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基于NASTRAN对某SUV车型后门锁扣动刚度进行仿真分析,根据动刚度仿真结果对原有方案提出了两种轻量化构思方案,然后对轻量化方案的动刚度进行验证比较,优选出综合性能更优越的轻量化方案;最后对优选的轻量化方案进行ODS仿真分析,根据ODS分析结果对锁扣安装结构优化设计,既提升了动刚度性能又实现减重降本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初始方案比,优化后的锁扣安装结构能实现单侧减重0.65kg,轻量化比例高达33.2%,轻量化降本效果显著。优化方案后门锁扣X/Y/Z向动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动刚度水平提升至与初始方案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
建立轻型乘用车整车性能仿真模型,匹配排量为1.3L、1.1L、1.0L的3种发动机,制定4种仿真任务,进行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仿真计算,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从平衡整车性能角度选择综合指标性能相对较好的方案,并且进行与实车实验对比,得出基本吻合的结论,以此确定发动机排量,从而为汽车企业研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选定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为评价指标,并确定这些指标的目标值;然后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升级车型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参数,并运用仿真软件,建立了整车仿真模型,对其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和讨论,对升级车型的性能进行了实车验证,仿真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与结果的可信性。根据仿真分析的结果,优化了动力传动系统,并对优化方案重新仿真模拟和实车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方案后,整车的动力性能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某款增程式低速电动轿车为研究对象,在整车性能指标和系统结构确定的基础上,从电驱动系统、电储能系统、传动系统和辅助动力单元出发,对整车动力系统进行了参数匹配。同时利用电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在UDDS循环工况下对整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确定的动力系统方案满足整车基本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某款增程式低速电动轿车为研究对象,在整车性能指标和系统结构确定的基础上,从电驱动系统、电储能系统、传动系统和辅助动力单元出发,对整车动力系统进行了参数匹配。同时利用电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在UDDS循环工况下对整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确定的动力系统方案满足整车基本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利用内燃机整机工作过程一维仿真分析,通过数值计算多方案比较来得到最优喷油过程参数。对1台喷油过程参数未知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和台架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该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NOx排放性能在计算最优折中喷油过程参数点处与实测性能基本吻合,间接验证了仿真分析获取的喷油过程参数即为满足柴油机各性能的最优喷油过程参数。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轻型卡车的开发,运用一维热流体仿真软件Flowmaster对中冷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调整中冷器布置位置、优化中冷器结构、加大风扇等方案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整车热平衡试验对优化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满足中冷系统的性能要求,与仿真结果相比最大偏差约为5%。通过本文的探索,得到了一种经济便捷的中冷性能前期性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承受20 MPa爆发压力的铝合金气缸盖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开发。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对5种不同方案的气缸盖刚度和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并在综合性能较好的F0方案气缸盖上开展电测试验和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气缸盖主承力结构的调整对气缸盖各处最大主应力有不同的影响规律;F0方案气缸盖具有一定的高周疲劳可靠性;电测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仿真分析方法的正确性;疲劳试验验证了优化后的气缸盖可满足20 MPa爆发压力的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中型钻机车的柴油发动机在环境温度高于35℃,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进入钻井工况时,发动机原冷却系统出现"开锅"的现象进行改造研究。在对原车冷却系统的散热性能进行的传统方法和系统仿真计算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和并联布置的主、辅冷却模块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并联形式的主、辅冷却模块方案可以在不改变水泵性能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的散热状况,可以作为首选改造方案。经现场考核,并联形式的主、辅冷却模块能满足发动机在环境温度高达40℃时的运行要求,此时在最大功率和最大转矩情况下发动机出液温度为103℃和97℃,与仿真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对某汽车车身外流场进行仿真分析,针对其存在向上空气升力的问题,提出尾部增加扰流板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1.3L乙醇汽油发动机轻型乘用车的整车模型和主要参数,并选择4种传动比方案的主减速器进行匹配计算,根据行驶工况和仿真任务进行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仿真计算,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从平衡整车性能角度选择综合指标性能相对较好的方案,而且对主减速器的传动比进一步优化,从而确定主减速器的传动比关键性指标参数,可以为汽车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某车型建立低速碰撞CAE仿真模型,结合仿真结果和结构特点找出了影响低速碰撞性能的相关参数。针对这些影响参数,在现有布置结构的约束下,对方案进行优化,最终通过CAE仿真和实车试验共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为改进低速碰撞性能和车辆后部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实车碰撞测试与评估的基础上,采用CAE仿真手段,对某商用车的驾驶员股骨受力进行分析。以膝部前方仪表板的型面和吸能块的尺寸和形状的改进为基本方案,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案产生的效果。最终降低了驾驶员股骨受力,有效保护了商用车的乘员,提升了被动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动力舱内冷却风扇空气流动状态,改善系统散热性能,结合某款国产压路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冷却风扇进行重新设计,得到改进后的动力舱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将改进方案与原始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动力舱在中冷器、液压油散热器所体现出的散热性能优于改进前;但由于受到轮毂比的影响,冷却液散热器的散热性能略低于原始方案,在实际使用中通过安装固定装置对轮毂比进行调整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汽车驻车拉索支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零部件的正常功能使用,而其支架的模态及强度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文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驻车拉索支架进行模态及强度仿真分析,结合应力最大的薄弱区域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对优化方案重新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满足零件设计性能要求,有效地指导了工程方案的改进设计,为相关车型支架设计及仿真分析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汽车开发过程中,为降低整车质量,节约材料成本,企业会对提出轻量化要求。研发质量轻且性能好的零件,是设计师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后纵臂是汽车底盘重要零件,对后纵臂进行尺寸优化,并综合考虑零件材料性能,提出满足强度性能要求且质量更轻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思路重新设计零件,对新方案及旧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对比方案更改前后强度性能差异,从而判断轻量化方案是否可以实施。  相似文献   

17.
使用1 800 MPa级热成形钢代替1 500 MPa级热成形钢,通过减薄料厚对车门防撞梁进行轻量化设计。在1 500 MPa级车门防撞梁的生产模具上进行相同厚度的1 800 MPa级车门防撞梁的试制,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进行零件抗弯曲性能评价。根据试验条件及试验数据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并进行材料卡标定。根据公式对车门防撞梁进行减薄设计,对减薄的方案进行三点弯曲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与1 500 MPa级的基础方案的三点弯曲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减薄方案的抗弯曲性能与基础方案相当。通过搭载整车的侧面碰撞仿真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轻量化方案的可行性。1 800 MPa级热成形钢用于车门防撞梁的设计可实现12.5%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能源载货车进行了纯电动改制设计,通过动力系统重新匹配设计和转向、冷却、空调、电控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的选型,结合美国路况的运行特点,同时为了克服现有微型纯电动载货车和传统中型燃油载货车的技术问题,研究确定了载货车油改电的改制方案。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改装后纯电动载货车仿真模型,对整车改制方案进行性能仿真得到整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性能和续驶里程,并对实车改装后进行测试。仿真结果和实测数据表明,改制方案能够满足车辆设计目标和客户需求,证明了油改电改制方案的可行性,为同类的改制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动力舱不同出口特征下车辆散热模块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车辆散热出口特征对散热器模块传热性能的影响,保证动力舱散热效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出口方案,结合相关资料使用三维软件建立动力舱模型,使用CFD数值方法进行了完整工况下的仿真求解。对仿真结果进行整理和对比后的结果表明:出口数目与散热器性能并非线性相关,就本文研究的车型而言,前置出口方案的散热效果最佳,前置与侧出口联合方案效果最差;虽然增加出口数量可以提高散热性能,但出口数量过多时反而会降低散热器的工作性能,使系统过热。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某车型的后大梁生锈问题,进行了电泳仿真模拟分析,得出了漆膜厚度不足的区域。做出了三个优化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了漆膜厚度的变化,得出最优的更改方案并进行实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更改方案的漆膜厚度能满足车身的防腐性能要求。该分析方法能应用于车身的防腐性能提升以及车身结构设计时的防腐问题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