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道了洛美沙星葡萄糖注射液的体内、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口服制剂及环丙沙星注射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洛美沙星注射液是一种广谱、高效、作用迅速的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茵的MIC为0.31~20mg/L,对革兰氏阴性菌的MIC为0.005~10mg/L。杀菌实验表明:对金葡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及绿脓杆菌为杀菌作用。抗菌效果基本不受PH、接种菌量和血清蛋白结合的影响。体内效果(ED50)优于口服制剂。体内、外抗菌活性近似于环丙沙星。  相似文献   

2.
柠檬酸酸洗废液处理中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柠檬酸酸洗废液的处理,取大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经脱水干化的活性污泥作种泥,将生活污水与柠檬酸废水以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污泥的培养与驯化.驯化中不断增加柠檬酸废水的比例,使CODcr从330mg/L逐渐上升到1982mg/L,在水温:20℃~25℃,溶解氧:4.0~5.0mg/L,pH值:6.5~8.0,SVI:30%左右,MLSS:2~4mg/L的条件下,经过7d的培养驯化,柠檬酸废液CODcr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15d,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繁殖良好,形成稳定的活性菌胶团絮体,结果表明:试验控制条件适宜,驯化好的活性污泥对柠檬酸酸洗废液中的有机物去除效果稳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浓度化工有机废水处理工艺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铁碳微电解一高效复合微生物对于化工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试验,经过铁碳微电解预处理以后,B/C比由0.13提高至0.32,酸度有所下降.进水ODD在4000~5000mg/L时,经过铁碳微电解-高效复合微生物,出水COD低于100mg/L,进水NH3-N在80~100mg/L时,出水低于15mg/L.  相似文献   

4.
浙贝母鳞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不同的基本培养基、激素以及激素组合对诱导浙贝母愈伤组织和原球茎的影响.浙贝母愈伤组织和原球茎的诱导及分化与培养基、激素组合和外植体的类型有关.在MS 1.0mg/L2,4-D 1.5mg/L NAA 300mg/L水解酪蛋白 0.55%(质量分数)琼脂培养基中,以浙贝母鳞茎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结果最好.在MS 1.0mg/L NAA 2.0mg/L ZT 0.55%琼脂培养基中,从浙贝母鳞茎黄褐色愈伤组织上诱导再生植株效果最好.诱导原球茎最好的培养基是MS 1.0mg/L 2,4-D 2.0mg/L KT 0.55%琼脂。  相似文献   

5.
机械加工乳化液净化再生治理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乳化液经过充氧、二级垂直磁化、吸附过滤净化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延长其使用寿命为原来的4倍以上,节省大量乳化液,减少排污量;废乳化液电凝聚处理最佳条件:极板间距10mm、电流密度5mA/cm^3、凝聚时间30min等,处理后出水:COD760mg/L、NO2^-180mg/L、pH9.2,可以用来循环配制乳化液,性能符合GB6144~85标准要求;优化出化学混凝处理废乳化液的最佳混凝剂为PAC PAM及酸性A1C13废液,操作条件为pH=6.0~7.5,投量PAC:2g/L、PAM:20mg/I。;酸性A1C13废液:18ml/L,出水不能用来配制乳化液;混凝絮渣经浓盐酸处理:每升乳化废液混凝产生的絮渣需12mL浓盐酸,油被溶出约16mL/L,余下的混合液可用来循环处理废乳化液;实现以废治废、出水循环使用、清洁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对6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不同时间(0:00,3:00,6:00,12:00,21:00)单剂量口服利菌沙片(500mg/次)后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数据由PKBPN1.程序自动拟合利菌沙的体内处置过程,并计算出药物动力学参数。经对Cmax,Tmax,AUC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利菌沙片的临床效果基本不受时间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成都某印染厂生物处理装置污泥中分离筛选出若干株对活性红PBL有脱色降解作用的菌株,经复筛得到1株具有较高脱色活性的菌株(命名为TS4),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并对TS4菌株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脱色效果受温度、pH值和供氧条件影响较大,最佳生长条件为37℃,pH=7.8,密封培养.此外,该菌对染料浓度的最大耐受极限为200mg/L;实验中分离出的单菌株的脱色活性比混合菌株弱。  相似文献   

8.
对兔血浆及组织器官中钙拮抗剂尼群地平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的内标测定法。样品在弱碱性条件下经环已烷-异丙醇(96.5:3.5)提取,用YWGC18反相柱,以地尔硫作内标,甲醇: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70:30)pH6.8为流动相,UV236nm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约为10ng,血药浓度在21.6~216μg/L之间,尼群地平的量与其峰面积比值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00672X-0.013,r=0.9958。方法回收率95.4%~98.1%,RSD<4.63%。 用该分析方法测定了家兔口服尼群地平2h后在主要脏器体液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氢光催化氧化活性艳橙溶液脱色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法设计试验,研究了过氧化氢对活性艳橙溶液光催化脱色的影响因素,并对溶液中初始过氧化氢浓度,初始pH值,光解时问对活性艳橙溶液脱色率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过氧化氢浓度为43.14mmol/L,溶液初始pH值为3,光解时间为20min时,10mg/L的活性艳橙溶液脱色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北黄土塬地区集雨窖水所具有的含浊低温微污染的水质特征,采用PAFC及其复配PDMDAAC进行强化混凝实验,实验考察了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PAFC的最佳投量为60mg/L,混合搅拌强度200r/min,搅拌0.5min,絮凝搅拌强度50r/min,絮凝10min,静沉15min的条件下,浊度、ρ(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4.8%、58.7%和33.1%;混凝剂PAFC与助凝剂PDMDAAC的复配可强化混凝的效果,当PDMDAAC的最佳投量为0.2mg/L时,ρ(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可提高6.7%和7.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胰岛素和尿酸的培养条件下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血红素氧合酶(HO-1)活性的改变,以探讨代谢相关因素在细胞水平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以LLC-PK1为研究对象,观察葡萄糖浓度为5、10、22、33 mmol/L,胰岛素浓度为0、10-9、10-8、10-7mol/L,尿酸浓度为0、0.1、0.2、0.4 mmol/L培养48 h条件下,LLC-PK1细胞HO-1活性的改变。结果0.1 mmol/L0、.2 mmol/L和0.4 mmol/L尿酸刺激48 h后,LLC-PK1的HO-1活性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而上述浓度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刺激48 h对LLC-PK1的HO-1活性无影响。结论一定浓度的尿酸可使LLC-PK1的HO-1活性升高,提示尿酸在细胞水平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罗红霉素分散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单剂量口服国产罗红霉素分散片和胶囊 30 0mg ,用微生物检定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经 3P97程序拟合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 罗红霉素分散片和胶囊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 ,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T1 / 2 β分别为(1 4.76± 2 .77)h和 (1 4.92± 3.1 2 )h ,Tmax分别为 (1 .38± 0 .2 3)h和 (1 .63± 0 .2 3)h ,Cmax分别为(8.37± 0 .66)mg/L和 (8.2 3± 0 .63)mg/L ,AUC0→∞ 分别为 (91 .84± 1 1 .90 )h·mg/L和 (88.55± 1 0 .70 )h·mg/L。经统计学分析 ,两制剂的Cmax和AUC0→∞ 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罗红霉素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 0 3.75± 5.58) %。结论 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以鲁米诺-高碘酸钾发光体系测定吩噻嗪类药物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在碱性介质中,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对鲁米诺-高碘酸钾发光体系有明显的增敏作用,且增敏效果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此,建立了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结果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10-9-1.0×10-6g/mL和3.0×10-8-7.0×10-5g/mL,检测限分别为5.0×10-10g/mL和7.3×10-9g/mL。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线形范围宽,应用于相应注射剂和片剂分析,并与药典方法进行对照,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尼古丁对大鼠离体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以及卡托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器官培养技术和离体血管环张力描记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尼古丁(10-5、10-4、10-3mol/L)在有或无卡托普利(0.01、0.030、.1 mmol/L)的情况下,对培养24 h的成年SD大鼠肠系膜动脉环(1 mm)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结果尼古丁呈浓度依赖性损伤乙酰胆碱(ACh)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卡托普利呈浓度依赖性改善尼古丁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损害。低浓度时对尼古丁损伤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P<0.05,与尼古丁10-4mol/L组比较)。结论卡托普利对尼古丁所引起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萘乙酸抑制K562细胞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萘乙酸(NAA)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分裂指数分析、tunnel法以及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和微核制备,对NAA处理的K562细胞进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以及染色体损伤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A可以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并将细胞阻滞在G1期,降低细胞分裂指数,促进细胞凋亡,提高K562细胞SCE频率以及微核形成率。结论NAA具有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健脾补血片中阿魏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Lichrospher C18(4.6 mm×250 mm,5μm),C18保护柱;流动相:乙腈-0.378 mol/L冰醋酸水溶液(30∶70);检测波长321 nm;流速0.8 mL/min;柱温:室温;进样量10μL。结果阿魏酸质量浓度在1.0-1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0.26%。结论HPLC可用于健脾补血片中阿魏酸的质量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17.
马洛替酯缓释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马洛替酯缓释片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2 0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随机交叉分别单次及多次口服马洛替酯缓释片与普通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血浆中马洛替酯的浓度 ,用 3P97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单次口服马洛替酯缓释片与普通片 (6 0 0mg)后 ,AUC0~ 2 4分别为 (130 .77± 39.81)和 (135 .4 7± 4 6 .39) μg·h·L-1;AUC0~∞ 分别为 (16 4 .4 9± 5 1.6 9)和 (173.0 3± 6 5 .6 9) μg·h·L-1;Tmax分别为(4.15± 1.73)和 (2 .2 5± 0 .72 )h ;Cmax分别为 (2 4 .2 3± 11.2 3)和 (35 .0 5± 16 .0 2 ) μg·L-1;t1/ 2 分别为 (11.11± 2 .92 )和(10 .5 1± 1.98)h。多次口服马洛替酯缓释片 (每次 30 0mg,每日 2次 )与普通片 (每次 2 0 0mg ,每日 3次 )达稳态后 ,AUCss0~τ分别为 (112 .5 7± 34.37)和 (76 .97± 18.0 9) μg·h·L-1;Tmax分别为 (3.35± 1.2 2 )和 (2 .0 0± 0 .6 5 )h ;Cmax分别为 (2 1.4 6± 7.82 )和 (2 5 .2 8± 7.78) μg·L-1;Cmin分别为 (5 .4 5± 1.2 4 )和 (5 .0 6± 0 .81) μg·L-1;Cav分别为 (9.38± 2 .86 )和 (9.6 2± 2 .2 6 ) μg·L-1;波动度 (DF)分别为 (1.6 9± 0 .4 0 ) %和 (2 .0 8± 0 .6 2 ) %。马?  相似文献   

18.
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并促进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mmol/L、16.7mmol/L和33.3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h,设立正常糖浓度组(5.5mmol/L葡萄糖)和高渗对照组(27.8mmol/L甘露醇)作为对照.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HUVEC内皮微粒的释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MTT检测发现,33.3mmol/L葡萄糖培养12h时HUVEC的细胞数比为93%,24h时为78%,48h时为51%,72h时为40%;与0h组相比,12h组细胞数比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h相比,24h组、48h组和72h组细胞数比显著下降,且呈时间依赖性减低(P均<0.05).②设5.5mmol/L正常糖浓度组培养48h时的HUVEC细胞数比为100%,则高渗对照组HUVEC细胞数比为98%,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6.7mmol/L葡萄糖组和33.3mmol/L葡萄糖组的细胞数比分别为79%和51%,均明显低于正常糖浓度组(P均<0.05),且前两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33.3mmol/L葡萄糖组作用12h时的HUVEC内皮微粒生成量较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4、48、72h时增加更为显著,且呈现时间依赖性(P<0.01);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相比,高渗对照组12、24、48、72h时其内皮微粒释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高糖诱导的内皮微粒释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59, P<0.05).结论 高糖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筛选新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结扎雄性C57BL/6小鼠单侧L5/L6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然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分别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1.0×106、2.5×106、5.0×106u/kg)IL-2对疼痛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痛阈的影响;同时,通过5.0×106u/kg IL-2注射前30 min腹腔注射纳洛酮(1 mg/kg)以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IL-2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L-2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106u/kg和2.5×106u/kg IL-2均可显著提高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的50%缩足阈值(P<0.01)和降低5 min抬足次数(P<0.05),镇痛效应分别维持30 min和15 min,而1.0×106u/kg IL-2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L-2产生的镇痛效应不能被纳洛酮阻断。结论IL-2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除受阿片受体介导外还可能有其他分子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