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融合智能交通和泛在网络中的相关概念和技术,提出了"泛在交通"的概念,把其分成泛在的交通信息、泛在的交通检测和泛在的交通控制三个部分,介绍了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结合泛在网络中的无线通信、传感器以及射频身份识别等关键技术,给出了泛在交通网络构架图及其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动态识别道路坡度角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的数学模型基础上,介绍采用数字信号融合和模拟信号融合两种技术方法实现其融合算法,以达到识别坡度角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联网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道路交通中基础设施和相关要素通过EPC技术进行多样标签的编组,并运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进行识别,形成感应层。通过运用多种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构建基于物联网的道路交通体系构架和管理系统,并对道路交通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处理,使道路交通体系构架内各层面相互协调、沟通,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与反馈。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动态识别道路坡度角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的数学模型基础上 ,介绍采用数字信号融合和模拟信号融合两种技术方法实现其融合算法 ,以达到识到坡度角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方伟  李云  刘畅 《湖南交通科技》2012,(3):142-145,169
分析了在高速公路环网中,存在路径二义性问题,如果不能将车辆路径信息识别出来,就只能按最短路径收费,收费额流失度相当庞大,总结了目前的一些路径识别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湖南省现在采用路径识别技术的构架;指出了湖南省未来发展的路径识别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交通标志识别问题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式的空间塔式算子和直方图交叉核支持向量机(HIK-SVM)的分类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提取图像的灰度塔式词袋直方图(Gray-PHOW)特征、颜色塔式词袋直方图(Color-PHOW)特征和塔式边缘方向梯度直方图(PHOG)特征来对交通标志的外观、颜色和轮廓信息进行描述.通过提取空间塔式直方图特征,能很好地对图像各种特征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描述.提取到图像的外观、颜色、轮廓和特征的空间分布信息后,对其进行融合,最后得到的融合式的空间塔式特征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将该融合式特征送入HIK-SVM进行训练和分类,取得了极其高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行驶中动态识别道路坡度的大小是采用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实现智能换挡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目前的一大技术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了采用多个传感器信息融合来识别坡度角的方法 ,建立了数学模型 ,并对识别误差进行了分析 .  相似文献   

8.
情感识别已成为人机交互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单模态情感识别具有识别率低、可靠性差的特点,故提出一种融合语音信号与文本信息的双模态情感识别方法。首先,采集特定情感状态下的语音信号及文本信息;然后提取语音相关特征参数以及文本情感关键词特征参数并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对两个单模态识别器的输出结果进行加权融合获得识别结果。针对所提算法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双模态情感识别技术具有更高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9.
动态识别道路坡度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行驶中动态识别道路坡度的大小是采用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实现智能换挡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目前的一大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采用多个传感器信息融合来识别坡度角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识别误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物交互检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目标检测、行为识别、视觉关系检测的交叉学科,人物交互(human-object?interaction,HOI)检测旨在识别特定应用场景下人与物体的相互关系. 本文对基于图像的人物交互检测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及论述. 首先,从交互关系建模的原理出发,把人物交互检测方法分为基于全局实例和基于局部实例两类,并对代表性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进而,根据所采用视觉特征的差异将基于全局实例的方法进行细分,包括融合空间位置信息、融合外观信息与融合人体姿态信息;然后,讨论了零样本学习、弱监督学习以及Transformer模型在人物交互检测中的应用;最后,从交互类别、视觉干扰以及运动视角三方面出发,总结了人物交互检测面临的挑战,并指出领域泛化、实时检测和端到端网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和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本质分析,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基于多源信息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信息融合系统体系结构.结合对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复杂系统故障诊断框架分析与研究,以及信息融合综合故障诊断的一般过程,构建了一个通用的贯穿故障综合诊断过程的、基于信息融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故障诊断系统的体系结构,寻求到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故障综合诊断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综述一般信息融合功能模型和交通运输信息融合应用的进展,指出这两个方面的联系和差异.针对交通运输应用的信息本质和功能特性,提出交通运输信息融合的一般定义,并建立了交通运输信息融合功能模型.模型对信源引入机器信息与认知信息的划分,提出了分属机器信息和认知信息两个层次的采集校验融合、状态特征融合、预测评估融合、规划设计融合和综合决策融合五级信息融合功能,提供了五级融合功能的三种应用模式,实现了不同交通运输应用功能与信息操作功能的衔接,与一般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功能模型具有统一性.论文还以交通拥挤管理问题为例,给出了相应的信息融合功能模型.  相似文献   

13.
交通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研究热点,它对于城市交通综合管理、交通预案应急联动以及数字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用本体技术和语义逻辑代数方法,
对多源异构的城市交通信息的统一表示、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通过城市交通本体建立静态和动态的城市交通信息的统一语义模型,并定义本体在语义层面上的融合规约和代数操作,以实现城市交通信息融合在语义上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在城市交通信息集成中增加语义融合功能,对降低交通信息集成的数据量,提升集成后交通信息的查询和分析效率及准确性都有较大帮助,在实践应用中也体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交通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研究热点,它对于城市交通综合管理、交通预案应急联动以及数字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用本体技术和语义逻辑代数方法,
对多源异构的城市交通信息的统一表示、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通过城市交通本体建立静态和动态的城市交通信息的统一语义模型,并定义本体在语义层面上的融合规约和代数操作,以实现城市交通信息融合在语义上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在城市交通信息集成中增加语义融合功能,对降低交通信息集成的数据量,提升集成后交通信息的查询和分析效率及准确性都有较大帮助,在实践应用中也体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信息融合系统通过关联系统的信息整合,为ITS共用信息平台的各种功能提供信息支撑.基于对ITS共用信息平台中数据的特点,数据预处理的分析,结合数据融合的级别,提出一种新的面向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数据融合方法和技术,来满足智能交通各子系统的不同的数据需求.这种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信息融合系统通过关联系统的信息整合,为ITS共用信息平台的各种功能提供信息支撑.基于对ITS共用信息平台中数据的特点,数据预处理的分析,结合数据融合的级别,提出一种新的面向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数据融合方法和技术,来满足智能交通各子系统的不同的数据需求.这种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这一新兴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为交通事件自动检测(Automatic Incident Detection,AID)算法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引入交通事件检测领域,设计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该方法结合了信息融合理论和小波神经网络算法,充分发挥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小波神经网络理论的优势,使得事件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通过仿真试验,该检测算法的优越性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中可利用数据融合技术获得准确的车辆状态和身份估计,并将相关信息用于交通管理的决策.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思想的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实际验证了其有效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信息融合技术已成为交通领域的一项研究重点。在简单介绍信息融合系统的各种分级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将信息融合领域的六级功能模型应用于交通运输信息融合系统中,设计出交通领域信息融合六级功能模型各级的内容和功能,对于交通信息融合的模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申培  严新平 《ITS通讯》2005,7(3):43-45
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但传统的数学方法一直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测效果。信息融合技术是最近十多年来新兴的技术。它通过合理协调多源数据,充分综合有用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对未来交通流量的预测。实验证明,借助信息融合理论建立的聚类分析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交通流量的预测比较准确,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