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站厅层是地铁站内人流最密集、流向最复杂的区域,站厅层的集散能力很容易影响车站内的人流拥挤程度。文章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大雁塔地铁站站厅层进行仿真,建立了站厅层行人设施仿真模型。仿真实验后得出了设施排队长度图和人流密度图,以设施排队长度和人流密度为评价指标,优化行人进出站路径和设施布局后再次仿真,设施排队长度和人流密度均有一定比例的下降。仿真研究提高了设施服务水平和地铁站的集散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兰州站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站前广场设施容量进行规划,同时建立基于换乘方式分配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Lingo软件编程进行求解,然后对广场换乘容量的瓶颈与换乘客流组织方式分析,提出了较优的换乘方案.在方案改进后利用Arena仿真软件对改进后站前广场换乘组织方式与乘客流线进行动态仿真,并生成旅客人数、走行时间、排队等待时间和队长的报表,证实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文中充分考虑旅客换乘时间与距离,并对换乘客流的比例进行优化.提出了在换乘枢纽运行的高效性、换乘枢纽布局的合理性和满意水平3大方面较优的换乘方案.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车站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人流密度大,发生紧急事件时安全疏散难度大,在车站安全设计达标的前提下,还需配合完善的应急预案,合理的疏散组织与引导。目前城市轨道车站的安全设计以静态计算的总的疏散时间作为评估标准,难以评估人流在车站空间中的分布及实际的疏散效果。介绍利用行人仿真工具评估车站的疏散设计,根据行人在车站空间分布提出行人设施及疏散组织的优化建议,并以苏州轨道二号线徐图港站为例对仿真方法进行说明。行人在车站空间中实际运行效果表明,相关优化方案和建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景区高峰期行人踩踏事故的发生机理,以对此类事故进行更好的预防.本文基于行人流特征对部分典型的高峰期景区的行人踩踏事故进行了行人流特征和事故成因分析并对事故类型进行了细化分类.基于分析结果将踩踏事故的成因分为了3类,分别是:入口或者狭窄通道处的阻塞行人流失稳、行人流对冲以及异质体造成局部行人流紊乱.针对阻塞行人流失稳所引发的事故提出设置导流设施和进行人工疏导等预防措施;针对行人流对冲所引发的事故提出通过合理规划路线与设置隔离设施等预防措施;对于异质体造成局部行人流紊乱所引发的事故提出通过加强对游客教育和管理以及加强对旅游设施等预防措施.此外,采用基于智能体Agent模型的行人流仿真对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城市快速路AVI检测设施布局仿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快速路车辆自动识别(AVI)系统行程时间检测与动态OD矩阵获取的双重目标,在检测器数量及检测精度有限的条件下,提出了城市快速路AVI检测设施布局优化模型与提高OD估计精度的车辆转向率法;应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通过Vissim组件对象模型接口建立了基于微观仿真的城市快速路AVI检测设施布局仿真优化平台,可对AVI检测设施布局优化模型进行"软件在环"的仿真评价,进而得出优化的布局方案。以上海市南北高架快速路AVI设施布局为例验证了AVI设施布局仿真优化的科学性,在90%检测精度条件下得到OD矩阵范数平均相对误差NMRE〈25%,需要检测器布设断面密度达到85%,并总结了城市快速路AVI设施布局的3条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针对轨道交通微观设施管控措施科学性基础不足的现状,结合轨道交通客流对向冲突实际,以地铁上、下车乘客冲突现象为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客流冲突的影响因素和表征参数,利用数值模拟仿真上下车乘客的客流状态.随后,根据冲突行人流理论分析上、下车客流的行为特性,量化了客流在车门处的运行状况.根据上、下车客流冲突的影响程度,提出基于客流平均密度、平均行程时间、平均速度的量化模型,实现客流冲突量化分级.本文根据综合指标将客流冲突划分为5个等级.研究成果对准确把握客流对向冲突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实际指导地铁客流组织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选取合适的公交客车座椅布置匹配公交线路,阐述了公交客车站立密度的调查方法,提出了公交客车站立密度和调度发班间隔的计算模型,通过参照轨道交通设计规范的站立密度阈值范围规定,分析了所调查的7条线路站立密度分布的合理性和变化特征.通过不同发班间隔和座椅布置来适配固定客流,分析了站立密度随发班间隔和座椅布置变化的分布规律,建立了站立密度适应系数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数理特征,对比了不同座椅布置车辆适配平峰客流后的适应状况.结果表明,"轴距1+1 ,后通道2+2"能够较多地释放出有效站立空间,5人/m2以上的站间数比重最小,体现了收敛状态,能在满足较短站立时间的同时使乘客能够获得座位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客运枢纽换乘设施配置合理性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客运枢纽换乘走行服务水平研究.选取走行时间作为走行服务水平评判的指标,将走行服务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并给出了基于连续类别评判法的走行服务水平等级阈值确定方法.利用"体验-响应"的换乘走行服务水平评判调查数据,标定了走行服务水平等级的阈值.结果显示,当乘客换乘走行时间低于10 min时,乘客普遍认为走行时间不长,可以接受;当时间大于18 min时,乘客普遍认为时间很长,不能接受.研究表明,连续类别评判法与乘客评判服务水平的心理过程相吻合,适合换乘走行服务水平等级阈值的标定.   相似文献   

9.
罗亮 《隧道建设》2014,34(7):668-672
2012年起,广州地铁新线建设计划全面启动,多条地铁线路进入设计阶段。而地铁站厅商业开发既能提供便民服务,其收益又能支持地铁建设。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地铁站厅商业开发的特点、分类及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商业开发的基本设计思路,并提出标准站、地下1层侧式车站、4线车站的客流组织模式及站厅商铺与自助设备的布置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总结,能为后续的地铁站厅商业开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城市快速公交(BRT)系统中可能的瓶颈设施进行分类,明确以车站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尔科夫方程建立车站排队服务模型,并利用VISSIM软件对广州中山大道BRT系统24个车站进行仿真,得到了车站模型的各项指标参数;以车站发生排队概率、车辆平均停站时间、站台乘客平均候车时间、车站泊位饱和度、车站平均排队长度5个主要性能指标为基础建立BRT车站瓶颈识别体系,对广州中山大道BRT各车站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确定岗顶站、师大暨大站、棠东站为潜在瓶颈车站。  相似文献   

11.
石广银 《隧道建设》2020,40(9):1350-1359
车站设计时为满足防灾规范及正常服务功能,常设计多种公共区楼扶梯及闸机布置方案,而由于各方案疏散设施相同,无法用现行疏散规范计算方法区分每种方案的优劣。为解决该问题,结合12 m单柱岛式站台公共区楼扶梯的3种布置方案,采用模拟仿真软件Pathfinder对各方案及其不同工况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同时导入FDS数据分析不同火灾点对疏散的影响。基于疏散仿真设计的角度分析,3种公共区布置方案中,采用楼扶梯+双扶+垂梯+双扶+楼扶梯的形式更有利于乘客疏散;同时,设计中应重视付费区与非付费区间平开门的疏散作用,并应将其设置在疏散客流流线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提标调蓄设施布局方法,选择了排水特点各异的三个排水系统,研究调蓄设施布局的一般规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提标调蓄设施的布局主要取决于排水系统的积水位置,将调蓄设施设置于积水位置上游处可获得良好的积水削减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积水削减潜力为准的调蓄设施布局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调蓄设施布局规划设计方法,为提标调蓄设...  相似文献   

13.
张金伟 《隧道建设》2013,33(4):287-294
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线网日益成熟,换乘车站尤其是与既有线的换乘站逐渐增多,面对巨大的客流冲击,如何方便、快捷、安全地换乘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感性认识和静态计算进行换乘初步设计后,再引入LEGION行人仿真模拟技术,按预测客流对正常运营以及事故状态下的人流形式实现近似真实的模拟,从而准确评价既定换乘方案,再反馈给设计修改、优化,达到全面完善功能需求、力求提升服务水平、充分落实“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目的,并进行资料收集和积累,为其他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王志刚 《隧道建设》2009,29(5):506-509
北京地铁四号线宣武门站是国内首例下穿既有车站施工的暗挖地铁站,由于新站近距离下穿,为保证既有站的正常运营,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从数值模拟和施工经验2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目施工方案的比选,经随后的施工实践证明,确定的施工方案是合理有效的,此施工方案对今后的下穿既有线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潘隆武 《路基工程》2015,(1):177-180
以南宁地铁一号线某车站为工程依托,运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实体工程主体部分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了地铁车站基坑在不同工况下地下连续墙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6.
曹冬蒨  杨崟 《隧道建设》2011,31(3):340-344
为确定天津地铁5号线车辆编组方案,对丹河南道站采用6列编组和7列编组时的建筑、结构、经济、舒适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分析后认为7列编组方案优于6列编组方案,最终确定采用7列编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陈磊  陈曦  刘昌林 《隧道建设》2012,32(4):495-501
为了合理设计气体灭火房间气流组织,以沈阳某地铁站通信设备室为研究对象,通过送、排风口位置及下排风口风量的变化,设计出4种不同的气流组织方式,利用CFD技术模拟房间内部空间气流分布情况,通过对速度场及温度场的分析,指出气体灭火房间设置下排风口并不是最有效的气流组织方式,建议在下排风管上设置电动风量调节阀,正常运行时关闭,气体灭火后排废气时开启,并提出地铁车站气体灭火房间气流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喻敏 《隧道建设》2016,36(3):301-308
地铁换乘站是连接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桥梁,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是全线车站设计的重点。以青岛地铁江苏路站为例,从换乘形式的角度,对3个换乘方案从车站换乘及服务功能、附属设置和工程可行性、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选,最终选择了方案2。对存在多个通道换乘的方案,客流组织方式的分析也至关重要,以某一方案为例,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换乘形式进行了客流仿真,从量化的角度对换乘客流流线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该方案以单向循环为主、双向循环为辅的换乘客流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9.
雨洪调蓄设施是改善城市内涝的重要工程措施,研究其空间布局及规模尤为关键。现总结了大尺度雨洪调蓄设施规模影响因素,对调蓄设施的调度方式以及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调蓄设施采用固定下泄的调度方式便于调度控制,但上游调蓄库容占比越大越容易造成库容浪费,上下游调蓄总库容应采用不同洪水组合相互验证。在下游用地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区间同频工况下的调蓄库容布局。该研究成果对相关工程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市政下穿隧道与地铁车站合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至盛  杨凤梅 《隧道建设》2015,35(12):1301-1305
按照规划,成都市一环路某下穿隧道与地铁车站位于同一路由。简要介绍下穿隧道的地理位置、主要技术标准,以及隧道的平面、纵横断面、结构类型等。重点介绍下穿隧道与地铁车站的位置关系、结构处理方式、设计施工要点等。为了解决2个工程分期建设造成工程浪费、施工风险大和多次影响道路交通,以及先期工程未给后续工程预留施工条件,导致后续工程无法实施等问题,经过方案比选,采用了隧道和车站空间"上下重叠",隧道底板与车站顶板"共板",隧道侧墙与车站侧墙"上下对齐",2个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合建方法,得出隧道与车站合建的设计施工方法是可行的,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