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法是疏浚淤泥最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但由于真空预压阶段排水板淤堵导致土体固结不足,同时电渗阶段土体开裂严重导致界面电阻较大、能耗过高,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即分级真空预压联合电渗和强夯法,以克服原方法存在的缺陷;同时研究在不同真空分级级数下分级真空预压联合电渗和强夯法对疏浚淤泥的加固效果。采用自制玻璃模型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疏浚淤泥加固过程中的土体出流量、电流强度、土体表面沉降以及试验后土体含水量、土体十字板剪切强度、土体pH值和阳极腐蚀量等进行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在分级真空预压、电渗、强夯联合作用中,采用分级施加真空压力的方式有效缓解了真空预压阶段排水板淤堵,使得土体出流强于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法,土体表面沉降发展更显著;在电渗阶段与强夯结合有效提高了土体致密性,弥补了土体裂缝,增强了电路电流,提高了电渗排水效率;采用分级真空预压联合电渗和强夯法较传统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法而言阳极腐蚀量更小,能耗更低;真空分级级数越多,对疏浚淤泥的加固效果越好;在试验中采用分3级施加真空压力的方式处理疏浚淤泥,处理后的土体十字板剪切强度达到105 kPa,含水量降至37.6%,对疏浚淤泥的加固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真空预压联合不同工艺加固吹填土的实际效果,依托具体吹填工程,开展了无砂垫层真空预压分别联合水袋堆载、电渗及增压式真空预压3种工艺的加固吹填土现场试验,并对比分析加固效果。结果表明:无砂垫层真空预压联合3种工艺的加固效果都要好于单纯真空预压工艺;真空预压联合水袋堆载工艺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相对最高、土体含水率相对最低;增压式真空预压工艺加固后的土体表层沉降总量、平均比贯入阻力和平均抗剪强度都相对最大,且施工单价成本相对最低;真空预压联合电渗工艺的加固效果与其他2种工艺相比,优势不突出。  相似文献   

3.
电渗联合真空预压处理软基设计方法尚不够系统和全面,限制了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针对夹砂层软土地基电渗联合真空预压处理设计,提出了可压缩排水电极设计方法,电源与供电线路设计方法,真空封闭及排水系统设计方法和工期与沉降预测方法,给出了具体的夹砂层地基场地电阻的计算公式和有限元法模拟时电压换算超孔压的计算公式,研究成果为夹砂层软土地基电渗联合真空预压工程设计提供了成套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依托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地基处理试验段工程,开展了大面积软土地基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试验。基于地基表面沉降、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以及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比较了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加固软基效果。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对机场软土地基加固效果均较好,地表沉降量可达到1 000 mm左右,淤泥质黏土层沉降值可达到30 cm左右。抽真空与堆载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较大,预压结束后黏土层存在孔隙水压力残留。真空预压水平位移较大,约占沉降的40%,堆载预压区域外土体易发生隆起变形,需严格控制堆载速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万隆湖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效果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可以达到控制工后沉降和提高地基土强度的目的;沉降影响范围在20.0 m左右,预压区边缘6.0 m深范围的土体产生显著的水平位移;排水板间距由1.0 m加密为0.8 m后,沉降速率增快2.7%~12.5%;建议排水板深度穿透淤泥层,工期许可时应采用较大的排水板间距。  相似文献   

6.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高速公路软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总结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实验段,对真空预压加固软基过程的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表面沉降和水平位移等随真空度和时间的变化进行详尽而深入的分析,对该方法加固软土路基的效果进行有益的探讨;总结该实验段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加载过程及卸真空计划,提出科学而实用的真空卸载标准。  相似文献   

7.
排水固结法是欠固结海相淤泥加固处理的有效方法,FDP工法(增压式真空预压)在常规真空预压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具有防淤堵、无缝连接、降水增压和水气分离等技术特点,具有节能减排和加固效果好的技术优势。系统介绍了FDP工法的技术特点,通过某深厚软土路基处理的应用,验证了FDP工法的优越性,经加固后检测可知,工后沉降(98~176 mm)<300 mm,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淤泥改善为淤泥质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有显著提高;原状土十字板剪切强度提高幅度93%,重塑土十字板剪切强度提高幅度168%,灵敏度降低幅度41%,地基稳定性提高,土的结构性减弱;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00kPa;处理效果较好,可为类似软土工程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软土地基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渗透性差、强度低,在其上修建高速公路,将会遇到沉降、水平位移等问题。为此,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与堆载预压两种方法加固深厚软土地基,通过现场对比试验,以及对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损伤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相对堆载预压来说,提高了加荷速率、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工后沉降,效果显著,粘弹塑性损伤模型模拟值最接近于实际值。  相似文献   

9.
堆载预压和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是软基处理中的常用技术,两者均通过荷载作用将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使作用于土骨架上的有效应力增加,加速土体沉降固结,以增强其力学性能(变形、强度和稳定性等)。从两种预压方式的力学原理上分析了其异同点,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两种预压加载模式下软土地基的力学响应做了应力渗流耦合分析计算。着重研究了软基粘土孔隙比、有效应力、超孔隙水压和变形在两种预压模式下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加固范围较堆载预压的大,处理深度更深,固结沉降量也更大。真空荷载的施加还可有效地减小软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南沙港区真空预压处理水力吹填堆场地基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水力吹填超软基加固特点,分析了南沙港区吹填堆场地基真空预压加固的必要性,对吹填工艺、大面积真空预压施工工艺及淤泥搅拌墙密封技术等进行优化探讨。采用土工织物对吹填淤泥进行表面处理、水平排水板处理含泥量高的砂垫层及长短搅拌墙相结合的密封技术保证了真空预压的排水固结效果和周边密封的持久性问题。通过试验监测分析,真空预压在处理水力吹填地基加固效果良好,成套技术可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语  高艳 《路基工程》2022,(2):115-118
依据滨海港工业园区站的地质情况和工程特点,针对吹填土和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通过分析比较三种加固方案的优缺点;选择真空预压法进行现场试验,跟踪监测其沉降量、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变化,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真空预压对场地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较好,可为类似工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真空预压法处理吹填土地基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由于吹填土地基吹填厚度较大、真空度向下传递过程中衰减较快、孔隙水压力消散过慢等原因,导致地基深部位置的土体固结效果差、预压工期较长、施工成本较高等问题出现。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吹填土地基施工的特殊性,对分层真空预压进行探讨。通过建立相关室内模型试验,对比了分层真空预压与普通真空预压在土体沉降速率、真空度的传递衰减、土体的抗剪强度等参数,进而探究了分层真空预压对吹填土地基进行处理的效果,并且分析了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依托某深厚软土地区旧路提级扩建工程,以现场监测检测数据为基础,对采用真空预压法分幅处理新旧路基下伏软土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基处理深度大于10.0 m时,狭长型真空预压区对边界外侧旧路面开裂影响范围在6.0~7.5 m之间,当加固深度增大时,影响范围并未随之增大;狭长型真空预压区横断面方向,路肩和路基中心沉降量相近,处理边界附近真空压力衰减不明显,边界位置地基处理效果良好;狭长型真空预压区对边界位置的黏土密封墙具有较好的加固效果,地基处理结束后,其强度可达到路基软土强度的85 %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天津吹填泥浆成壳过程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与壳体沉降量的变化以及壳体厚度的形成,设计了六种不同的真空预压新型水平排水体。通过模拟试验发现,壳体的沉降量与壳体的厚度成正比,土体中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随着深度以及至排水板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壳体沉降量以及壳体厚度均与排水路径有关。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吹填泥浆成壳机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地质情况,软土地基是常见的地质问题之一。城市道路的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应满足强度、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由于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和抗剪强度很低等特点,当遇到软土作为路基基础时,应采取各类地基加固处理措施来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使得城市道路能满足设计的要求。以湖南省益阳市经济开发区团圆南路道路工程为案例,通过FLAC3D数值计算,详细介绍了建立软土路基堆载预压结合塑料排水板复合加固有限差分法模型的步骤,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软土地基在堆载预压结合塑料排水板作用下的响应情况,并得到预压荷载施加后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揭示了软土路基在堆载预压结合塑料排水板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固结沉降分布特征,最终,获得了软土路基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各层总沉降、各层的分层沉降随着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对软土地基处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