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无锡地铁首次在软土富水地区、基坑多道支撑条件下建造新型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工程,对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策略进行全面探讨。阐述国内外预制装配式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 BIM 技术在地下车站中的应用概况,提出新型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新型结构体系,对地下车站预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依托深圳地铁某车站工程,建立装配式车站建造成本的测算分析模型,分析矩形断面全现浇方案、矩形断面部分预制方案、矩形断面全预制方案和拱形断面全预制方案的车站建造成本,对比不同车站建造方案的成本差异,提出装配式车站的成本控制措施。与矩形断面全现浇方案相比,不同装配式车站方案测算造价增幅在11%~18%,车站整体造价增幅不大,且尚有优化空间。研究成果可促进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建造成本控制,为相关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在国内应用少、无法大范围推广的问题,以无锡S1线南门站为例,对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建筑一体化、构件和节点受力、抗震性能、防水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一体化研究可实现结构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多系统整合,促进装配式地下车站的质量提升;车站板、墙、梁及柱等构件采用叠合结构形式能满足施工和使用阶段受力要求;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叠合结构型式能满足中震、大震的抗震性能要求;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外包防水及节点细部防水研究能满足地下车站防水设计和使用要求。该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关键技术,可为装配式技术在地下车站建设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首次在地铁车站工程中研究和成功应用预制装配技术的情况,对大型地下结构预制装配新技术研究策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介绍国内外地下工程预制装配技术应用现状,分析预制装配技术应用于地面建筑和地下结构的不同特性,提出地铁车站预制装配关键技术及研究要点,并介绍取得的主要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地铁建设进入了智能化发展时代,基于智能化地下施工装备技术修建地铁车站成为建筑领域的新热点.在研究国内外暗挖法修建地铁车站案例的基础上,归纳了盾构法建造地铁车站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几种适用于在软弱地层中采用大断面盾构或顶管等机械化施工方法修建地铁车站的新方案,并对各方案的适应性与发展前景进行评析,为地铁土建工程建设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基于装配式车站结构现有研究成果,建立适用于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梁-复合弹簧简化动力分析模型,通过与三维实体模型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应用该模型开展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与同型现浇结构的横向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地震作用下,装配式车站结构和同型现浇结构的变形差异不大;其截面内力波动趋势与现浇结构一致,且均在同一时刻达到峰值;其典型截面的弯矩及弯矩波动幅度均小于现浇结构,其注浆式榫槽接头减小了结构截面弯矩及弯矩波动的幅度,减弱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响应。该研究可为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计算提供技术支持,为预制装配技术应用于地下结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核心区土地资源稀缺、人流分布密集,结合地铁车站建设来开发或连通地下空间,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功能融合升级,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以深圳地铁车站与地下空间的结合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应用情况、客流特征等因素,总结地铁车站与地下空间结合项目成败的经验,为未来同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具有能缩短工期、改善施工质量等优势。结合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常用的双层三跨矩形断面形式,建立了整体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这种新型预制装配式结构在使用阶段的受力变形规律,为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在未来的工程应用提供力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安全与稳定,需要了解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结构的力学规律。以深圳地铁装配式车站13号线市中医院站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对附属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内力和变形进行分析。计算表明:①附属结构基坑开挖导致主体结构整体有向附属开挖一侧变形的趋势,结构内力出现重分布,附属结构施工开挖过程中主体拱顶弯矩最大增幅在开挖1阶段;②在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主体顶板上方设置临时支撑、主体拱顶对拉连接、加强支护刚度等措施对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内力及变形进行控制,其中主体顶板上方设置临时支撑措施的效果显著。结合设计措施的计算及实施情况对控制措施的设计应用进行研究,为装配式地铁车站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结合深圳地铁的情况,对地铁线路设计中的地下线路道岔型号的选用、车辆段线路轨枕类型的确定、地下无缝线路的结构型式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装配式结构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精度高、建设成本低等优势,在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目前地铁车站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提升装配式结构设计效率以及加快装配式结构推广应用,针对装配式地铁车站特点,将参数化引入到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确定车站结构的参数化特征,通过智能算法建立车站结构分块内部及分块之间的联动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地铁工程设计及建设管理实践,对地下车站各层板设置坡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过去的地铁车站设计中,几乎所有地下车站都采用的斜坡的设计,导致地铁车站设置在斜坡上,给设计、施工、运营造成非常大的困难。因此,根据设置平坡后的排水思路,提出车站各层板及纵向水沟完全可以设计为平坡,并在深圳地铁3号线中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议在地下车站中推广采用平坡,并建议修改规范。  相似文献   

13.
清水混凝土结构一次成型,舍去过多华丽的建筑装修,尽量减少后期修饰,将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其素雅的风格和独有的厚重感是其他建筑材料无法企及和效仿的。在国内,清水混凝土应用于地铁地下车站的案例极少,青岛地铁13号线灵山卫站在青岛地铁中首次成功将清水混凝土技术大范围应用于地下车站公共区。以灵山卫站为研究对象,对车站设计和施工过程进行经验归纳,提出清水混凝土在地下车站中的可应用范围、设计原则、设计要点、施工控制要点以及保养要点,总结几点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及提出相应建议,最后阐述清水混凝土在地铁车站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地下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并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由于两结构之间设置人防门和行人通道,需要截除共用围护桩。原设计的配套地下结构建造工序安排将会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到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影响的工序主要是共用围护桩的截除,提出的方案是:先完成配套地下结构的负二层结构浇筑,然后将负一层结构划分为3个建造单元,每个单元分别采用不同的建造方案。施工关键工况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对配套地下结构中板受力状态等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围护桩的变形监测结果也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能够满足围护桩的安全要求。该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已成功实施,为今后地铁车站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地铁建设施工已经应用各种前沿技术和先进装备,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迭代发展,其中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1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概述及可行性分析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就是将车站的整体顺着纵向结构划分为长度相等的若干个类圆柱体环段,每个类圆柱体环段又由若干个标准的模块构件组成,标准构件产品在工厂制作完成后运至施工现场,按照功能和部位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拼接成环状,再通过螺栓将各个构件以及环段进行加固,形成车站整体,再进行浇筑回填,最终完成地铁车站的快速搭建。  相似文献   

16.
深圳地铁1号线科技园站中庭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庭共享空间改善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结合深圳地铁1号线科技园站中庭设计方案,探讨地下车站中庭空间形式及建筑布局,提出中庭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独立地面式地铁车站",系单独把地铁车站建在地面,而进站前及出站后的区间线路均建在地下,进出站有斜坡段联接的一种设置车站方案.本概念可扩展为"独立高架式地铁车站"或"独立浅埋式地铁车站".  相似文献   

18.
李勇 《铁道车辆》2000,38(Z1):97-98
南京地铁南北线(一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为16.99 km,其中地上线路长6.37 km,占全线总长度的37%;地下线路长10.62 km.全线共设车站13座,其中高架车站5座,地下车站8座.在地铁一号线的起点站小行车站附近设小行车辆段1座.  相似文献   

19.
盾构扩挖法建造地铁车站能够很好地解决地铁建设中盾构过站的问题.选取北京地铁10号线三元桥车站自起始里程18.6 m范围作为试验段,开展盾构法与明挖法结合建造地铁车站的结构方案研究.根据三元桥车站试验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设计要求,进行塔柱式和立柱式共4种车站型式的结构设计,比选后推荐采用2.5 m侧站台立柱式车站结构方案.对该新型地铁车站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即特殊管片结构以及管片与车站主体结构连接的节点设计进行详细探讨,同时对结构防水方案进行研究.该结构方案符合国内目前的盾构技术和经济水平,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铁海淀黄庄站是我国第一座采用全暗挖技术建造的地铁十字换乘车站,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地铁暗挖车站结合车站结构特性、环境情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工期等工程特点和难点,论述在地下结构浅埋暗挖技术领域,通过攻关和创新在施工工法、结构体系、施工进洞技术、环境保护及安全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和成果,全面分析其创新水平,讨论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