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路径选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研究路径选择问题的传统理论——“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分析了“前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构框架.以出行者的日常上班出行为研究对象,在“前景理论”的基本框架下,研究实时交通信息影响下的路径选择问题,分析了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决策过程.以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时刻为参照点,建立了价值函数.利用贝叶斯理论,对预测的路径行程时间进行更新与调整,分析出行者对路径选择结果的个人主观概率,得到决策权重函数.结合编辑阶段确定的价值函数,确定路径的前景值表达式,得到了路径选择模型.因出行者每次出行,需要对原有的经验信息进行更新与调整,故所建立的为动态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前景理论的实时信息下路径选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研究路径选择问题的传统理论——“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对“前景理论”进行了简单概述。在“前景理论”的基本框架下,研究实时交通信息影响下的路径选择问题,分析了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决策过程。通过选择参照点,建立了价值函数。利用贝叶斯理论,对预测的路径行程时间进行更新与调整。得到决策权重函数之后,建立了路径选择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3.
在前景理论的决策框架下,引入诱导因素,建立诱导信息影响下考虑出行可靠性的基于预算时间的参考点,以此得到相关的价值函数与概率权重函数。构建一个简单路网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前景理论诱导信息的出行者路径选择模型,较为符合出行者在实际状态下的路径选择行为,且可有效体现管理者的诱导意图,提高路网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回顾了 传统的路径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并对“前景理论”进行了简介;接着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先验信息条件下出行者的学习更新过程,定义了出行者决策的参照点;最后给出了先验信息条件下出行者路径选择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出行者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强了出行和交通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得活动出行决策形成一个动态决策调整过程. 在分析信息作用下的活动出行需求变化的基础上,以信息对出行者的短期决策影响为研究对象,基于吉林市居民出行的SP调查数据,探讨了出行者出发时间、出行方式、路径选择决策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考虑出行者对信息持有的态度等影响因素,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出行者决策行为的内在联系. 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与出发时间及路径选择之间密切相关,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则相对独立. 研究结论可为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及交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出行者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强了出行和交通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得活动出行决策形成一个动态决策调整过程. 在分析信息作用下的活动出行需求变化的基础上,以信息对出行者的短期决策影响为研究对象,基于吉林市居民出行的SP调查数据,探讨了出行者出发时间、出行方式、路径选择决策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考虑出行者对信息持有的态度等影响因素,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出行者决策行为的内在联系. 结果表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与出发时间及路径选择之间密切相关,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则相对独立. 研究结论可为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及交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前景理论建立固定租赁点的公共自行车出行路径选择模型。通过分析出行选择的决策过程,选择以出行时间和步行距离为两个不同参照点,确定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获得不同路径决策下的前景值。并通过sp调查结果与前景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前景理论对于固定租赁点自行车出行路径选择具有较好的描述性。表明通过固定租赁点公共自行车出行时往往更加倾向于选择出行起点到租车点以及还车点到终点步行距离较短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出行者进行路径选择时的动态决策过程,本文采用决策场理论,研究 了多属性条件下,机动车出行者的微观和宏观动态决策行为.分析了决策场理论的基本模 型,构建了出行者动态决策行为场景和框架,以历史出行时间、预测出行时间和两者综合 值作为出行者决策的路径属性,并根据属性与实际出行时间的差值为依据,提出了出行 者注意力权重矩阵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发现,自由流出行时间对出行者决策影响较 大,出行者对路径属性的依赖性非常强,决策过程中存在路径偏好反转的现象,表明出行 者动态决策过程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路径选择是时间累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考虑多源交通信息可能导致信息过剩,从而影响决策者出行选择的条件下,引入决策论的思想,通过对多源交通信息方式发布的特点分析,应用模糊物元理论,建立个体出行的行为选择模型,在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的条件下,根据贴近度的大小对决策方案进行选择,克服出行者的主观经验判断。通过实例计算,证明了不确定型决策在多源交通信息影响下出行者路径选择方面的可用性,客观上能为其提供最优的出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景理论,研究交通事故下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规律.应用前景理论,考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出行者出行总花费时间作为出行效用,提出出行者路径选择的效用函数;然后通过分析出行者效用函数的分布规律,在出行效用连续随机分布的条件下,建立出行者感知效用模型.通过连续函数离散化方法构建出行者路径选择模型.通过一个算例,描述非理性条件下出行者选择行为,并分析交通事故的特征对效用值和选择结果的影响,说明感知效用为0 的参考点并不是路径实际效用分布的期望值,而是比期望值小.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通过具体的效用度量对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两个方面,对一份关于出行者路径选择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出行者群体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路径选择时,效用度量是基本决策规则,并且其效用度量体系与前景理论针对一般经济主体的效用度量体系接近。最后借助图形说明了合理设定出行者风险态度水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为改进效用理论在个体风险偏好、非完全理性决策、方式整体效用等方面的表述局限,联立出行方式与出发时段构建双因素出行方案,并建立基于巢式 Logit(NL)-累计前景理论的出行方式选择预测优化模型.通过累计前景理论将 NL模型所获方案客观效用及选择概率主观化,构建累计权重函数、价值函数并以前景值的形式描述出行方式对出行者的实际感知价值,最后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建模与验证.结果表明,与仅基于 NL模型进行的方式预测相比,所建模型综合命中率从74.8%上升至85.2%,各方式预测命中率更为均衡.  相似文献   

13.
为改进效用理论在个体风险偏好、非完全理性决策、方式整体效用等方面的表述局限,联立出行方式与出发时段构建双因素出行方案,并建立基于巢式 Logit(NL)-累计前景理论的出行方式选择预测优化模型.通过累计前景理论将 NL模型所获方案客观效用及选择概率主观化,构建累计权重函数、价值函数并以前景值的形式描述出行方式对出行者的实际感知价值,最后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建模与验证.结果表明,与仅基于 NL模型进行的方式预测相比,所建模型综合命中率从74.8%上升至85.2%,各方式预测命中率更为均衡.  相似文献   

14.
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影响乘客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乘车时间、换乘次数和换乘时间,通过对换乘时间进行惩罚,构造了包括换乘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路径广义费用模型,基于随机效用理论分析了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根据最短路径费用定义OD之间的有效路径集合,同时,使用路径相对费用代替路径绝对费用,对传统Logit模型进行改进,提出基于改进Logit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方法.采用基于图的遍历算法确定OD间的有效路径.最后,以2008年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研究对象,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短时交通流量在部队选择最优开进路线时的影响,本文对影响路径诱导的短时交通流量预测算法进行研究,运用基于灰色理论和马尔可夫链的组合预测算法,对某市一条主干道的短时交通流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算法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相对误差为8.768%.能够满足部队选择最优开进路线的时限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参考依赖法的出行者日常路径选择行为建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旅行时间不确定环境下出行者动态调节日常路径选择的行为特征,基于参考依赖行为理论建立了随机路网用户日常路径选择行为模型.引入了基于参考依赖的路径负效用,并设出行者每天的路径选择行为服从基于Logit模型的决策过程,给出了保持每日网络均衡的出行者日常旅行行为演化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并利用相继平均法与Logit配流技术相结合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路网的流量分布和出行者的参考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达到稳定状态,此时,传统的期望效用模型将低估总网络用户成本和高估由通行能力改善或拥挤收费政策所带来的收益,总量上达1%左右.  相似文献   

17.
奖赏和惩罚措施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在北京市的调查,进行 2 种措施下出行选择行为的探索研究,得出奖励措施会使更多的小汽车通勤者转向非高峰出 行,而收费措施对于使其放弃小汽车出行效果更好.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显示:奖励措施下,大 部分出行者的方式选择为“收益”;而收费措施下,大部分出行者面临“损失”,不同群体在出行 选择时呈现不同的风险偏好态度.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错峰出行转移时,奖励措施比较适 用于中等收入群体,收费措施比较适用于中高收入群体;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其他方式转 移时,2种措施对低收入群体效果更好.以上结论可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