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交泊位数的合理设计不仅能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还可以节约建设成本。传统模型把公交车辆的到达和服务均设为泊松分布,与实际的交通状况相差较大。本文假设公交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停靠时间服从一般分布,将公交停靠站抽象为一个M/G/1的排队系统,考虑了车辆在公交站台的停靠时间的变异系数较大,并不服从泊松分布的情况。运用一般分布来代替泊松分布,通过对排队系统相关数值指标的计算来推算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泊位数。作者对成都市西南交大的公交站泊位数进行了设计,将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该公交站现有泊位数不足,应增加1个泊位数才能满足现有的公交停靠需求。并将该模型与现有的M/M/1和M/M/N模型进行比较,认为该模型更能反映实际的交通状况,计算结果更可信。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优先发展公交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作为乘客和公交运输服务的基本纽带的多线路公交停靠站在大城市的公交系统中也十分常见.本文从泊位数与站台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入手给出了利用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泊位数的方法.利用排队论分析与评价站点能更好地满足高峰时段公交的停靠需求.利用泊位数和站台服务水平的概念可...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精确性,针对目前城市的公交运行现状,使用时空分布图分析了公交车在直线式停靠站的服务过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停靠站排队概率和停靠时间分布,推导了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对杭州市公交车停靠时间的分布函数进行了拟合,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程度最优, 2个交通时段的K-S检验值分别为0.083 9和0.050 6.用MATLAB编程得到不同分布参数下的通行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停靠时间对数平均值μ的增加,不同泊位数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减少了44.4%~47.3%;通过VISSIM仿真得到了停靠站的通行能力,模型计算值与仿真结果的平均误差为6.5%.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根据公交专用道停靠站的设置方式对停靠站进行了分类,然后对公交专用道车辆的停靠过程进行了微观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对车辆的到达间隔与停靠时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到达间隔的分布规律,公交专用道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或路段中央时,公交车辆的到达间隔服从指数分布,当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受到交叉口交通信号的影响,车辆的到达间隔不服从指数分布,认为车辆到站服从一般分布;对于停靠时间的分布规律,可以认为服从正态分布.本文研究的结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快速公交(BRT)专用道客运能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分析车辆的制动过程出发,推导出在保证公交车辆安全和满足乘客基本舒适条件下公交车辆最小车头时距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理想道路交通条件下(即不考虑停靠站等因素的影响)快速公交系统专用道的理论客运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停靠站停靠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在考虑停靠站影响条件下BRT实际客运能力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不同车辆配置、不同停靠滞留时间和不同停靠泊位数所对应的BRT实际客运能力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缓解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不足的现状,先阐述了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再论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多线路公交停靠站有效泊位数及其通行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基于排队论的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公交停靠站采取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必须提高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以排队论为基础,将马尔可夫链嵌入公交车排队过程,假设停靠站为多条公交路线服务,公交车的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停靠站用于上下客的公交车服务时间为独立同分布,推导出了普遍适用的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确定合适的停靠站泊位数量.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而且证实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停靠站泊位数和公交服务时间变化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研究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评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公交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分为单停靠位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和多停靠位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在分析对比现有的停靠站通行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停靠站通行能力模型,并进行了实际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公交停靠站站台尺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长度和宽度对公交停靠站台的尺寸进行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公交车辆在不同停靠站布设形式下,公交进出站所需的长度不同,将公交停靠站分为三类(非港湾式站台、一般港湾式站台以及锯齿型站台);并根据各布设形式下公交进出站的动态过程和车辆转弯半径,通过对单个公交停靠泊位长度的研究,分别对三种公交站台的长度进行了确定.同时,在分析轨道交通站台宽度计算模型不适应于地面公共交通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交停靠站宽度计算的基本模型,并通过对站台候车区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数学建模的思路对站台候车区的宽度进行了重点研究,最终建立公交停靠站站台宽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示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路段通行能力不仅与公交站的设置形式有关,同时受到公交车停靠方式的影响.本文引入经典的c_M/M/1排队模型,结合概率论得出定点停靠公交站的进站排队时间.在此基础上,从时间占用的角度计算定点停靠公交站的路段通行能力.结果表明,与自由停靠相比,定点停靠公交站有效泊位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更为显著.一方面,定点停靠排队溢出概率较大引起路段通行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定点停靠公交车服务时长减小导致路段通行能力变大.当公交到达率接近饱和值时,定点停靠公交站的路段通行能力约为普通路段通行能力的96%,比自由停靠公交站提高了1%.  相似文献   

11.
公交中间站是实现旅客沿途乘降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公交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土地发展与公共交通发展初期,简单的公交中间站设置便可满足车辆停靠与旅客乘降需求。但当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公共交通线路规模不断扩张时,在某些线路密集、人流众多的公交中间站点,简单的站点设立方式已不能满足车辆停靠及旅客乘降需求,车站在站滞留时间过长,公交服务水平急速下降。此时,必须对车站的形式、规模进行必要的研究,以保证能力与需求的良好协调,从而降低车辆在站滞留时间,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保障公交的正常运营。针对此问题,论文对公交中间站的形式分类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公交中间站通过能力的计算以及广州公交运营实际,研究了通过车辆停靠数、旅客乘降量以及用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公交站形式与规模的方法,并举出了实例,可为实际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协调公交站点的服务能力与公交车停站需求,是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已知公交车运行线路、发车间隔、停车站点位置、停车站点泊位数信息,并假设公交车在道路路段上运行时间、停站点停驻时间满足概率分布条件下,研究整个城市公交站点的服务可靠性,得到了公交车站点服务可靠性概率计算公式,并定义了α-可靠度来衡量公交车站点服务可靠性.通过本研究发现:公交车站点相遇概率具有时间周期性,公交站点服务可靠性不仅与公交车运行线路的设置、发车间隔长短、停车站点位置设置、停车站点泊位数信息有关,还与交通系统中的路段旅行时间可靠性、公交车站点停车时间可靠性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数量众多的城市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密布在中心城区,在给居民提供便捷通 行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诸多难题.大量的公交车辆在同一个中间站到发,导致车 辆停靠时排队延误严重是最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本文从公交中间站 所服务的公交线路数和各线路车辆停靠时间特征入手,以各线路车辆在研究站点区域无 延误到发为控制目标,结合车辆停靠时间特性和乘客出行需求特点,确定公交站点的最 优通行能力,即不产生因车辆排队而造成延误的最大服务能力,并给出调整冗余线路的 优化方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来验证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The bus stop is a kind of primary facility in bus operatio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s i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passengers' alighting and boarding.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land use and bus development, simple design of stops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dwelling of buses, and passengers' alighting and boarding, but as land-use and bus system develop, simple design will not meet the needs of buses and passengers on some concentrated lines with passengers crowding the bus stops. In those stops, the dwelling time of buses increases and the level of bus service deteriorat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o more research on the types and scales of stops, to ensure the harmonization between capacity and needs.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bility, stop capacity calculation and bus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 method to determine types and scales of stops is given here. By this method, the types and scales of stops can be determined when the number of buses and passengers is given. Finally, some examples are shown for implemental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5.
在道路系统中,交叉口和公交停靠站附近常出现局部交通堵塞,是干扰城市交通畅通的主要瓶颈.考虑交叉口和公交停靠站的组合配置情景,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开放边界条件下对双车道混合交通流的车辆换道和停靠行为进行细化,模拟研究需求变化和公交比例对整个交通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公交车比例,存在一个临界流入率,该临界值随着公交车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临界值以内,车流属于自由流,流量随着流入率的增大而升高,而在临界值以外,流量达到饱和状态,不再随流入率增大而升高.在交通高峰期,信号交叉口上游排队会影响公交停靠站附近车辆运行.因此,根据交通需求设立合适的车站位置和信号灯周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具有公交线路的双车道混合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分析. 通过绘制系统的基本图和右车道上车辆占有率分析了公交线路对双车道车流演化特性以及运行效率的影响,并针对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停靠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四个车流演化特性不同的密度区域;系统中公交车数量增多会导致最大流量降低;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对车流的影响小,系统流量大,优于非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具有公交线路的双车道混合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分析. 通过绘制系统的基本图和右车道上车辆占有率分析了公交线路对双车道车流演化特性以及运行效率的影响,并针对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停靠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四个车流演化特性不同的密度区域;系统中公交车数量增多会导致最大流量降低;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对车流的影响小,系统流量大,优于非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