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告16例St·Jude Medical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病人,术后死亡1例,余15例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病程较短。短期随访(10~31个月)多数病人胜任轻、中度体力活动,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4例;心功能改善Ⅱ级或Ⅲ级的11例(占15例的73%);未发现出血和栓塞报告。本文还就St·JudeMedical人工机械瓣膜的设计、制作特点,结合临床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1989年2月至1994年11月我们完成135例双瓣叶型人造机械瓣膜(简称双叶瓣)替换术,术后早期死亡10例(死亡率7.41%),晚期死亡4例。平均随访34个月,生存者绝大多数均胜任轻、中度体力活动,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者119例(>98%),未发现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术 (Coronaryarterybypassgrating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近年来共施行CABG 6 5例 ,其中非体外循环下 10例 ,体外循环转流下5 5例。现将 5 5例CABG心肺转流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5例 ,男 5 1例 ,女 4例 ,年龄 42~ 72(平均 5 6 7)岁 ,体重 5 1~ 98kg ,平均 6 8 9kg。术前心功能Ⅱ级 2 1例 ,Ⅲ级 2 4例 ,Ⅳ级 10例。同时伴有高血压 19例 ,糖尿病 4例 ,合并左房粘液瘤 1例 ,冠状动脉内口狭窄1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瓣膜替换 4例。左心室…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8年8月我院行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3~73(29.66±12.38)岁;其中原发性IE82例,继发性IE 10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情况:先天性心脏病31例,瓣膜病变59例,左房黏液瘤1例。92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其中择期手术80例(87%),急诊12例(13%)。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原发性IE组择期手术70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3%);急诊手术12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5%);继发性IE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30%),术后随访时间24月,随访83例,随访率100%。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Ⅰ级68例,Ⅱ级15例。结论早期诊断、适当的手术时机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和敏感抗生素选用是治疗IE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 左室后壁破裂是二尖瓣手术中一种少见的致命并发症,各地均有报告。发生率约0.5%~2%,死亡率曾高达65%。本组报告2例,其中1例修复成功。病例摘要:例1:女,42岁,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房颤,心功Ⅲ级,于1982年5月25日行二尖瓣替换术,植入25号生物瓣。置瓣时,小瓣处一褥式缝线撕脱,复跳后发现在室后壁瓣环处少量出血,裂口随心跳扩大,经各种修补无效,死亡。例2女,12岁,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于1989年1月7日在苏丹喀士穆人民医院行二尖瓣直视成形术,使用扩张器经左房扩张二尖瓣,扩张不满意,又经心尖减压口扩张二尖瓣,扩张后瓣口直径3.2cm,关闭良好。心脏自动复跳后,心包腔内充满大量血液,左室后壁有一约2.5cm×1.5cm“T”形裂口,立即阻断升主动脉,用2条4.5cm×1.0cm补片修补裂口成功,心脏自动复跳,术后平稳。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 57例冠状动脉架桥手术治疗的体会。术前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 ,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和 (或 )左乳内动脉作移植血管。结果 :死亡 2例 (3.5% ) ,术后随访 3~ 5年 ,心绞痛消失率为 91 .2 %。心功能改善至 级 53例 , 级 2例。表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 ,对解除心绞痛 ,提高病员生活质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我所1982~1984年心脏外科手术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58例病人,在采用心功能监护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液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分型标准,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对预后有了明确估计,对我们临床上开展心脏外科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院自1986年至1994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35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急诊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治愈。29例单纯内科治疗,其一25例死亡,4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作者认为,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出现早,单纯内科治疗不能阻止其进行性恶化,预后极差。急诊主动脉瓣置换术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了解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48例48只眼),无糖尿病者设为对照组(随机检查80例90只眼)。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7 d、1月、3月依次行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有明显差异(P<0.001),其中糖尿病组的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BUT均明显缩短,Schirmer-I值明显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下降明显(BUT:P<0.05;Schirmer-1P<0.001)。两组Schirmer-I值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BUT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01),糖尿病组BUT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恢复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阴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 d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术后其泪膜稳定性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恢复较慢,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干涩、畏光、视力波动等。术前应常规检查SI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利用自体心包片作为修补或管道连接材料用于心血管畸形或病变矫治中的临床经验。方法850例患者在全麻下实施心脏、血管直视手术。术中获取大小合适的心包片,应用于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重建、流出道加宽、外管道制作与吻合,以及瓣膜成形等手术。结果手术死亡11例,均与心包片应用无关。痊愈出院839例,术后3~6个月内门诊体检,心动超声图检查218例(约占26%),2例仍存在术前的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右心功能不全,其余疗效尚满意。无1例发生因选用心包所致的相关并发症,如动脉瘤样膨出、补片残余漏等。结论自体心包片是心血管疾病矫治中不可多得的修复材料,早期疗效良好,晚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对14例生物猪瓣替换二尖瓣,对其抗原性进行了研究。用已知抗原测患者术后血清中抗体,均显示不同程度阳性。提示生物猪瓣替换于人体内,术后确存在不同程度抗原性,其免疫反应难以避免,这可能是生物瓣钙化、撕裂、坏损或衰败率高的因素之一。如何减轻免疫反应的发生、改善瓣的处理和制备方法,是提高生物瓣耐久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Myocardial dysfunction is commonly a signifi-cantproblem following heart surgery.Recent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decreased serum triiodothy-ronine(T3) concentration probably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both critical chroni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low cardiac output af-ter heart surgery[1,2 ]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perioperative thyroid hormone changesto heart dysfunction,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thyroid hormone in2 0 patients undergoing mitralvalve re…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两维彩色多普勤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炎性心脏损害38例,发现这些患者存在心脏扩大、向心性左室肥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返流、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冠状动脉损害、心肌梗塞并左室室壁瘤、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等心脏病变。并伴有体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扩张、动脉瘤改变。两维彩色多普勤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炎性心脏损害简便、安全、准确、迅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处理及疗效随访。49例经右心行窦瘤破裂及合并畸形修补术;2例经主动脉行窦瘤破裂修补的同时分别行主动脉瓣悬吊成形或主动脉瓣替换术。结果显示∶51例中,住院死亡3例;术后随访有3例可能仍有轻度主动脉心腔间血液分流,余病人疗效良好。提示:主动脉窦瘤破裂均应尽早手术,必要时行急诊手术,其中多数经右心均能修补,必要时可同时行主动脉、右心联合切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损伤与换瓣术后低心排血量的关系。方法 将 2 0例风湿性二尖瓣替换患者按术后有无严重低心排血量分为正常心排血量组 (n =1 4)和低心排血量组 (n =6) ,另 8例健康意外脑死亡者心肌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电镜细胞化学法测定术前右房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超微结构定位改变 ,同时测定术中再灌注 3~ 5min时全心肌氧摄取率 ,并定量分析上述指标变化与术后低心排血量的关系。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结构定位呈现不同程度的脱失改变。其中低心排血量组与正常心排血量组比较 ,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结构小部分脱失 (7 5%± 2 6%vs 4 9%± 1 6% )和大部分脱失(4 5%± 2 0 %vs 2 6%± 1 7% )比率均明显增高 ,且再灌注 3~ 5min时全心肌氧摄取率 [(2 .30± 0 50 )Vol%vs(3.42± 0 .60 )Vol% ]明显降低 (P均 <0 0 5)。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结构定位脱失程度与换瓣术后低心排血量的发生密切相关 ,可能是参与术后低心排血量形成、发展的细胞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06例正常胎儿(妊娠16~40周)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发现如下特征:①右房、右室略大于左房,左室;②主动脉内径与肺动脉相似;③房、室和大血管的內径均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增大;④脉冲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峰值流速三尖瓣快于二尖瓣,但肺动脉瓣慢于主动脉瓣;⑤正常卵圆孔的大小为3~5nm。为了尽早发现并处理胎儿心脏畸形,作者建议凡是具有高危因素的胎儿应常规作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本文还对方法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心脏房室管畸形15例,其中单纯型4例、部分型9例、完全型2例。术中先修补二、三尖瓣裂口,后用Dacron补片修补心内膜垫缺损。Koch三角区近三尖瓣隔瓣处间断浅缝合。13例冠状静脉窦口留在右房,2例在左房。术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亡1例,2次手术及残留分流各1例。13例恢复良好。术后常规应用临时起搏预防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氧液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麻醉后切皮前(T0)至心肺转流(CPB)开始后10 min,对照组静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 mL/kg,试验组给予相等容量的高氧液。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0)、CPB开始后1 h(T1)、主动脉开放后2 h(T2)、主动脉开放后24 h(T3)共4个时点,测定MDA和SOD。结果T0时点MDA质量浓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1时显著增高,T2时达高峰,T3仍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T2时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0时点SOD活性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各时点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T1、T2时明显降低,与试验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电除颤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术中多巴胺用量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 h多巴胺用量,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氧液预处理能使MDA质量浓度明显下降,SOD活性保持不变,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氧氯丙烷对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构建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去垢剂和胰蛋白酶消化制备的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作为对照组,用30 g/L环氧氯丙烷处理24 h的去细胞支架材料作为实验组。将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hBMSCs)种植于脱细胞支架上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ve,TEHV),分别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TEHV的组织结构,并行RT-PCR测定hBMSCs分泌MMP-1、3的功能。结果hBMSCs在实验组脱细胞瓣膜表面生长良好,MMPs的表达比对照组降低。结论环氧氯丙烷处理的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可以抑制hBMSCs的MMP-1、3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