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疏冲剂对脂肪肝模型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疏冲剂对不同脂肪肝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用乙醇和四氯化碳诱发的急性脂肪肝、乙醇和高脂饲料诱发的慢性脂肪肝、乙硫氨酸诱发的急性脂肪肝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肝疏冲剂对血脂代谢、肝内脂代谢、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肝疏冲剂使乙醇和四氯化碳性脂肪肝大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显著降低,肝内总脂肪和肝糖原(Gn)含量显著降低。可使乙醇和高脂饲料性脂肪肝TC、TG、ALP、LDL和ALT水平显著降低,肝内总脂肪、TG和Gn含量显著降低。肝疏冲剂可使乙硫氨酸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C、TG和ALT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升高,肝内总脂肪、TG和肝糖原含量明显降低。病理切片镜下各用药组大鼠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肝疏冲剂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相似文献   

2.
将23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急性肝衰(FulminantHepaticFailure,FHF)组,手术制成外科型FHF模型,用血液生化检测、同位素扫描、组织形态观察,证明制作肝衰模型造成肝脏形态和功能损害外,还导致大鼠肺、肾、脑、心、肠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明显损害,并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屏障功能削弱,内毒素血症介导的重要脏器贯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含量,收集小肠灌洗液并测定灌洗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测量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取回肠组织制成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DAO和D-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小肠灌洗液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菌移位率显著降低(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小肠黏膜的病理形态明显好于模型组。结论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1 h,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缺血后经阴茎背静脉缓慢泵入UTI(5万单位/kg);对照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空白对照组仅做开关腹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采集标本,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空白对照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Bax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而Bcl-2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菌和内毒素的移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硫化氢(H2S)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I/R提供新的可能途径。方法以硫化氢钠(NaHS)为H2S的供体,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川芎嗪对照组、NaHS(7μmol/kg和14μmol/kg)组,每组8只。检测各组血清和小肠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观察小肠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H2S能显著降低I/R大鼠血清和小肠组织MDA水平,提高SOD、GSH-Px水平;小肠黏膜和腺体的损伤较I/R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H2S对I/R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清化饮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病理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及血浆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将5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CAG造模组45只,予建立病证结合CAG大鼠模型。抽检大鼠确认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余下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8只。予相应药物干预30d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并留取胃组织,分析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与血清IL-10、NO、GAS及血浆MTL浓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见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萎缩,血清IL-10、GAS浓度降低,血清NO、血浆MTL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化饮可不同程度改善胃黏膜病理情况,升高血清IL-10、GAS浓度,降低血清NO、血浆MTL含量(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中药复方清化饮可调控血清IL-10、NO、GAS及血浆MTL的表达失衡,有效逆转CAG大鼠胃黏膜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建立SD大鼠MODS模型,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探索MODS新的防治途径.方法 SD大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ODS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和氨苄西林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测定血清MDA、SOD含量和ALT、AST、Cr及BUN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肾、肺和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肝肾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回肠黏膜不同程度发生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绒毛损伤断裂、炎细胞浸润;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外周血、门静脉血及回肠内容物的内毒素含量、血清MDA、ALT、AST、Cr及BU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氨苄西林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不明显(P>0.01).在模型组与氨苄西林组内,MDA和SOD的含量呈负相关(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和氨苄西林组的细菌移位率均比模型组低,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肠功能恢复汤能抑制MODS大鼠的细菌、内毒素移位和氧化-抗氧化失衡.  相似文献   

8.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的方法 ,对 3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作用与价值进行研究。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1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早期使用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PN)的方法进行营养支持 ,连续使用 7d。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仅用葡萄糖、胰岛素和适量的电解质。两组同时监测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氮平衡 ,使用 APACHE 评分系统进行病情危重程度的评估。结果发现两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记录两组治疗 10日内的死亡数、并发感染数以及褥疮发生数。发现研究组的病死数、感染与褥疮发生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肠外营养支持 ,不但能改善患者的应激性营养代谢紊乱 ,而且能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间断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灌胃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将9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10只)、肝癌模型组(20只)、SSd大、中、小剂量组(2.0、1.5、1.0 mg/kg,各20只),SSd治疗组在建立肝癌模型的同时,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Sd,实验16周后停止给药,实验第18周处死所有大鼠,比较各组大鼠体重的改变,检测血清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AFU),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SSd各剂量组与肝癌模型组比较,血清各项肝功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SSd大剂量组(P<0.01);同时SSd治疗组与肝癌模型组相比,肝脏病理组织学镜下观察,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结论SSd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肠道敏感性、血清及脑肠轴Ghrelin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健康SD大鼠按3月龄、9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分为4组,每组各6只。采用直肠球囊扩张引起大鼠腹肌收缩产生的曲线下面积评价肠道敏感性;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脑肠轴组织中的Ghrelin含量。结果①球囊直肠扩张后,3月龄组大鼠腹肌收缩产生的曲线下面积最小,而随着月龄的增大,曲线下面积逐渐增大,在中等容量及高容量扩张后更为显著(P均<0.05);②3月龄组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最低,9月龄组最高,之后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全脑组织中Ghrelin含量3月龄组最低(P<0.01),之后增高,但9月龄、18月龄、24月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胃肠道组织中Ghrelin含量随着大鼠月龄的增大而逐步增高(P均<0.05);同月龄组大鼠胃肠道组织胃体Ghrelin含量最高(P<0.01),空肠、回肠与胃体的含量相比减少(P<0.05),结肠较空肠、回肠降低(P<0.05),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部Ghrelin含量最低(P<0.05)。结论在大鼠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肠道敏感性随月龄的增加而增高;血清Ghrelin含量随月龄的增加而降低,脑肠轴组织中Ghrelin含量随月龄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但是变化不是很明显。这些变化导致的胃肠道感觉与运动异常可能参与了老年人群胃肠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保护的疗效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素预防组、大黄素治疗组、思密达组.大黄素预防组提前灌胃给药3d,除正常组外的各组采用X射线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照射后6h连续灌胃给药4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形态学指标,并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各给药组大鼠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肠组织DAO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肠组织TNF-α及NO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大黄素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素可明显升高肠组织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提高肠组织中DAO活性,降低细菌移位率,降低肠组织TNF-α表达,减少NO生成,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肝脏炎症及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慢乙肝患者及对照组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并作统计学分析。同时测定慢性乙肝患者谷丙转氨酸,透明质酸,并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细胞线粒体的影响。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C)组、缺血后处理(I-post)组。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别观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呼吸功能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I-post组和IPC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呼吸功能和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升高(P<0.05);I-post组与IP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黏膜细胞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呼吸功能及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中毒肾脏病理形态损害发生的机理。方法70只4~5周龄,体重50~90g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中、高剂量氟组,观察3月与5月。光镜观察各实验组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血清MDA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氟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结果摄入过量氟引起肾脏的病理变化为皮质及髓质呈灶状散在分布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扩张,间质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灶状增生。随摄入过量氟的浓度增高,肾损害率由58.33%增高到90.00%。与肾损害率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肾氟含量。结论滞留在肾脏的过量氟是引起肾脏皮质与髓质肾小管损害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探讨孕妇营养与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 对101例孕妇作了膳食营养评价,并对其血清营养学指标与产后第3d初乳SIgA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 孕妇血清IgA与初乳SIgA呈明显的正相关;血清甘油三酯与初乳SIgA呈明显的负相关;血清叶酸与初乳SIgA哺明正相关相关高度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神经系统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动力紊乱时的变化以及柴芍承气汤对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柴芍承气汤组(CSCQD组);模型组和CSCQD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质量浓度为50g/L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CSCQD药液.测定大鼠的胃肠传递时间,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胰腺的病理变化,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回肠及结肠肌间神经丛NOS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CSCQD组传递指数(TI)明显升高(P<0.05),胰腺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P<0.05),NOS神经元占总神经元的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CSCQD通过逆转肠神经系统NOS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改善SAP大鼠的肠动力,同时减轻了胰腺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细胞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及丹参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胆总管结扎组和丹参治疗组各40只;结扎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丹参治疗组每日每只腹腔内注射1.7 g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胆总管结扎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2、3、4周剖杀,检测血清BUN和Cr的变化,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肾小管凋亡细胞。结果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BUN和Cr逐渐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增加。应用丹参治疗后,肾功能和肾脏损害程度较轻,肾小管细胞凋亡数减少。结论梗阻性黄疸可以引起大鼠肾脏损害,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功能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丹参可降低梗阻性黄疸肾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柴胡汤对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Wistar大鼠给予改良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60只脂肪肝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脂肪肝模型组、小柴胡汤[1g/(kg.d)]治疗组、易善复[64mg/(kg.d)]治疗组,每组各15只。分别观察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体重、肝湿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清和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并与易善复作对照。结果小柴胡汤治疗后,脂肪肝大鼠的体重和肝湿重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且血清ALT、AST、TC、TG水平以及肝脏组织和血清TC、TG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疗效与易善复组接近。结论小柴胡汤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饲料加氟喂养大鼠的氟骨症X线表现。方法 用健康 40d龄SD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低营养组和富营养组 ,两个实验组大鼠饮含F-4 0mg·L-1单蒸水 ,实验期为 17.5个月 ,检测血氟、尿氟、骨氟及尿羟脯氨酸 (hypro)含量 ,取左髂骨、股骨及胫腓骨拍钼钯片 ,在解剖显微镜下比较观察。 结果 低营养组 (16例 )髂骨及胫骨均有氟骨症X线表现 ,1例比较轻微。富营养组 (10例 )髂骨及胫骨X线表现 :5例骨结构接近正常 ,1例氟骨症可疑 ,4例为氟骨症。实验组血清F-、尿F-、骨F-和尿Hypro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低营养饲料加重了氟骨症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胃肠运动功能脑-肠轴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健康SD大鼠按3月龄、9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分为4组,每组各6只。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脑-肠轴组织(全脑及胃体、空肠、回肠、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组织)中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并比较其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规律。结果各年龄组大鼠脑-肠轴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种变化在成年后(9月龄、18月龄及24月龄)大鼠更为显著(P<0.05,P<0.01)。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脑-肠轴各部位的含量有一定差异,且其分布差异随着大鼠年龄增长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在大鼠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脑、胃体、空肠、回肠、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推测老年人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