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2.
船队船型     
《航海》2005,(4)
郑和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船,其船型按功能分主要有宝船、座船、战船、马船、粮船、水船等。  相似文献   

3.
郑和船队的海上航行活动,与低纬度地区的季风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1)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出发港选择在福建长乐,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的稳定影响地区;2)郑和下西洋船队,往返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这个特点主要是由船队选择的特定航线和航行中需要利用的不同季风的转向时间决定的;3)郑和船队航程中的候风点有“斯鲁马益”、“苏门答剌”;4)分地点有“苏门答剌”、“古里”;5)主船队与各分支船队的合地点在“满剌加”。郑和船队在选择航线,确定候风点、分点、合点时,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当时中国海员深谙低纬度季风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远洋航海的高超水平。  相似文献   

4.
史籍记载郑和下西洋船队中长四十四丈尺,阔一十八丈的大型宝船,其体势巍然,巨大无比是可信的。从宝船船型特征出发作船舶技术分析后认为,历史上曾辉煌的宝船确实存在不少技术缺陷,郑和宝船是空前绝后的。  相似文献   

5.
葛樵海 《航海》1993,(4):25-26
一四0五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船队离开刘家港开始首次航海。当船队来到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国(今卡利库特),至此离国已有两年了,郑和决定返航。没想到郑和船队回国途中,经过苏门答腊的旧港(今巨港)时遇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相似文献   

6.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尚未创作完成的大幅油画“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创作小样 “郑和船队在南沙岛礁补充淡水”的水粉画.这是海军海洋船画老画家张嘉壎在1 982年1 0月的创作构思图.画面上碧海蓝天,阳光灿烂,威武雄壮、体势巍然,高桅大帆的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靠泊在祖国“万里石塘”的南海岛屿旁进行远航途中的淡水补给,岛屿海岸旁矗立着一座挂着写有“万里石塘”标志灯笼的航标,航标下,数名军士船员正在将从岛上获取的山泉淡水装入靠泊岸边的水船.  相似文献   

7.
7月11日,我国将迎来第二个“航海日”,这一次的主题是“郑和精神与航运发展的关系”.我们今天航运界的创业思想、船队管理、航线开辟、对外友好往来,所走过的路无一不是郑和精神的传扬.所以郑和是永远值得人们纪念的.  相似文献   

8.
2003年、在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一艘中国最大的仿古木帆船,也是郑和下西洋时一种主要船型——“ 绿眉毛、朱家尖”横空出世,带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海洋文明,在浩翰东海重新启帆远航。 “绿眉毛”木帆船历史悠久。据资料表明,“绿眉毛”船型始于宋、元朝,而在明、清得到广泛应用,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曹凛 《中国船检》2013,(4):94-97
郑和五下西洋前,对宝船进行了例行检查和修补,之后船队在福建长乐港驻泊近一年,期间当地船厂的提举与相关管理官员对船队船质进行了检查。船队于1417年冬五下西洋,并在波斯湾建立了霍尔木兹基地,以方便船队在此进行远洋补给、船质检查和修补,为返航提供安全保障。宝船的例行船质检查1416年年底,明朝皇帝因18个国家的访问,命郑和准备第五次下西洋,郑和接受了回访和护送各国使节回国的任务,这当中还有一系列军事任务。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长江船队平均载量小、船型杂乱、能耗高、技术状态差。三峡水库启用后,航行条件有很大改变,研究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船型船队及运输方式,适应新的航行条件,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宽涛 《航海》2007,(2):32-34
在郑和近30年(1405-1433)的航海事业中,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始终协助郑和一起率领船队,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开展和平外交。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继续带领船队完成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 福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主力船型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其中“水密横舱壁”这项技术,就是在福船上最先采用和发明的,使船舶在破损时具有足够浮力和稳性,现在这项技术被现代舰船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论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半个世纪;论规模,远非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任何船队所能企及。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4.
诚夫 《航海》2001,(5):35-38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郑和船队曾远抵非洲东岸,但现今可考的线索模糊难辨,而位于肯尼亚北方古城拉木,历史可上溯至16世纪,当地渔夫的捕鱼方式仍颇具古风。郑和船队是否造访过拉木不得而知,不过在其北方的巴锹岛,却发现疑似郑和船员的后裔法茂人。  相似文献   

15.
时平 《珠江水运》2005,(8):49-50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6.
曹凛 《中国船检》2013,(5):112-115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船队奉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率官员前往龙江关检查和修补宝船后,驶往太仓刘家港,再次"仔细点检"船质和物资装备后,至长乐港于二月趁季风出洋。由于国内因素,郑和船队中途返回。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破冰船和冰海商船开发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燮庆 《船舶》2002,(4):5-7
本文着重就俄罗斯现有破冰船队和冰海商船队情况、主要船型的性能参数以及船型开发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郑和功成名就的航海活动广为人们所传颂。他的船队所经过的地方还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轶闻。有些故事还在地方志记载过。下面介绍的是郑和与麻风病人的故事。有次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路经厦门附近的海面时,忽报船队中有人患了麻风病,病情正在日趋恶化。郑和知情之后。为制止麻风病蔓延,不得不做出一种既令人伤心但又十分果断的决定:把麻风病人暂时流放在就近的一个小荒岛上。光阴荏苒,转瞬已是数年。郑和出使西洋归国。尽管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疲于事务,但并没有淡忘那位患了麻风病的普通船员。在返航途中,他特令船队驶  相似文献   

19.
钱徐涛 《船艇》2001,(5):33-35
我国内河通航里程历来仅次于俄罗斯,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航道网。论船型技术,除长江等大型分节驳顶推船队外,小型机动驳(其中挂桨机船占了大部分)和一列式拖带船队是当前航运的主力军。还有不少“三无”船  相似文献   

20.
曹凛 《中国船检》2013,(6):116-120
1424年,明成祖朱棣生前最后一次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出访前,部分远洋海船被紧急征调到太仓,船质检查后,船队趁季风出行。在占城,交趾布政使司60个巡检司、8个河泊所、1个市舶司的中国官员前来拜谒郑和,并帮助检查船质和船队补给;船队到旧港,宣慰使的中国官员与华侨再次帮助船队进行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