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仁鑫 《世界海运》2009,32(4):37-38
我国的造船业曾经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中国船舶重工、中国船舶工业两大集团占据了全国2/3以上的产量。然而近年来,在中国船舶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中国船舶知名度的征程中,民营造船企业已跻身前列。  相似文献   

2.
《船海工程》2004,(5):52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造船队伍,直接从事造船业的各类人员总数不少于30万人。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造船业已经形成了船舶研究、设计、建造、检验的完整体系,具有相当强的实力。然而,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造船员工在总体素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专家指出,我国造船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建设造船强国的需要,必须实施“人才强船”战略,把人才作为推进造船发展的关键因素,丰富我国造船业的人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确保中国造船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为迎接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以及满足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实际需要,我国造船业正加速大型造船设施的建设;政府如不采取措施控制大型造船设施的建设规模,2015年后我国造船能力将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船舶工程》2011,(2):99
从2003年成立至今八年,太平洋造船集团实现了年产值从零到过百亿的飞跃,成功交船200余艘,以新生力的姿态,为中国造船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作为民营造船业的发展代表,太平洋与中国造船业共同见证了中国船舶业超越日、韩成为世界第一,成为国有造船企业的有力补充。早在成立之初,太平洋造船就确立了"将简单产品做到极致,做细分市场领导者"的发展战略,并通过集团下属的大洋和浙江船厂的差异化定位实现了这一诉求。太平洋大洋船厂的"精细化"管理使得大洋成为最高效的船厂之一,而太平洋浙江船  相似文献   

5.
《世界海运》2009,32(4):17-18
“中国速度”催生世界造船“三国时代” 20世纪50年代,日本造船业开始起步,并于1956年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造船国。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造船业始终占据着世界第一的宝座。韩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发展造船业,经过30年的努力,在2003年,其造船总量和接单总量两大指标双双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6.
全球造船业市场的持续红火让中国造船企业家摩拳擦掌按耐不住,奋力超越日本、韩国的态势此起彼伏。造船业重心加速向中国倾斜,2015年成为世界造船翘楚对中国不再是梦想。中国造船业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 通往问鼎世界造船强国的征途虽然一片光明,但也将面临重重挑战,尤以船舶配套业滞后为突出。因此,振兴中国造船业还需经历坎坷艰辛,仍要依赖造船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船舶配套工业发展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惠芬  曹友生 《船艇》2004,(4):35-37
我国造船业经过“九五”时期实施扩大投资规模、加快技改步伐和进行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十五”开局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喜人形势。特别是在国务院领导关于“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重要指示的鼓舞下,两大造船集团和地方造船业都加快了发展步伐,2001、2002、2003年我国新船完工量、成交量、手持船舶订单量连创历史最好水  相似文献   

8.
造船     
《中国船检》2004,(1):59-61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提速 中国造船不仅仅单纯地走大吨位、高数量之路,在船舶技术革新上,我国造船业也正在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造船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迅速提升。但是,我们的整体造船水平还落后于日、韩等国,在造船平均周期和船用配套产品质量方面还相对落后。我  相似文献   

9.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3,(12):28-31
中国造船业的迅速崛起,让世界造船界惊诧。如今,南北两大造船集团高吹号角,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更是纷纷厉兵秣马,争做造船大省。前不久,本刊记者走访了山东、江苏两省,深切感受到地方政府对造船业寄予厚望,因为造船航运之于两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造船航运,这两艘中国的“经济巨轮”将缺乏扬帆远航的强大动力。换句话说,谁能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谁就有可能成为经济领跑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将走进数字造船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航 《中国船检》2004,(1):26-29
“我国造船业要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数字化造船,别无其他选择。”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专家工作室副主任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应长春研究员,在上海锦江饭店同记者交谈时掷地有声,侃侃而谈。在他的描述下,记者对数字造船这一概念逐渐清晰,深感如此尖端的造船模式离中国并不遥远,以沪东中华集团为发端的一批企业已开始向数字造船时代挺进。  相似文献   

11.
安飞 《中国船检》2004,(6):40-43
2003年,中国造船产量约为600万吨.这是自我国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8年以来.首次突破全球造船总量的10%。伴随着中国造船能力的不断攀升.有业内人士预言,在2020年中国造船产量将有望超越日、韩.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船坞”。而就在中国船舶工业谋求进一步扩大发展的同时.日、韩、欧、美等造船强国却在近期开始控制本国造船业的发展规模。日本甚至认为中国增强造船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三大造船国,然而,与整个造船业快速发展不协调的是,我国船舶配套业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4年来,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造船业是中国机电行业中较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造船市场竞争的行业。市场竞争对发展造船技术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造船技术的发展是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并能在国际造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90年代和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更体现科技实力的竞争,造船技术将更迅猛地发展。中国造船技术发展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陆慕生 《海运情报》2005,(12):30-31,33
由克瓦尔纳和阿克尔两个集团的造船部门合并组建的多国籍造船集团阿克尔船厂,今年完成了对旗下造船厂的集约、重组。这一过程从2002年成立合资公司起历时3年;如果从克瓦尔纳宣布要退出造船业算起,则花了6个春秋。其间,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迎来了造船业的兴旺时期。  相似文献   

15.
《机电设备》2020,37(4):后插1-后插2
正在2020年上半年全球造船业三大指标中,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作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如何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拿到造船订单,且保持盈利?在降本增效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又有哪些典型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这次造船业不景气之前,欧洲造船业已陆续出现退出、破产和集团解体的情况。为与亚洲造船业界进行最后决战,欧洲造船业界这10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集约,但直接与亚洲竞争的机会仍然没有,造船业似乎已从欧洲散失。欧洲造船业这10年间得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50年代前,欧洲是世界造船产业当之无愧的霸主。二战结束,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西欧造船一统天下的局面;70年代始,韩国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日本,至2003年,韩国成为世界造船新的霸主。2010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超越韩国,居世界第一。自2014年起,全球造船出现萎缩局面,行业整体萧条。  相似文献   

18.
安飞 《中国船检》2007,(6):34-37
2007是中国造船业继续扩大战果的年份。继上一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之后,中国造船在2007年第一季度承接新船订单量占到全球份额一半以上,再次品味到收获的甘美。但是,在一片财源滚滚的美好憧憬中,中国造船业既欣喜又彷徨,造船产能过剩、未来船价回落的种种忧虑无时不在敲打着造船人的心门,中国造船的利润时代究竟能够走多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0.
张嘉国 《船艇》1998,(8):17-19
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一个产业的性质、发展阶段,是正确地制定该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这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造船产业已经具有国际性产业的基本特征,处在正成长为国际造船业中一支举足轻重力量的发展阶段。国际造船业权威人士评价说:中国造船业日益成为世界造船业的一支劲旅。我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评价说:我们唯一称得上出口产业的就是造船。按国际性产业的要求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