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船舶辅机的隔振设计及船体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小船舶的振动与噪声,对某船用空压机组进行了浮筏隔振装置的设计,其中包括隔振参数的确定以及筏体结构的设计等。通过建立隔振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振动模态、振动传递率以及对于冲击的响应。为了揭示实船隔振系统的规律,将空压机组浮筏装置的有限元模型拓展到全船,分析了隔振装置装船后的耦合振动模态,讨论了船舶结构的振动对浮筏系统隔振效果以及冲击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船舶辅机浮筏隔振系统动力学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简要分析了柴油机的振动特点和隔振装置的基本应用,并结合长江某大型豪华游轮主机隔振装置的安装实例,着重介绍了环形金属隔震装置的安装过程和工艺要求,对其他船舶主机隔震装置的设计和安装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慧  闫政涛  李赫  叶曦 《船舶》2019,30(1):128-135
针对舰艇舱室设备存在的多激励、低频谱振动问题,开展振动主动控制主被动一体化隔振装置研究,为构建基于浮筏隔振设计的主动控制系统奠定了理论和工程基础。首先,基于电磁作动原理初步设计电磁作动器,通过对动子和定子形态及间隙、线圈匝数、倒角形式及大小等进行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其次,基于COMSOL建模进行电磁特性、发热特性仿真分析;最后,基于浮筏隔振装置隔振、承载及安装需求,设计研制了主被动一体化的隔振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满足次级力源出力特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船舶浮筏装置结构非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治  李良碧 《船舶工程》2000,(6):32-34,16
文章对船舶浮筏装置中影响隔振性能的结构非刚性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讨论了筏体与基础非刚性以及声振传递的第二通道影响,进行了浮筏装置的多方案隔振试验与分析,提出了船舶浮筏隔振设计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舰船的振动源主要包括螺旋桨、动力主机和海浪拍打等方面,振动不仅会影响船载设备的运行精度,还能造成船载设备的机械损伤。因此,有必要设计合理的减振结构降低舰船的振动。本文主要研究船舶动力系统的隔振装置,重点对隔振装置的多体动力学特性和振动冲击响应进行建模,并利用仿真分析软件ADAMS平台对该动力系统隔振装置在一定主机转速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仿真试验。  相似文献   

6.
振动能量流方法可用来查明振源,振动传播路径和传播振动能量的大小,进行机械振动诊断以及确定机械及管路减振装置的隔振效果。用能量流方法研究隔振效果更具科学性。准确测量隔振装置中的振动能量流对于隔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其主要的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某型船舶机舱段浮筏隔振装置,采用有限元结合边界元方法,计算分析浮筏隔振装置系统参数的变化对船体振动传递及水下声辐射的影响,对优化浮筏隔振装置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舰船浮筏隔振特性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带有浮筏隔振装置的舰船模型为对象,利用ANSYS软件的有限元分析以及试验手段,对其隔振性能进行了研究。将船体与浮筏装置作为一个系统,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振动分析模型;以降低船体结构振动能量为目标,从基础刚性与阻尼以及隔振器刚度与阻尼等条件出发,对发动机激励作用下的浮筏装置与船体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结构参数的优化,探讨了实现良好隔振特性的途径,为舰船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理论和试验两方面的研究与对比,得到有工程应用价值的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9.
舰船管路隔振装置是降低管路振动传递及提高舰船声隐身性能的重要部件,采用高效的管路隔振器可有效地降低管路的振动和噪声。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舰船管路隔振器,并针对海水管路系统制备了管路隔振器装置样机。为验证新型管路隔振装置的性能,开展了管路隔振装置的静刚度、固有频率、隔振效果、抗冲击和破坏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管路隔振器具有良好的静动态力学性能。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管路隔振器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船用主机单层橡胶隔振装置隔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舰船的振动环境、振动理论及隔振系统等内容.在了解单层隔振装置的基础上,文章就船用主机单层橡胶隔振装置隔振性能测试研究的目的、方案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该机组隔振装置的振动烈度和振动加速度等测试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对测试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系统地分析了该机组的振动现状及其隔振装置的隔振性能.为其维修保障打下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舰船浮筏隔振特性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一带有浮筏隔振装置的舰船模型为对象,利用ANSYS软件的有限元分析以及试验手段,对其隔振性能进行了研究。将船体与浮筏装置作为一个系统,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振动分析模型;以降低船体结构振动能量为目标,从基础刚性与阻尼以及隔振器刚度与阻尼等条件出发,对发动机激励作用下的浮筏装置与船体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结构参数的优化,探讨了实现良好隔振特性的途径,为舰船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理论和试验两方面的研究与对比,得到有工程应用价值的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12.
船用机械隔振支座装置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伟 《机电设备》1994,(5):24-30
对采用机械外罩模型和船形结构模型的隔振装置的隔振特性进行了试验。与一开始金属板本身的共振相比,发现这些模型的机械座板和底座板的导纳在低频率时接近刚性质量,在较高频率时接近无限大的金属板。 采用这些试验结果,并将弹性底座看作无质量弹簧,对软性或刚性的弹性底座的隔振特性以及降低传至船舶结构的振动力的方法进行了调查。 此外,还设计了在上下弹性底座之间插入阻尼板的新颖的隔振系统,其优越的隔振效果经采用上述方法的实验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3.
温华兵  王国治  董忠 《船舶》2005,(4):12-16
对浮筏系统的振动传递及水下声辐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通过对船舱浮筏系统模型的隔振性能与水下声辐射进行试验,分析了船舶运载、动力设备运转工况以及管系对于浮筏系统的隔振性能及其水下辐射噪声的影响,指出管系在船舶浮筏系统的振动传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频时可能成为振动传递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水下拖缆隔振段隔振性能的测试装置和试验方法;分析了测试系统中隔振段两端串联弹簧对隔振性能的影响,隔振段的固有特性,不同拉力与激振量情况下的隔振效果以及轴向与横向的隔振性能。这些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为线列声纳阵水下拖缆隔振段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浮筏隔振效果评定的矢量四端网络参数方法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许树浩  俞孟萨  刘朋 《船舶力学》2011,15(10):1173-1181
将矢量四端网络参数计算方法引入到浮筏隔振系统隔振效果评定中。把浮筏隔振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结构,在每个子结构内建立输入输出的矢量四端网络参数矩阵,利用试验测试导纳数据,计算得到了浮筏系统各个层面的振动响应特征参量,采用功率流振级落差评定了浮筏隔振装置的隔振性能。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合理,可以准确预报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能量传递,为实际浮筏隔振效果评定提供了一种工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典型浮筏隔振系统的结构件和减振元件,分别建立运转设备、非运转设备、筏架及基座的导纳方程和减振器的阻抗方程;利用阻抗导纳综合法构建含非运转设备的浮筏隔振系统三向振动传递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在振动传递模型中考虑弹性安装非运转设备的必要性。最后,根据对比工况的试验结果分析了非运转设备对浮筏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舰船浮筏隔振系统的声学性能精细化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水下拖缆隔振段隔振性能的测试装置和试验方法;分析了测试系统中隔振段两端串联弹簧对隔振性能的影响,隔振段的固有特性,不同拉力与激振量情况下的隔振效果以及轴向与横向的隔振性能.这些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为线列声纳阵水下拖缆隔振段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船舶轮机振动噪声控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阐述了我国船舶轮机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双层隔振、减振浮筏装置、新型隔振隔冲元器件、管道隔振等隔振技术,以及隔声罩、阻尼、消声技术和隔声技术等在船舶轮机噪声控制中的应用。展望了中低速船用主机隔振、空气弹簧和低频隔振、主动控制技术以及先进的振动噪声控制设计计算软件等新技术在船舶轮机振动噪声控制中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根据振动控制理论,应用隔振技术基本原理,分析了某船舶发电机组隔振装置的性能特点,以及隔振装置用双V型橡胶金属减振器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推进主机隔振性能的提升,齿轮箱已成为影响船舶声学性能的重要振源,因此需要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小其向船体传递的能量。弹性隔振技术可以改善齿轮箱的振动性能,但是挠性传动部件将导致齿轮箱与推进主机隔振系统之间产生振动耦合,从而增大对推进装置进行模态分析的难度。以某船推进装置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推导了计及齿轮箱与推进柴油机隔振系统之间振动耦合特性的推进装置整体隔振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计及隔振系统之间振动耦合的模态分析结果与两个隔振系统单独进行模态分析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齿轮箱弹性隔振时建立推进装置整体隔振系统分析模型的必要性。最后,对该推进装置的设计和使用进行了评估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