEGFR-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R-3表达水平增高,VEGF-C、VEGFR-3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m23、组织蛋白酶D蛋白表达在乳腺癌预后及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随访3年以上的52例乳腺癌组织中nm23和Cath-D蛋白 表达。结果 癌组织nm23高表达24例(46.2%),Cath-D阳性30例(57.7%)。nm2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Cath-D的表达与预后相关;nm23的表达与Cath-D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nm23与Cath-D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9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在本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300例)中所占比率分别为59.0%、16.0%、13.7%和11.3%。4组患者在年龄、原发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脉管侵犯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uminal A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8.6月,高于Luminal B型(26.9月)、Her-2过表达型(20.9月)及三阴性(12.0月)乳腺癌骨转移患者。4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存在差异;Lumina A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好,三阴性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中COX-2、HER-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 2 (COX 2 )和表皮生长因子 2 (HER 2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80例乳腺癌、2 7例乳腺不典型增生以及 2 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OX 2和HER 2表达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COX 2阳性表达率为 5 7.5 % (4 6 / 80 ) ,COX 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相关 (P <0 .0 5 )。 37.5 % (30 / 80 )乳腺癌中HER 2阳性表达 ,HER 2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显著相关。COX 2与HER 2的表达密切相关 ,HER 2阳性乳腺癌中COX 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ER 2阴性者。结论 检测COX 2和HER 2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有关 ,COX 2可能是HER 2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Ezr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24例三阴性乳腺癌、5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Ezrin的表达,比较各组Ezrin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分析其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Ezrin在三阴性乳腺癌、非三阴性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48.28%、15.0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阴性乳腺癌中Ezrin高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P>0.05)。结论 Ezr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以作为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p21WAF1/CIP1基因的表达与激素受体、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p21WAF1/CIP1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进行同时检测。结果 p21WAF1/CIP1、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分别为50%、55%、48%。p21WAF1/CIP1基因表达与ER、PR相关,并随着乳腺癌恶性程度增加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降低。结论 检测p21WAF1/CIP1在乳腺癌的表达,对指导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的恶性肿瘤。仅次于宫颈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治疗以手术范围小,愈后好,术后生活质量高为人们所重视。乳腺癌有其特珠的隐匿性,曾有许多误诊误治的的报道。近几年从我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例中仍有相当病例误诊误治。分析其原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临库资料我院近4年收治乳腺癌病人136例,其中107例病人有误诊病史占78.6%。女性104例,男性3例。年龄23~35岁29例;35~76岁78例。误诊时间最长3年.107例中城市患者37例,农村患者70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2例。文化程度低或文盲75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