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志华  吕传音 《中国水运》2006,4(8):139-140
柴油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可以看作是一种故障模式的识别过程,模糊聚类方法是模式识别方法的一种,本文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表征柴油机状态的特征向量进行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通过特征参量准确地区分不同的柴油机故障模式,模糊聚类方法在柴油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柴油机故障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柴油机运行时的表面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由一系列特征参数组成的特征向量,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特征向量进行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通过特征向量准确地区分不同的柴油机故障模式,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在柴油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聚类分析是一种模式识别无监督的分类方法。对于根据类别先验知识已经分类的文本,提出一种有标记的文本聚类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模糊聚类算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有标记的文本样本,利用模糊聚类算法提取分类规则,然后用模糊推理方法进行分类的一种算法。文中讨论了此算法的具体数学模型,给出了算法流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聚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文本分类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内燃机状态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对内燃机气门间隙的识别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气门振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测取振动信号获得故障特征信息,用模式识别的来日方长 方法,在建立状态特征模式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对故障分类识别。考虑到内燃顶振动信号的复杂性,采用了外触发采样和有效截取的方法进行信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液体火箭推进系统实时故障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故障机理模型和SOM(Self-organizingMapping)神经网络的实时故障诊断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先建立所研究对象的故障机理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的办法获得液体火箭推进系统可能的故障模式及故障数据库,然后利用SOM神经网络的自组织特征映射功能建立非线性的故障模式识别器,完成对系统的实时故障诊断。从而解决了单纯依靠故障机理模型进行诊断时所遇到的实时性问题和单纯依靠SOM神经网络诊断时所遇到的故障样本获取问题。本文给出的故障诊断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在应用多种方法提取目标噪声中分类特征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设计出基于模糊理论的多神经网络融合分类器,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监督分类的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分类、多神经网络与模糊综合分析相结合的融合分类。基于大量海试实测信号样本的多组实验表明,该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多种方法提取目标噪声中分类特征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设计出基于模糊理论的多神经网络融合分类器,其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有监督分类的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分类、多神经网络与模糊综合分析相结合的融合分类。基于大量海试实测信号样本的多组实验表明,该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岸桥起升减速箱故障频发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的载荷分类准则和健康状态识别方法。建立减速箱振动模型,通过振动信号来反映减速箱的运行状态。根据聚类中心的变化得到减速箱健康状态的发展趋势,并对实际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应用k-均值聚类对振动信号载荷状态进行分类,实现工况的可视化并对岸桥的载重量进行合理的安排。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将振动信号的载荷状态进行合理的分类,而且能够实现对减速箱各个运行状态的诊断与识别。  相似文献   

9.
针对舰船直流电机故障的误分率高、结果不可靠等难题,以进一步提高舰船直流电机故障分类正确率,提出了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舰船直流电机故障分类方法。首先采用小波变换对舰船直流电机故障信息进行多尺度分解,提取信号能量值作为舰船直流电机故障分类特征,然后将舰船直流电机故障的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采用粒子群算法和神经网络对特征向量进行训练,建立舰船直流电机故障分类器,最后的舰船直流电机故障分类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准确实现舰船直流电机故障分类,有助于舰船直流电机故障的定位,而且舰船直流电机故障误分率要小于其他方法,舰船直流电机故障分类结果更加可信。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大型设备故障症状与故障原因之间关系十分复杂,使得传统诊断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理想。研究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将被诊断对象间故障和症状的特征通过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进行了故障分类,用当前所得的故障征兆群与过去该设备故障征兆结果相对照,找出最相似的结果,从而确定其故障。通过船舶主机轴系诊断的实例,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船舶故障诊断能力,需要进行故障数据的自动分类设计,提出基于关联规则的船舶故障数据自动分类方法。构建船舶故障数据的数据信息流模型,采用高维特征分组方法进行船舶故障数据的分组重构,采用分段线性检验方法进行船舶故障数据的统计特征分析,提取反映船舶故障类别属性的关联规则向量集,根据特征提取结果进行模糊聚类处理,实现船舶故障信息融合,结合自适应分组检测方法,实现船舶故障数据关联规则的自动分类。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船舶故障数据自动分类的自适应性较强,误分率较低,提高了船舶故障的诊断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模式多特征抽取识别的形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模式识别中特征抽取的方法以及通过特征识别来进行模式识别的方法用泛系方法论的思想加以分析研究。在假定模式类是分明的情况下,得到了特征空间中的识别对模式识别结果的影响特性,各种特征空间或其结合如何反映到模式空间的关键关系,获得了多个定理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信息融合的船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船舶机电设备故障进行了分析,指出故障诊断必须从多类数据中寻找隐藏的信息,进而提出了对于观测数据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信息融合,寻找故障模式.算例证明方法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舰船推进系统集成管理中的实船训练仿真建模与机械设备状态评估等高级应用对知识的需求,研究知识管理中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与形式,探索数据挖掘方法在大数据知识获取中的应用模式。以某型推进装置为对象,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所需集成管理知识的途径,包括聚类算法在推进系统稳态工况基准模式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关联算法在状态特征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等。本文研究为实现基于知识的舰船推进系统集成管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研究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来进行模式分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多层感知机的模式分类方法,学习方法采用自适应BP算法,这个网络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处理网络输入,输出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并可以进行规则解释,输入隶属函数的中心和半径根据数据分布情况处动生成,输入向量由类隶属度决定,对该方法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它是是切害可行的,其分类的精度很高,明显优于非模糊分类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一种新的相似度度量概念,综合模糊C-means网、自适应谐振理论(ART-1)及模糊自组织映射网(FCN)的诸多优势,提出了一种综合的结构自适应模糊聚类神经网络。该网络具有类内聚集性强,类间可分性好的特点。通过对声纳目标信号分类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结构自适应模糊聚类网,对比于BP网,具有迭代次数少、识别率高等明显优点,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分类器模型。  相似文献   

17.
船舶动力装置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多域故障信号,通过收集、挖掘隐藏的关联信号,可以解决船舶动力装置在故障诊断中面临的诊断时长问题.文章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对数据进行聚类,聚类结果输入BP神经网络进行模型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 显示,2种算法都能有效降低网络诊...  相似文献   

18.
传统船舶的故障数据自动分类方法,存在故障数据类型定义不准确、分类时间过长等弊端。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基于关联规则的新型船舶故障数据自动分类方法。通过船舶故障数据的采集及预处理、数据的进一步挖掘两大步骤,完成关联规则下的船舶故障数据感知。通过BP自动分类神经网络设计、船舶故障数据的归一化处理、HIWO自动分类算法设计三大步骤,完成新型船舶故障数据自动分类方法的搭建。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新型船舶故障数据自动分类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在提升故障数据类型定义准确性的同时,有效控制分类时间。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以及神经网络等传统算法对船舶配电系统故障进行诊断,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影响了后续故障修复,不利复杂结构船舶配电系统故障恢复。针对上述问题,以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取代以上3种故障诊断算法,解决误诊率和漏诊率高的问题,之后在故障诊断的基础上,实现故障修复,从而完成整个故障恢复。结果表明: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以及神经网络3种传统故障诊断算法相比,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更低(误诊率:1.14%,1.22%,2.00%;漏诊率:1.40%,0.43%,0.34%),说明本算法的诊断性能更好,更能全面、准确的检测出配电系统发生的故障,保证了后续故障修复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FMM人工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和分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决策融合上具有优势。提出了一种FMM神经网络与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目标识别方法,给出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克服单一传感器ATR系统的局限性,提高对目标的识别率和系统的容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