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交通事故发生后,判断肇事车辆肇事制动前的车速是分析交通事故原因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分析肇事制动前车速的方法必须借助于事故现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因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制动印痕的测量分析,讨论了识别制动印痕始点、终点的方法及常见到的三种印痕现场勘测方法,推导出在不同路面和制动车型下计算制动前车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肇事车辆制动初速度的计算方法 ,即利用肇事现场制动痕迹长度计算出车辆肇事前后的制动初速度。  相似文献   

3.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 Biocking System简称ABS)的问世,是汽车技术发展历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它解决了汽车由于紧急制动,轮胎抱死而引起侧滑、跑偏、失控等问题。在该技术基本普及的今天,交通事故处理及鉴定人员,如何判断车辆是否安装ABS系统、已安装ABS系统的车辆发生事故后的制动痕迹如何发现、提取和利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轮胎磨损对车辆制动效能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新轮胎与旧轮胎为例进行理论分析和装车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分别建立制动初速度-制动距离和制动初速度-平均减速度关系曲线。研究表明:新胎车辆的制动效能明显优于旧胎车辆的制动效能,说明轮胎的磨损程度对车辆的制动效能有很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ABS介绍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任务是防止由于制动力过大造成的车轮抱死(尤其在光滑的路面上),从而使得即使全制动也能维持横向牵引力,保证了驾驶的稳定性和车辆的转向控制性以及主、挂车制动结合的最佳效果.同时保证了可利用的轮胎和路面之间的制动摩擦力以及车辆减速和停车距离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以全新轮胎与旧轮胎为例进行理论分析和装车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分别建立制动初速度-制动距离和制动初速度-平均减速度关系曲线。研究表明:新胎车辆的制动效能明显优于旧胎车辆的制动效能,说明轮胎的磨损程度对车辆的制动效能有很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差动制动对汽车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汽车制动的安全性,对差动制动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运用ADAMS/Car软件建立了汽车各子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主要子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建立了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进行了直线制动及转弯制动稳定性仿真分析,研究了差动制动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差动制动方式可以减小汽车转弯制动时的质心侧偏角,提高汽车的制动稳定性,但汽车质量对于制动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应用差动制动时应注意制动力分配方式,并考虑质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Hypermesh/LS-DYNA建立轮胎及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制动速度和上面层与中面层刚度比两种因素对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制动过程中,车辆荷载主要作用在沥青路面面层,其中中面层受到的水平力、垂直力最大。随着制动速度的增加,路面各层结构中应力、弯沉也随之增加;随着上面层与中面层刚度比的增加,路表弯沉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在频繁刹车路段可考虑提高上中面层刚度比及控制刹车速度以减弱荷载对路面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围绕轨道车辆普遍采用的微机控制直通电空制动系统,介绍了制动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原理,分析了制动系统的技术特性,总结和探讨了制动系统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趋势,从制动系统的智能控制与智能维护两方面,对制动系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轨道车辆制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电气(液)”耦合的动态时变非线性控制系统,其服役过程与故障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小样本性的特征;在制动系统控制技术方面,相较于理论制动力控制,速度黏着控制和减速度控制2种制动控制模式在处理外界干扰影响时控制效果均有所提升;针对制动系统控制中存在的外界干扰、性能衰退或潜隐故障等不确定因素,基于参数辨识和闭环反馈的自主智能控制是制动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核心目标是实现外界干扰的自适应、性能衰退的自保持以及潜隐故障的自调节;在制动系统维护技术方面,制动系统运用维护主要涉及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对于故障预测与状态评估的研究还很少;充分利用制动系统服役状态信息,加强多源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制动系统服役行为与演化规律研究是制动系统智能维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应进一步开展制动系统的服役性能一致性分析评价、传感器布局优化和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半挂汽车列车联合制动系统性能,建立了七自由度的半挂汽车列车整车动力学模型、非线性轮胎模型和制动系统模型,对液力缓速器以及联合制动系统在不同使用工况下的半挂汽车列车制动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路面附着系数越高,液力缓速器的制动稳定性越好;湿滑路面应慎用液力缓速器;列车高速行驶时,不可直接使用液力缓速器高档,防止半挂车对牵引车冲击过大造成牵引车侧滑和列车折叠;列车在空载状态下也不可使用液力缓速器高档,以免使驱动轴抱死侧滑;满载状态下可直接使用液力缓速器恒速档,在车速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液力缓速器高档制动;当制动强度需求不高时,联合制动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列车的制动效能,并保持良好的制动稳定性;而当列车紧急制动时,液力缓速器对制动效能的提高不明显,且会加剧列车失稳。  相似文献   

11.
最近,贵州某客运企业的机务主管胡经理长期的失眠病症大大缓解了,因为新到的一批海格客车让他在安全管理方面又添了一件利器.据了解,这批海格客车除了标配G-BOS智慧运营系统,所装配的发动机还带有辅助制动的功能,这一配置不仅让企业节省下了一大笔加装缓速器的钱,还能大大提高整车的辅助制动性能,可谓一举两得. 胡经理为了公司的安全管理可谓操碎了心,公司所运营的线路有很多都是在山区,弯多坡多危险多,多年前的一起事故在他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也落下了失眠的毛病.这些年来,凡是有关安全改善的技术、经验,胡经理都要弄个明白,这次海格客车的发动机缸内制动技术就让他感到很欣喜.  相似文献   

12.
汽车制动跑偏,是指汽车制动时离开原来的前进方向自动向右或向左偏驶,驾驶员无法控制方向。制动跑偏一般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有规律定向跑偏;无规律跑偏;突然跑偏。 一,有规律定向跑偏及原因 有规律的定向跑偏是制动跑偏中最常见的故障。其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车在转弯制动时出现的制动距离过长和侧向路径偏离状况,提出了利用两侧轮胎制动力差产生的横摆力矩控制汽车侧向路径偏离的控制策略,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仿真研究表明,利用所提出的横摆力矩模糊控制策略能减少汽车在弯道路段制动时的侧向路径偏离距离,使汽车在制动时能保持预期轨迹,提高了汽车的制动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轮式装载机制动系统的主要故障是制动性能降低,各车轮制动性能不一致,严重时会出现制动失效。其具体故障有:制动失灵或失效、制动时机械跑偏、制动拖滞和制动器异响。  相似文献   

15.
车辆的制动力矩是研究车辆制动性能和进行制动过程分析的重要参数,本文基于车辆速度信号,提出了一种采用“一阶FIR滤波器”最优设计信号处理,获取车辆制动力矩的新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某地铁公司在检修时发现某转向架制动风管断裂,作者采用宏观分析、元素分析、微观分析等手段对该制动风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制动风管裂纹件表面局部有沿晶腐蚀凹坑及腐蚀裂纹,并承受有一定的装配应力,这是其产生应力腐蚀疲劳裂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系统的研究车辆、道路、驾驶员行为等因素对大货车制动鼓温升的影响,在试验路段采用Fluke Ti300红外热像相机测量大货车下坡制动时制动鼓温度。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车辆因素、道路因素、驾驶员行为因素以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对大货车制动鼓温升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基于空气悬架的1/2车辆加速/制动系统模型,通过轴距预瞄在后轮处提前预测路面不平度;设计了基于轴距预瞄控制算法的加速/制动最优控制器;进行了白噪声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被动空气悬架加速/制动系统相比,基于轴距预瞄控制的主动空气悬架加速/制动系统能有效降低车辆振动。与最优控制空气悬架加速/制动系统相比,质心加速度和后轮对应处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轮胎动载均有显著减小,较好的改善了车辆在加速/制动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梅雨季节也随之而来。地面湿滑、可见度降低,雨天事故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此时,安全稳定的制动系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制动器高效率的运行,需要配备合适的制动片、卡钳和制动盘。克诺尔首先确定基础参数,然后筛选制动片生产商,并与之共同研发适用于不同制动器的制动片产品。为了确保遵守所要求的安  相似文献   

20.
发动机制动和排气制动对客车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道路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工作时对客车前、后桥的制动力分配和制动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客车在发动机制动和排气制动参与制动过程时,将形成两个同步附着系数点,其中一个出现在附着系数很小时,另一个点低于原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两个同步附着系数的大小与持续制动形式、变速器档位和汽车行驶速度有关。这样汽车在附着系数很小和比较大的道路上使用发动机制动或排气制动的同时,如果需要利用主制动器进一步减速,则可能处于不稳定的制动状态。由此表明持续制动系统的工作将使汽车的制动特性和稳定性发生很大的改变,必须在制动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