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城市地铁对通勤出行者吸引力不断增强,地铁通勤大客流现象呈常态化趋势。地铁枢纽作为地铁网络节点,通勤大客流现象更为频发、显著性更强,地铁枢纽大客流也会对乘客生理感知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地铁枢纽内通勤乘客的体能消耗测量实验,获取通勤乘客在地铁枢纽内的体能消耗数据,分析通勤乘客在地铁枢纽的出行体能消耗影响因素,得出初始状态、自身体重、拥挤度、性别等因素对乘客生理感知疲劳度有明显影响。基于降低出行者生理疲劳及提升乘客感知服务水平,提出地铁枢纽的大客流服务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客运枢纽在乘客导向信息服务系统标准化、精细化设计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枢纽内外部引导信息衔接不畅,乘客信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基于此,针对北京南站、北京西站等9座客运枢纽开展标志调查,总结枢纽在乘客引导方面普遍存在缺乏衔接、盲目追求距离最短、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进而提出乘客导向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可参考的理念与方法,包括各类服务信息分级引导、设计综合信息标志、规范使用名称、优先设置客运标志而非广告等。  相似文献   

3.
地铁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需要对乘客快速疏散。合理的地铁信息能够优化地铁乘客组织的水平,改善乘客候车条件。为深入了解乘客对地铁信息的物资质量感知度,提高地铁服务质量,在分析乘客地铁多维度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建立地铁信息服务质量测评体系。以北京市地铁换乘站—望京站为例,测评乘客对地铁信息的服务质量感知情况。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客运枢纽间综合运输通道协同性欠缺、运输效率低等问题,提出考虑弹性需求的城市客运枢纽间多方式时刻表协同优化方法。基于多项Logit模型对枢纽间乘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建模,分析各方式时刻表变动对出行需求的影响;以乘客等待总时间,时刻调整总数量,时刻调整总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弹性需求、时间窗、容量限制等约束,构建枢纽间多方式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并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结合客流加载仿真过程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最 后,以“北京南站-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多方式通道为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时刻表优化方案的实施使各方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需求弹性变化效果,模型求解得到10种时刻表优化方案,其评价结果整体优于传统模型,最终筛选方案可缩短乘客等待时间10.36%。  相似文献   

5.
为给地铁乘客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研究了地铁非常态运营环境下信息服务频率对乘客的心理影响。考虑到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受到官方信息刺激和周围其他乘客信息刺激两方面的影响,构建了双重信息影响模型,以乘客在非常态环境下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反映了不同信息服务频率对乘客心理变化的影响。为验证模型的效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地铁乘客在出行中的实际心理状态,并利用MATLAB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描述信息服务频率对乘客心理变化的影响,且当乘客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时,信息服务频率对乘客的心理变化呈现不同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ʱ������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地铁换乘走行时间的准确查定是研究线路间列车合理衔接、减少换乘等待时间的前提,本文从统计的角度对地铁换乘通道乘客走行时间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走行时间的因素,设计了推断乘客走行时间规律的抽样试验方法。采用该方法,选择北京地铁5号线的5个换乘站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东单站5号线换乘1号线通道样本的分析,得出乘客走行时间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拥挤对分布均值和方差影响显著的结论。接下来分析了分布函数参数的影响因素,在综合考虑通道实际长度和通道内设施影响程度后提出换算长度概念。通过对10个换乘通道的回归分析,表明走行时间均值与通道换算长度在一定范围内二次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因地铁车站进站客流的空间不均衡性所导致的乘客安检排队时间过长、车站拥堵,甚至踩踏事故,本文设计了地铁安检智能引导分流系统并基于此提出客流组织优化方法。首先,在传统地铁安检模式的基础上设置智能引导分流系统,根据乘客行李类型将安检台划分为大包、小包/无包安检通道,实时采集安检区域的客流分布特征;其次,在排队等候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乘客转移时间和转移意愿,计算最优安检排队决策;最后,通过引导设备指引乘客选择最优安检通道。选取上海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地铁站晚高峰时期的客流数据作为案例,进行计算仿真分析,并通过实地实验进行校准验证。结果表明:运用本文方法后,地铁车站各安检通道的客流排队压力显著降低,计算仿真结果与实际安检情况误差为3.2%,且优化后大包乘客的平均安检排队效率提升38%,小包/无包乘客的平均安检排队效率提升16%。研究成果为提高乘客安检排队进站效率,有效避免地铁车站拥堵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8.
������վ�ڳ˿���ɢʱ����㷽���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地铁车站内乘客疏散时间计算问题建立了考虑人群密度、空间环境变化的数学模型。文中分别对乘客下车过程、站台、通道和楼梯的行走过程、使用自动扶梯过程以及通过出口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乘客疏散过程为依据建立基于统计学与排队理论的综合计算模型,给出了适合计算地铁车站内容乘客出站所需疏散时间的方法。本文以西直门地铁站乘客疏散为案例验证了所建立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模型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的总体误差约为2.25%,其中仅楼梯阶段与出口的通行时间计算误差超过10%。案例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铁车站疏散能力存在上限,在进行地铁车站设计与列车运行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乘客信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是乘客在枢纽依靠客运标志系统完成换乘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引导标志认知差异性的基础上,从标志系统统筹规划、标志系统设计与设置、规范化设计与协调机制等3方面,剖析国内客运枢纽在乘客引导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分析了不同标志系统间缺乏衔接、标志数量多、内容多、信息冲突、缺乏枢纽位置标志、广告设置混乱等问题;指出应规范各项设计工作,并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协调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乘客集散的枢纽,其特殊、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客流特性使得乘客在站内的安全问题尤其受到重视.如何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对乘客进行安全迅速的疏散,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元胞自动机的基础上,考虑了突发情况下乘客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建立疏散模型,并利用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广州地铁1号线杨箕站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铁站台乘客的疏散过程分析,利用确定性排队论方法,建立地铁车站楼梯和自动扶梯设施的简化客流延误模型。然后,根据一组假设的数据,运用该模型模拟分析车站站台乘客在楼梯和自动扶梯设施处的延误状况。最后,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不确定性因素对乘客在楼梯和自动扶梯设施处延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逊 《交通标准化》2012,(6):120-122
轨道交通车站突发事件下乘客的疏散行为对安全疏散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轨道交通车站乘客疏散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结合疏散行为特性和疏散行为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缓解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成都地铁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工作思路与方法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铁车站和线路大多位于城市市区人口稠密、交通繁忙的地带,地铁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其沿线的原有道路、交通系统造成破坏,给城市的交通带来巨大影响。如何做好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工作,将施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是管理者面临的关键问题。鉴于此,从成都地铁交通疏解工程的特点出发,结合施工期间交通疏解的成功案例,提出成都地铁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工作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地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地铁安检作为应对安全隐患的有效防范手段,加强其检查力度也成为国内各个地铁安全部门的共识。安检会增加乘客的延误时间,使乘客对地铁安检颇有微词,乘客与安检员发生冲突的事件也屡有发生。为增强乘客的地铁安全意识,改进安检流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北京市地铁乘客进行调查,分析其评价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市地铁乘客的平均安全意识得分为74.16分,为中等水平,其中安全行为、安全态度、安全知识三个维度分别处于较高、中等、较低水平。该调查有助于地铁安全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地铁安检的宣传方案,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安检流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北京地铁大运量的特点,使总能耗量相当巨大,因而节能降耗十分必要.本文针对北京地铁每条线路的实际能量消耗、列车的牵引用电消耗和其他所有动力用电消耗进行了分析,对于地铁各线路的水量消耗作了调查,所得结论可为节能型地铁的设计和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Survey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passengers' walking time in subway passages is the basic work to realize train coordination between lines and to reduce the passengers' waiting time in transferr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assengers' walking time on transfer pedestrians from the statistical point of view. First, sampling method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walking time and five transfer stations along Line No. 5 of Beijing subway is selected to conduct the sampling survey following the method. Then, it is shown by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transfer passage from Line No. 5 to Line No. 1 at Dongdan station, that the probabilities of walking time of passengers follow Log-normal distribution and its expected valu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re affected remarkably by crowding. Next, equivalent distance of transferring is conceived considering the real distance of passage and different affections of facilities equipped along. Finally,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10 transferring passages shows that the expected value of passenger walking time is quadric to the equivalent distance of passage.  相似文献   

17.
地铁站作为运输线的一个空间节点,是提供旅客换乘和候车的一种静态设施,也是乘客在地铁线路上最能直接接触到的建筑空间。本文研究总结了地铁站空间情节的性质和类型,将地铁车站建筑的空间情节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营造良好地铁空间情节的意义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考虑目的地非地铁站的变动客流和搭乘固定公交的既有客流基础上,基于多对多客流模式,以管理者、出行者和社会运营费用的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接运公交线路的优化模型.模型考虑了原本私家车出行客流和固定公交出行客流选择接运公交出行的可能性,应用Logit 模型进行流量分配,并采用遗传算法对问题求解,获得了最优的接运公交网络,变动客流在接运公交网络中的第一公交站和换乘的地铁站.研究结果表明,接运公交线路方案与其占全程广义出行费用的比例密切相关,故有必要将其从全程视角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