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附加气室空气悬架是通过在空气弹簧气室上增加一个气室,从而进一步降低空气弹簧刚度和提高阻尼的悬架。建立了附加气室空气悬架1/4二自由度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通过观察仿真结果,分析了附加气室空气悬架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热力学与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带可调容积附加气室空气悬架的数学模型;以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轮胎接地性和操纵稳定性为目标,附加气室容积与减振器阻尼系数为设计变量,建立附加气室空气悬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接着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最后整合车辆典型工况下的优化结果,以载荷、车速及路面等级为控制输入量,采用决策控制实现可调容积附加气室空气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结果表明,基于参数优化结果的决策控制能有效提高悬架的综合性能,降低车身加速度和悬架动行程,但轮胎动载荷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讨论节流孔径等对空气弹簧的垂直静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附加气室有利于降低系统刚度;节流孔小于5 mm,附加气室基本不起作用,大于20 mm,再增大孔径,弹簧静刚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将二次寻优方法应用于附加气室容积可调空气悬架系统参数匹配中,构建附加气室容积可调空气悬架系统的1/4车辆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遗传算法,以不同工况下的车辆行驶平顺性为目标,渐进完成附加气室容积、减振器阻尼的参数匹配。分析匹配后的车辆综合性能表明,簧上质量垂向加速度得到有效抑制,轮胎动载荷及悬架动行程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车辆在多种工况下的综合力学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连接管路管径对空气弹簧动刚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带有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主、附气室间连接管路的管径对弹簧刚度特性影响较大.用数值方法对管路内部气体流动进行模拟计算,采用FLUNET软件中模拟分析管路内部的三维流场,研究管径对管路内部流场和弹簧刚度特性的影响.同时,建立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特性试验系统,测试主附气室间连接管路不同管径时空气弹簧的动刚度特性.试验和模拟的结果表明,随着连接管路管径的增大,主附气室间气体交换量大,管路内部流场较稳定,弹簧动刚度减小.  相似文献   

6.
车辆空气悬架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空气悬架的优缺点 ,在分析车辆振动传递特性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了为获得理想的减振效果国内外围绕空气弹簧悬架独特的可变刚度、低固有频率特性展开的理论研究 ,还对空气悬架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空气悬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车辆动态性能,设计一种双气室液压互联悬架系统.结合结构特征建立双气室液压互联悬架模型,得到包含该模型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蛇行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将分别装有双气室、单气室的液压互联悬架与原机械悬架的整车模型在不同运动模态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三者对车辆悬架系统刚度与阻尼特性的影响,并在时域和频域分析三者对车辆响应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空气悬架的优缺点,在分析车辆振动传递特性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为获得理想的减振效果国内外围绕空气弹簧悬架独特的可变刚度、低固有频率特性展开的理论研究,文中还对空气悬架应用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和空气悬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汽车空气悬架的现状展趋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相同的载荷作用下,空气弹簧可以得到比钢板弹簧低得多的振动频率,从而提高行驶平中性;空气弹簧具有变刚度特性,固有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而适当地改变,由于其具有优良的性质,使得空气悬架在汽车悬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国外已渐渐发展成为标准装备,中对空气悬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空气悬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空气弹簧的特性及其在整车中的布置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国内外的汽车企业都非常重视空气弹簧在车辆悬架系统中的运用与研究,由于空气弹簧独特的非线性刚度特性使得其在汽车悬架系统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提高车辆的平顺性能和舒适性能。高端重型卡车空气弹簧进行了刚度测试实验,然后运用ABAQUS软件对空气弹簧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与刚度特性分析,将刚度测试实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与可行性,同时确定了其他工作行程所需数据可以通过仿真数据进行模拟来实现,为后续的空气弹簧悬架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1.
黄大星 《时代汽车》2023,(2):137-139
为了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对半主动悬架一体化减振支柱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推导了双气室空气弹簧数据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对新型一体式减振支柱刚度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为搭建半主动悬架一体化减振车辆整车性能分析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弹簧悬架及其实现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论述非线性弹簧汽车悬架系统对汽车舒适性的贡献。非线性弹簧悬架可以兼顾空载和满载等不同的工况,保证汽车在不同的载荷下具有相同的固有频率。详尽论述了适用于轿车螺旋弹簧等实现非线性的原理以及非线性弹簧的设计途径。着重介绍了多用于轿车滚筒式空气弹簧结构和弹簧刚度形成的构成,从而给出非线性设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车辆快速高效的设计要求,文章提出了某轻型客车空气弹簧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文章在保证原悬架零件通用性的前提下,空气悬架采用复合空气悬架的结构形式。通过建立空气弹簧计算数学模型,利用现有空气弹簧参数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某轻型客车空气弹簧参数,最后进行样件台架和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空气弹簧刚度特性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大客车1/2车辆模型为仿真对象,应用Matlab软件建立整车平顺性模型。采用有理函数功率谱参数,建立路面对客车激励的时域模型,并用分段线性插值函数与最小二乘法拟合空气弹簧的刚度曲线,对大客车空气弹簧悬架进行计算机仿真软件的编制,在Simulink中进行仿真运算,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仿真模型可以对空气悬架大客车平顺性作出正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空气悬架大客车平顺性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弹簧具有变刚度特性,其固有振动频率要比钢板弹簧低得多,且不随汽车承载质量的变化而改变。安装有空气悬架的汽车车轮动载荷小,可以获得良好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减小了高速行驶车辆对路面的破坏。空气悬架在汽车悬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安装有空气悬架的大客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空气弹簧大客车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对其平顺性进行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空气弹簧力与减振器阻尼力具有耦合关系的新型悬架减振支柱的结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阻尼调节和空气弹簧气室容积调节方法,建立了新型减振支柱气、液力耦合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某乘用车前悬架的新型减振支柱,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该减振支柱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及气液力耦合作用关系。台架试验表明,新型减振支柱作用力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验证了新型减振支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气液力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气悬架系统经历了钢板弹簧-气囊复合式悬架、被动空气悬架、电控空气悬架等多种形式的变化。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是一种全主动悬架,悬架的刚度、阻尼特性和车身高度能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进行智能调节。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8.
汽车悬架系统多级减振刚度弹簧性能及实例数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多级减振刚度悬架系统的基本特点,建立了4级减振刚度悬架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计算.以BJ1041货车为例计算了满足舒适性要求时的减振刚度,研究和掌握了4级刚度螺旋弹簧减振规律.通过计算表明,4级刚度螺旋减振弹簧通过合理匹配,可获得与空气悬架相近的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19.
根据车辆悬架系统的要求,对原始ISD三元件结构并联了"保护"弹簧,得到改进的ISD三元件结构,并基于这些结构,建立了车辆1/4模型;通过线性递增惯质系数的初步数值仿真,筛选性能较优的结构,再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在保持主弹簧刚度不变的前提下,优化被动机械元件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与带有相同主弹簧刚度传统被动悬架的车辆相比,带一种综合效果较好的改进的ISD三元件悬架的车辆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载荷均方根值分别降低1.49%、13.45%和4.77%,有效改善了车辆悬架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空气弹簧悬架系统在强迫振动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空气弹簧悬架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通过空气热力学方程和试验得出空气弹簧的刚度特性,对单自由度1/4车辆模型只考虑车辆的垂向运动,得到其振动方程,并研究在单频正弦激励情况下的主共振,利用平均法得到了一次近似解及幅频关系。利用奇异性理论分析其分岔集,可知系统为叉形分岔的普适开折。结果表明:激励幅值与非线性刚度是影响空气弹簧悬架非线性特性的主要因素,且非线性刚度中只有立方非线性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