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杭州市是中国公认的自行车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通过交通要素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其自行车交通空间保障。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包括脚踏自行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空间包括通行空间和停放空间。指出杭州市自行车交通发展面临小汽车竞争空间使用权以及电动自行车超速、超重等挑战。自行车通行空间层面,详细阐述杭州市在自行车道路体系构建,休闲自行车道建设,公共汽车站附近、占道施工情况下对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保障,以及通过智能化手段保证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实践。自行车停放空间层面,探讨了自行车停车配建、路侧空间停车、大型会展活动、公共自行车停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有关城市交通状态空间特征的研究相对匮乏。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宏观交通特征,首先,针对城市路网几何形态和交通数据的关系提出适合于城市交通数据分析的空间模型。然后,以从长期的浮动车数据中提取的路段行程速度作为描述交通状态的实验数据,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估计法定量分析路网行程速度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分析其在典型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城市交通状态的关联性在空间上随着路段间距的增长而衰减;城市交通状态的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受路网结构和区域功能的影响在空间中呈现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3.
陆礼 《江苏交通》2003,(6):8-10
论述交通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康社会交通伦理进步的根本动力,小康社会交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和良性流动,交通活动最高道德观念是货畅其流和人便于行,交通服务将更加文明、舒适,交通生态的优化将确保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过十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海城市空间与交通空间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得到了同步扩大。但城市空间尚未实现预期目标,交通问题也未得到根本解决,两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钱林波  彭佳  梁浩 《城市交通》2021,19(1):11-18,81
新时期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支撑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和约束空间使用、优化空间结构、协调空间组织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探讨国土空间全域、全空间、全要素的交通需求转型以及共同和差别化的发展新趋势和重点课题.其次,提出国土空间交通体系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以及交通发展战略转变的新要求.分别从空间差别化规划新内容、综合交通...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综合交通发展背景是在经济社会总量持续增长下,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城市近郊成为主要人口导入地区;建设用地拓展加快,城市空间扩大;人员出行强度随经济活动增多而不断提高,对外交通增长显著;人员出行空间分布向近郊区拓展,交通地带之间联系日趋紧密;  相似文献   

7.
从交通流扩散的特点和人的先验知识出发,提出采用Kriging插值法对路网中无检测器路段进行交通数据插补.基于交通数据空间相关性的特征,对交通数据进行空间建模,从而以空间距离作为度量基准对未知路段交通数据进行估计.利用南昌市浮动车系统中提取的路段行程速度作为试验数据,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交通中各个典型时段...  相似文献   

8.
陈必壮  朱洪 《城市交通》2003,1(1):47-51
城市发展与交通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既服务于城市空间拓展,又引导着城市空间拓展,因此城市空间发展中交通系统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上海为例。回顾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相互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上海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交通系统发展之间的矛盾,阐述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和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本文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交通战略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
在新型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综合交通规划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调整.目前南昌市处于空间转型期,需重新梳理交通规划与空间规划之间的传导方式与管控内容,探索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新思路.通过明确新型国土空间规划下综合交通的变化和南昌市产业、生态、空间和人口发展趋势对综合交通的新要求,提出对外交通区域协作及网络化、骨干交通协调化、绿色交通主导化等规划理念,为未来城市综合交通的编制和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区域治理日趋完善,交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和挑战。从城际关系、枢纽格局、空间演变、供需关系、理念技术五个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发展新的趋势特征以及衍生问题。区域及城际交通体系层面,提出面向全局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和面向城镇群空间的城际客运交通系统整合两条路径;城市交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交通与空间协同发展、交通系统整合提效、交通精细化管理三项策略;新理念下交通发展层面,提出促进低碳交通、应用新技术引导交通革新、主动适应新态势三类导向。最后,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双均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交通空间需求人手,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了一套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均衡配置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实现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的供需均衡以及交通网络自身的用户均衡,对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支撑青岛市多中心、海湾型大都市空间框架,必须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拉近各个城市组团的时间距离。首先,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下出行距离、出行时耗的相对稳定性和各种交通方式适宜的城市空间尺度。然后,按照空间圈层发展特点和交通特征的差异性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交通圈层,分析各交通圈层空间与出行时耗的关系。最后,基于时空约束提出各圈层交通方式的需求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双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交通空间需求入手,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了一套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均衡配置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实现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的供需均衡以及交通网络自身的用户均衡,对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非机动交通是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却常常面临路权难以保障、规划难以落地、设计难以优先的困境。这与市域非机动交通OD量化预测缺乏、道路网非机动交通效益量化评价缺位、断面非机动交通构成及分布规律分析缺失不无关系。以河北省沧州市主城区为实证样本,从市域、网络、断面3个视角研究中小城市非机动交通空间,建立慢行热力空间,慢行岛、核、辐,慢行源、汇、集3类空间分析模型。提出交通廊道、健康休闲网络两类非机动交通网络及其文体活动策划,并对典型断面通勤与休闲非机动交通流量大数据检测及其与气候环境和交通政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小城市非机动交通优先发展、网络规划及文化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提取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属性数据,获取其空间发展特征以辅助区域交通运输规划,本文基于空间分异理论和空间剥夺理论,采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数据,定义空间异质系数和空间依赖系数,构建了空间特征参数的多维估计方法;并以西部12省为实例,通过对比分析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的估计结果,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省域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发展较为均衡,空间依赖特性不显著;城市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异质特征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特性.最后,基于情景假设分析,验证了空间特征参数对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决策价值.本文所构建的多维估计方法,可实现不同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特征参数的精确测度,在交通运输规划领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卓曦 《交通标准化》2013,(23):77-79
为剖析衔接区域交通空间资源对城市干道的交通影响规律,分析干道衔接区域的土地利用、路网结构和信控交叉口等交通空间特征,探讨了条带状用地与聚集式用地特征,阐述了路网等级体系、密度与微循环系统设置状况,给出了信控交叉口位置、单点与联动配时策略,有利于城市干道交通出行规律研究与交通管理措施制定.  相似文献   

18.
交通移动采集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目前在国外很多城市都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应用。本文在分析常规交通采集技术的不足和交通移动采集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分析认为交通移动采集技术同样适合于国内大部分城市,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本文还将交通移动采集技术分为主动测试车技术和被动探测车技术。最后以中山市公交车采集的数据作为被动探测车数据,简单探讨了交通移动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全域、全空间、全要素的交通需求转型以及共同和差别化的发展新趋势和重点课题,提出了国土空间交通体系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以及交通发展政策转变的新要求,分别从城市群、都市圈、市域和中心城区等空间层次分析了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