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的大幕启开,我国造船、航运、港口业踏上了突围之路。为世界造船,为全球航运,拥抱万国巨轮,造船大国、航运大国、港口大国的轮廓日  相似文献   

2.
崔燕 《中国船检》2006,(4):8-13
2005年底,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在出席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我国已从港口大国进入港口强国之列。当中国航运、造船只承认其大,而怯于言强之际,什么原因使中国港口率先进入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3.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8,(11):32-36
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的大幕启开,我国造船、航运、港口业踏上了突围之路。为世界造船,为全球航运,拥抱万国巨轮,造船大国、航运大国、港口大国的轮廓日渐清晰。30年后的今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回望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聆听荡气回肠的长歌,重温难以忘怀的瞬间,把“春天的故事”再次唱响。  相似文献   

4.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日前表示,我国要实现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就必须致力于航运软实力的提升。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无论是从船队运力还是港口建设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海运船队运力规模已超过1亿载重吨,位居世界第四位。中远集团船舶总运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中远、中海集装箱船队运力位居世界十强。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5个港口进入世界前十位,拥有亿吨大港14个,集装箱运输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造船产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港口业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后,已经是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及千万集装箱港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成为全球港口业名副其实的港口大国。研究全球港口业未来趋势、探索全球港口发展方向,再也不能缺少对中国港口的高度关注。当今的中国港口业正在进入盘整期。船舶大型化、航运联盟化、港口安全、港口环境保护以及港口技术与管理的进步,都给港口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航运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也确立了自己航运大国的地位。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实现由"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是航运业的一次战略调整,也是航运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我国具备了成为航运强国的实力在航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的航道、船舶、港口等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了成为航运强国的基础。在航道方面,我国内河航道以"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基础,构成基本航道网。在港口方面,港口建设与布局基本建成,并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迈进。在船舶方面,也向大型化、标准化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我国已拥有运输船舶17.8万艘、  相似文献   

7.
安飞 《中国船检》2007,(5):36-39
2006年底,上海,宁波-舟山,秦皇岛,大连,深圳,广州,天津,青岛,苏州,南京,日照,南通,烟台共13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中国港口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港口强国概念由此应运而生。然而,在中国的造船,航运尚且不敢以强国自居之时,港口率先提出强国概念是否名副其实?中国港口强国的含金量究竟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航运大国,也是一个港口大国。目前我国拥有海运船队8000多万载重吨,其中外贸船队达到6000万吨,全国共有港口1400多个,其中对外开放港口130多个。2004年全国港口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总吞吐量突破4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150万标准集装箱。中国政府对于航运业和港口业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视,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我国积极认真地履行了有关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9.
童洁 《中国港口》2011,(10):1-2,10
<正>"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亿吨港和百万标准箱港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运输最繁忙和港口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正由港口大国向港口强国迈进。"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在中国港口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理事会议上表示。9月21日~22日,中国港口协会第七届会员代  相似文献   

10.
<正>2014、2015两年,中国诞生了9几家航运保险中心,中国的航运保险真的成熟了?我国航运保险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远不及我国航运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虽然我国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国际贸易大国、第一港口大国、第二大造船国及第三大国际航运大国,但从航运保险这一个侧面来看,中国离航运强国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外资的中国港口投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迪 《中国水运》2006,4(7):36-37
近年来,伴随亚太地区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港口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航运业繁荣兴旺的引擎。2005年我国港口吞吐量达到49.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80万标准箱,10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上海港吞吐量达到4.43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深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00万和1618万标准箱,分别跃居世界第三和第四位。中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由港口大国进入港口强国。  相似文献   

12.
吕航 《中国船检》2007,(9):32-36
高热的中国经济决定了航运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今天,我国船队在全球主要航线上的主要港口,都实现了商业存在,跨国经营成效明显。举国上下,对港口航道和集装箱码头的投资热情,也前所未有。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航运大国的地位日益牢固,向航运强国迈进的势头不可动摇。坚定航运强国信念,积极夯实航运基础,是全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仲夏时节,记者采访了原交通部部长,现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的钱永昌先生,请他就中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中的核心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航运、造船及相关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航运大国、造船大国。作为海事界的重要技术力量之一,中国船级社(CCS)凭借多年的深厚技术积淀,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技术支撑作用。目前,随着中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和造船强国建设的不断加速,CCS也被寄予更多的厚望。  相似文献   

14.
倡议书     
《珠江水运》2010,(6):F0003-F0003
<正> 广东省海员系统各港航企业单位:我国是航运大国,有1400多个港口和21万艘运输船舶,90%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通过海运完成。2007年交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水运业的现代化,实现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变"发展目标。广东是中国海洋大省、航运大省、海事大省,在国家实施航海强国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港口装卸     
《港口科技》2010,(9):46-46
交通运输部发布报告港口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中国交通运输部近日正式发布了《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航运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港口、运输、运力等全面回升向好。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疏忽了港口与城市及区域的连接,那么港口就势必成为一座孤岛。近期,有国外港口专家提出"超越港口"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的港口人,我们对于"超越港口"有自己的见解。中国是世界的航运大国,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但是港口入海口建设及发展海洋强国的战略近几年才列入首要建设议程,"一带一路"发展中,首当其冲的是港口与陆路连接。改革开放前十几年,不管是中国国家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着重于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对港口接卸能力的考虑却少有问津。  相似文献   

17.
芮雪 《中国港口》2013,(12):12-13
<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港口、航运和造船企业纷纷出现困境,港航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对港口行业来讲,最近两年,可说偶有"复苏"迹象,但"寒冬"却并未真正过去,尤其在航运业的剧烈变革中,港口未来发展还充满变数。在"国际海运(中国)年会2013"上,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指出,未来国际航运业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航运产业外部的变革。第二大层面是航运产业内部的变革。针对上述变革,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探讨阻碍航运市场  相似文献   

18.
汇集全球知名船用设备及技术服务商,为造修船及航运企业创造采购新产品、学习新技术、发现新机遇、拓展新领域的“2008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海事贸易展览会暨论坛(下简称广州国际海事展)”于2008年11月26—28日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隆重举办。尽管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给我国造船业、航运业、航海业带来不同程度影响,但随着温家宝总理视察龙穴造船基地为船舶工业鼓劲加油,中船百亿造船项目落户中山引发业界振奋轰动及2008年最后一个造船、航运、航海、港口和配套业盛会成功举办,无疑为遭遇“寒流”的船舶业界注入了一股暖暖的春意。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运行业进入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是海运大国、港口大国,也是内河运输大国,正在向航运强国、港口强国迈进,水路交通现代化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20.
彭传圣 《中国港口》2009,(3):60-60,55
美国既是经济贸易大国也是航运大国,经济贸易发展与港航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2006年底初露端倪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并开始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其影响显著表现在港航业的发展上且影响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