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系统造型,轨道交通综合规划,技术装备国产化,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轨道交通进行概括分析,指出轨道交通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准则层,并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借此,就权重的确定、隶属度的计算、模糊评价矩阵的确定等提出了新的方法,建立了改进的AHP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各方面要素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轨道交通进行概括分析,指出轨道交通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准则层,并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借此,就权重的确定、隶属度的计算、模糊评价矩阵的确定等提出了新的方法,建立了改进的AHP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各方面要素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单一,计算方法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解释不全面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熵权的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计算模型,综合考虑交通需求法、回归分析法、线网覆盖法和建设能力分析法等常用的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计算方法,有效提升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合理性。将所建模型应用于某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计算,确定线网的合理规模,在此基础上拟定某市轨道交通线网3个规划方案,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优的该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在分析现状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及沿线土地利用开发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重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开发成功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的相关经验,提出适合深圳市实际情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轨道交通沿线规划与土地利用开发思路,保证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适当的发展规模与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面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在分析总结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匡算方法基础上,并对以城市面积及估算轨道年客运量综合计算法进行改进,提出综合因素法。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匡算方法在合肥市应用的结果;说明综合因素法适合应用于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轨道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分析轨道交通对居民的服务能力时,常常缺少量化指标,面临数据不足或精度低、城市间横向比较能力弱等问题.从通勤视角出发,基于互联网通勤数据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选择轨道交通覆盖人口比例作为指标,通勤椭圆作为城市形态可视化方法,研究轨道交通与职住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轨道交通覆盖通勤人口比例的含义和实际应用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与轨道交通客运强度的关系,总结了所反映的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职住特征、轨道交通建设边际效应以及对通勤空间范围和公共交通通勤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GIS及其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GIS的组成,对GIS的主要功能进行了描述。阐述了GIS在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建设,交通设施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及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并简单介绍了湖南省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优化时,需要对客流进行分析,其中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属于关键性问题。考虑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进行分类,建立基于聚集效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合理和最大吸引时间,从而确定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10.
考虑轨道交通的公众服务性,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分析轨道交通换乘的影响因素,确定其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指标体系,建立轨道交通换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具体实例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目标城市换乘效率高低提出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1.
天津开发区新交通导向轨工程中,承轨槽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一道关键工序,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导向轨的定位精度、环氧树脂的粘接强度及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主要介绍了承轨槽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其验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城市轨道高架桥上安装护轮轨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竞相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该系统环保、节能、快速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示出来,地铁、轻轨的发展规模必将日益扩大。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将是设计、建设和运营方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文章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上安装护轮轨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可供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轮轨滚动接触中钢轨循环加载塑性累积和材料的Ratcheting效应,应用强化材料模型对钢轨内部的残余应力和累积变形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钢轨材料的Ratcheting效应和轮轨接触应力的波动是钢轨表面剥离与压溃形波波磨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高德辉 《交通标准化》2013,(23):118-121
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日益拥挤的问题,克服因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的高昂费用而使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难题,可以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分析目前我国既有铁路未能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原因,并根据目前我国铁路枢纽内部部分既有铁路运输能力富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分析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Cross-line trains,as a link between high-speed and conventional rail networks,will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transport organization and lead to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dispatch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system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transport organization,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necessity of dispatch coordination between high-speed and conventional lines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erspectives:the operation of cross-line trains and work coordination in connection stations.An adjustm...  相似文献   

16.
城市连绵地区轨道交通服务层级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城市连绵地区构建与之适应的轨道交通系统,关键在于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层级,满足区域范围内不同的出行需求,应对出行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城镇群、都市区、中心城市三个层面分析城市连绵地区的典型空间形态,并探讨与之对应的城际出行、城郊出行、城市内部出行活动特征。提出构建差异化的轨道交通层级,即区域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市区轨道交通,重点探讨各个层级轨道交通的构成、作用、线路技术特征等,以及不同层级的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道砟击伤形成的轨面凹坑已成为客运专线有砟轨道轨面伤损形式之一。通过对合武客运专线有砟轨道道砟击伤形成的轨面凹坑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检测区段轨面凹坑的深度符合正态分布,轨面凹坑深度平均值为0.33mm。借鉴欧洲铁路在研究轮轨噪声时制定的轨面粗糙度水平标准和钢轨打磨、铣磨作业标准,利用1/3倍频和各波长范围的幅值统计,对铣磨后轨面不平顺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铣磨是消除轨面凹坑的有效措施,并且极大的改善了轨面的不平顺状态。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aper, a new derailment index λ for evaluation of wheel climb derailment is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primary suspension forces. It is easy to apply because of its minimum criterion characteristic an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wheel climb derailments are almost always accompanied by some wheel unloadings.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乡统筹交通体系的一大支柱。不仅为城市中心区的出行提供方便,而且能使城市中心区与外围组团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缩小城乡经济生活差距,保障合理的通勤时间,为市区人口产业向城市外围扩散创造条件。从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内涵出发,对城市与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轨道交通线网一体化规划的建议,为决策和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