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评价不同参数对PEM燃料电池电堆低温起动性能的影响,搭建了燃料电池电堆低温起动试验平台,对5 kW燃料电池电堆在-5℃、-10℃和-15℃下的低温起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恒电压模式比恒电流模式更有利于电堆升温;电堆起动电压为30 V时升温速度快于40 V和20 V时;初始温度越低时电堆升温速率越慢。另外,经过低温起动后电堆性能发生了衰减,电镜扫描结果也显示经过低温起动后电堆质子交换膜局部出现了破损,应采取措施减缓低温起动对电堆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利用AMESim搭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发动机单电池和电堆瞬态仿真模型,同时利用某80 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试验数据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燃料电池的仿真及预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通过此模型研究了燃料电池电堆的运行参数如气体压力、温度等对电堆性能的影响,同时也预测了阳极侧杂质气体含量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个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的冷起动模型,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冷起动性能进行仿真,旨在通过对电堆中不同位置、不同数量的电池进行外部加热,使电堆充分利用自身的热量,以减小冷起动过程中所需的外部加热功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电堆中有更多的单电池在冷起动过程中恢复工作,冷起动的时间更短,从而明显有效地提高燃料电池电堆的冷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4.
"双碳"政策大大推动了氢能的发展,而燃料电池作为氢能利用的最佳方式,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与产业热潮,尤其是商业化较为成熟的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引发了众多关注.膜电极(MEA)和双极板(BPP)是PEMFC电堆的两大核心部件,决定了电堆的性能和成本.水热管理和低温启动技术对于电堆性能的实现和实际应用的推广也...  相似文献   

5.
原位活化工艺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堆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分析并总结了国 内外关于PEMFC电堆原位活化机理和工艺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一种面向批量化生产的PEMFC电 堆快速变流原位活化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具体试验参数和操作流程。结果表明,该工艺能有效缩短电 堆活化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在该工艺中发现了一些典型问题,并作出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维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工作在合理的温度区间,文章首先建立了PEMFC热管理系统的电堆温度模型和电堆冷却回路模型,然后建立了PEMFC本体模型,并进行了本体模型的验证,采用基于Bang-Bang控制的热管理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离线仿真和快速控制原型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流负载变化的情况下,电堆能够很好地保持在目标温度(70±1)℃,散热器冷却水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70±2)℃,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的45 k W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发动机模型的基础上,将电堆冷却液旁通阀开度、大循环旁通阀开度、水泵转速、风扇开度设定为操控变量,电堆温度设定为输出量,分别设计了单点线性化全工况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控制器和两点线性化双MPC控制器,对PEMFC发动机电堆温度进行控制和分析。在相同的仿真环境条件下,分别运行两种控制算法进行仿真运算,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两点线性化双MPC控制的控制效果优于单点线性化全工况MPC控制。  相似文献   

8.
对某型金属流场板燃料电池电堆进行了性能试验,对其特性曲线和单电池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电堆最大功率27.5 kW,对应电压78 V,单电池一致性随着电流负载的增大而下降。对比该电堆与某石墨流场板燃料电池电堆表明,在相同电流密度下前者单电池电压低于后者,但单电池一致性比后者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电堆不同电池单元之间的温度、反应物等的均匀性从而改善电堆性能和提升寿命,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电堆不同电池单元气体扩散层设置不同的梯度孔隙率的改进方案。通过建立包含5层单电池的三维、非等温、单相的短电堆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孔隙率为0.4-0.5-0.6-0.5-0.4的方案可以最大程度改善边缘层和中间层单电池之间温度、氧气浓度、水浓度、膜电流密度等的差值,即提高电堆内部均匀性,且在缺气工况条件下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根据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在整车行驶/停放时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状态,考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各种事故情况,参考车用储能装置和燃气汽车的现行标准和试验项目,针对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的特殊原理结构,对电堆的安全性测试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海河隧道泡沫-水喷雾系统在冬季寒冷条件下运行时,个别雨淋阀组出现局部结冰的现象,对隧道的安全运行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一运营难题,通过现场实测温度及数据分析,对箱体保温进行散热量计算并实测加热功率,对隧道内不同部位的雨淋阀组制定不同的保温措施。得出如下结论: 1)寒冷地区隧道的泡沫-水喷雾系统雨淋阀组应考虑保温。 2)雨淋阀组的保温措施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箱外温度,制定对应的保温措施。 3)洞口位置的雨淋阀组应设置电加热器保温。 4)设置电加热器的雨淋阀箱体,其热量损失与隧道内温度成反比;温度越低,散热量越大,能耗越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汽车顶棚、前档玻璃、以及其他相关部位的温度测量结果,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出在不同条件下、达到稳态后的车内温度分布情况,通过在车顶钣金内部加装高效保温材料的方法来改善夏季车内高温的状况,其可行性较高,市场空间大。  相似文献   

14.
高海拔严寒地区公路隧道工程需采用保温措施,而特殊的自然环境又决定了隧道保温工程在选材及施工方面与普通工程不同。文章论述了保温体系的构造、选材及施工要点,为隧道保温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韩英淳  骆秀云 《汽车工程》1995,17(4):219-224
在完成吸声隔热衬垫材料配方设计后,用不织布采用气流成网固化工艺制成符合德国奥迪轿车供货标准的吸声衬垫,同时研制成了获德方认可的奥迪轿车“隔音垫总成-门护板”。  相似文献   

16.
驾驶室隔声漏声的声压法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志刚  张孝国 《汽车工程》1993,15(3):145-148
为了控制车内噪声,研究驾驶室的隔声效果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可行的评价驾驶室隔声漏声的测量方法,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声压法在驾驶室隔声漏声测量中的应用实例。在没有声学试验室的情况下,该试验方法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沥青路面施工现场所产生余料的后期处理问题,提出采用一种加热拌和装置,其主要由加热系统和搅拌系统两部分组成。通过对其加热系统及搅拌系统结构的合理设计及其参数选型,最终实现了施工现场余料的回收加热再利用。  相似文献   

18.
吴俊云  陈芝久 《汽车工程》1999,21(4):248-252
本文以太阳辐射和强迫对流为外边界条件,数值分析了非稳态情况下空调客车以40km/h速度行驶时隔热厢体结构三维温度场及热流分布,与实验结果较好的符合,为了空车室内空气流场温度场及空调负荷的准确计算提供依据,也为空车室内舒适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有一辆奥迪Q5 hybrid混合动力汽车和一辆奥迪A6L e-tron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仪表报警,均显示混合动力系统故障,均无电动模式。初步判断故障范围在高压系统的高压线路连接以及安全控制系统。结合诊断仪读码的分析,故障范围锁定在某个或者多个高电压部件不绝缘,通过对所涉及的元件、电路等进行检测,故障点分别为电驱动装置的功率和控制电子单元内部积水、高电压蓄电池充电器内部不绝缘故障,对其分别进行积水清理、部件更换后,车辆仪表报警灯消失,可正常电动行驶。  相似文献   

20.
车用线束绝缘层长期处于高温工作环境中,表面的绝缘层会出现强度下降及开裂等问题。经过对车用线束绝缘层开裂位置的微观形貌观测、材料成分分析以及环境性能测试,梳理出车用线束绝缘层开裂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车用线束开裂失效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