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绍水 《路基工程》2007,(4):110-111
根据路基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指数法和Asaoka法,计算了膨胀土路基和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并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为相关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比奥(Boit)固结理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某高速公路K111 720~K155 420全风化花岗岩地段路基沉降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现场沉降观测结果来验证计算,最后对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变形和工后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得到路基沉降皮尔曲线预测模型,可以指导路基施工。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疆建设兵团垦区软土地区的公路工程特点,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来研究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路面结构的受力特性,从控制路面结构的容许弯拉应力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软土地基的工后容许差异沉降量的因素,包括公路等级、路基宽度、交通量、路堤填土高度等;提出了垦区软土地区公路路基顶面的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计算思路,并总结了计算流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提出了垦区软土地区二,三,四级公路路基顶面的工后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并根据路基顶面的差异沉降率控制标准,反算出软土地基的工后容许差异沉降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4.
李涛 《路基工程》2013,(3):43-48
根据江西景婺黄高速公路浮梁软基试验段典型断面软基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对监测断面工后软基沉降量和固结度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软土地基袋装砂井+两层土工布+砂垫层的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以及不同的砂井深度和间距对软基工后沉降量以及固结度的影响,得到了适合于景婺黄高速公路浮梁软基填筑法施工的路基固结沉降计算方法,以及袋装沙井的合理深度和间距。  相似文献   

5.
真空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行之有效的处置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研究软土路基沉降规律及工后沉降控制,针对南京河西恒河路软土路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目标工程软土路基进行的沉降监测数据表明监测段日均沉降小于0.5~1 mm/d,软土路基沉降趋于稳定。介绍两种不同的工后沉降预测方法,并运用该两种预测方法对目标路段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计算。两种预测方法计算结果相差很小,均能较为准确地对实际工程中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工后沉降量很大,不能满足公路路基强度性、稳定性和路面使用性能要求。本文以阿荣旗至博客图高速公路K123+000~+200段为依托,采用以冲击碾压为主的方式对软土地基进行了处理,对其压实度进行检测控制施工质量。工后沉降通过埋设沉降板对沉降进行跟踪,工后总沉降用泊松曲线法对其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冲击压实技术用于软基地区的路基施工不仅明显改善了路基压实质量,对减小路基施工工后沉降也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佛山一环”沉降观测数据和地质勘查资料,通过模拟分析不同预压载荷、软土层厚度下路基土的沉降变形规律,对排水固结法处理路段的卸载标准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满载预压时间相同时,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速率随超载高度、软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加超载高度能缩短预压时间,根据剩余沉降量确定卸载标准时应考虑载荷增加对路基计算深度的影响;排水体系正常工作条件下,等载预压满6个月、沉降速率小于5 mm/月,工后沉降通常小于300 mm;当欠载高度超过1 m时,单靠延长预压时间难以使路段的工后沉降量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7,(3)
工后沉降是路基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高填方的高等级公路中,对其要求更为严格。工后沉降一般根据施工期实测沉降曲线进行推算,但受地基处理方法、上部荷载填筑方式、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合理预测工后沉降一直是一个工程技术难题。文中以某高等级公路工程路基沉降的长期观测数据为基础,引入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工后沉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双屈服面模型计算的工后沉降较常用的推算方法得到的工后沉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值得在设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缪胜林 《路基工程》2011,(6):130-132
为确保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高填路基的填筑质量,针对C1B5S填料建立一段试验路基,在填料压实度和变形模量双控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冲击压路机进行补压增强,研究其碾压遍数与压实度、沉降量的关系,以确定最佳施工工艺;同时对代表性工点进行工后沉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冲压补强的高填路基工后沉降量是路基本体高度的0.08%~0.10%,路拱横坡改变小,对控制高填路基的差异沉降和工后沉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刘海涛 《路基工程》2012,(2):99-100
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异常迅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了高等级公路的正常使用。根据路基后处理法与其他路基处理方法的区别,对后处理法的变形进行了分析,指出路基处理的后处理法能够加快路基固结、有效减少工后变形量,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黄昶 《路基工程》2007,(6):57-58
在分析台背路基沉降特点的基础上,选用Compertz曲线法和双曲线法对衡枣高速公路的台背路基工后沉降进行沉降预测的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Compertz曲线法对台背路基工后沉降进行沉降预测方法可靠,可推广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非软土路基沉降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青银高速公路河北段某试验段,利用竖向沉降仪观测取得的沉降变形值,与采用弹塑性模型仿真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了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规律。非软路基的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施工期间,工后沉降很小。沉降量主要由填土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托郑西高铁客运专线(陕西段),研究了影响路基沉降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沉降监测方案,选取累积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作为预警指标;基于实测沉降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分析,并结合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对预警指标进行了三级划分,提出了对应的预警方法;开发了铁路路基沉降监测预警系统。为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新益 《路基工程》2012,(6):138-140
路基工后沉降合理控制已成为影响路基工程方案、投资和运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典型高路堤工点的设计,结合实际施工填筑及沉降观测资料对中低压缩性土地基高路堤变形特点及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地质条件良好、填高10.0~16.5 m的高路堤,采取相应措施后工后沉降能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平顺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根据拼接路基的变形特点,结合已有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采用新、老路基横坡的改变量及工后沉降量作为改扩建工程的控制标准。采用此标准,可有效控制通车后的工后沉降量及不均匀沉降,并节约软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6.
土石混填路基沉降变形特征的二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石混填路基在我国西部山区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设计、施工规范不完善,路基经常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导致路基开裂或失稳,降低了公路的服务水平。为了揭示土石混填路基的沉降变形特性,为设计和施工控制提供依据,采用二维力学框架,进行了不同工况和不同压实度土石混填路基的二维力学模型试验,再现了土石混填路基的沉降变形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填筑高度和压实度是影响路基沉降量的主要因素;路基的施工期沉降远大于工后沉降,但施工期沉降的发展速度较快,工后沉降发展速度缓慢。随路基填筑高度的增加,施工期沉降呈抛物线增长,工后沉降趋于线性增长;压实度不足时,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可能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软土地区修建高等级公路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路基的沉降和稳定性,以及由于路基工后沉降和工后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的沥青路面早期损坏问题。过渡式路面能较好适应路基不均匀沉降未稳定的路况需要,但路面开裂现象在早期较为明显。通过分析不均匀沉降对路面带来的附加应力,结合现行规范的路面结构计算,提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应力在路面结构计算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对路基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某高速铁路路基段存在大范围软土地基,采用水泥砂浆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通过对地基处理后一年多的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分析及预测表明:各观测点的沉降量-时间曲线均已经收敛,路堤荷载作用下路基面沉降已经稳定,沉降板预测最大工后沉降ΔS'为4.8mm,路基面观测桩双曲线法预测路基面最大残余沉降为2.3mm,沉降完成比例St/S∞最小为92.4%,均满足高速铁路沉降控制标准。因此,水泥砂浆桩处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是可行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种填筑软土路基的稳定性控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软土强度随固结度增长的因素,采用有效固结应力法对路基进行稳定性分析,提出了根据现场实测沉降修正理论固结度的方法;同时考虑路基工后沉降要求,确定施工进程中任意时刻的容许填筑高度。所编制的计算程序可用于指导软土路基的安全填筑。  相似文献   

20.
交通运输日益呈现高速化、重载化及大流量化的趋势,车辆传递给道路结构的循环荷载效应日益显著,明确循环荷载下高填方风积沙路基变形规律是其合理应用的关键。以新疆阿乌高速公路某标段为依托,通过分析现场监测站数据和室内动三轴试验,揭示在循环荷载下高填方风积沙路基的变形规律,对比分析现场观测站的路基沉降数据和室内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高填方风积沙路基在施工完成后初期的压缩变形量很大,工后一段时间后沉降量较小且沉降变形逐渐趋于稳定。工后沉降量约为路基高度的0.3%;高填方风积沙路基的沉降量与其竖向填筑高度基本成正比。高填方风积沙路基沉降变形规律说明其工后沉降不会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