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进行有效的船舶火灾通风控制,是对防止火灾扩散,提高灭火能力和保护船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船舶火灾各过程的通风控制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如何进行有效的船舶火灾通风控制,是防止火灾扩散,提高灭火能力和保护船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船舶火灾各过程的通风控制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船舶火灾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船员缺乏船舶的防火与灭火知识,在灭火中采取的措施不当,忽视了对火场通风的控制.导致小火成大灾的严重事故。因此.如何采取正确的灭火措施,以求尽快控制火势,直至最终扑灭火灾,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火场的通风控制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船舶一旦发生火灾,人们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消耗迅速扑灭,并想尽量把火灾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程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大船员和船舶消防部门在船舶灭火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船舶火灾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了一系列船舶火灾的应急程序,并在船舶消防安全工作中进行实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船舶火灾一直威胁着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而当船舶火灾发生时,经常出现船员未能采取正确的灭火战术,致使火势蔓延,最终酿成重大火灾事故。船舶灭火战术是指对于扑灭火灾行之有效的、常用的船舶灭火原则和方法。常见的船舶灭火战术有:封堵火势、防护周围、直接扑灭和间接扑灭。如何正确理解船舶灭火战术直接影响到船员对船舶灭火战术的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历年船舶火灾案例分析、各火灾因子所占的比重、航运企业状况及船员结构、进行数学建模,并用计算机VB编程分析,结合最新的船舶消防理论建立起来的船舶消防能力评估系统。它能自动得出综合评估结论,能较科学的反映出船舶消防能力。对于提早发现船舶火灾隐患,修订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防火措施,降低火灾发生率,增强船员的安全防火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火灾事故严重影响着船舶的正常航运,不仅危及船体、船员和货物的安全,还会对事故海域的海洋环境造成污染。为了提高船舶航运的安全性,完善和优化船舶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视觉传感器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同时结合PLC自动化控制和OpenGL图像编程语言,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船舶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大幅提高了船舶火灾事故早期火焰的监控和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8.
在船舶消防中,通风控制是贯穿整个灭火过程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很多船舶火灾扑救过程中消防人员却并未能正确运用通风控制.结果造成火势扩大或无法扑灭的情况。正确的通风控制对于船舶灭火的成功起到重要作用。若消防人员不会善于运用通风控制,就无法顺利地对火情进行控制,甚至会对消防人员造成生命威胁。本文将论述正确运用通风控制对提高船舶灭火效力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正确运用通风控制,提高船舶灭火效力。  相似文献   

9.
船舶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多,如:装载的易自燃的货物,如鱼粉、菜籽饼、煤炭等;机舱、货舱、船员生活区的电路故障、电线老化引起电火;船员自身的疏忽,如:明火作业、乱扔娴蒂着火;船舶装载易燃易爆危险货物不当引起爆炸燃烧:清洁机舱的油抹布长期堆积在角落,引起自燃引发火灾等。船舶火灾严重危及船舶、货物和人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引言。船舶火灾给船舶的财产和人命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有目共睹的,据不完全统计,船舶火灾占海难事故总数的11%,居第四位,但所造成的损失排在所有海难事故之首。我国港航系统平均每年发生船舶火灾事故约24起,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万元。由于船舶火灾的频发性和严重性,国际海事组织(IMO)早已高度重视,为此所制定的各种公约均已涉及船舶消防,在船舶消防设备上加强了监督与检查的力度,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船舶消防的安全,尤其是ISM规则实施以来,更加强调了人(即船员)在船舶消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船舶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我国航运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火灾带来的威胁,笔者根据船舶发生火灾的实际情况并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了船舶火灾预防与控制的模式,通过分析该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该模式中各要素急需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最终提高船舶火灾预防与控制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实现减少甚至避免船舶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保护远洋船舶船员的健康,文章基于Wells-Riley模型,结合远洋船舶空调通风系统的特点,从新冠病毒通过空调系统在不同处所之间传播和在同一公共处所的船员感染这两方面,构建远洋船舶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而感染船员的风险预测模型,并用于分析“弘进”船的感染事件和研究防疫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新冠病毒空气传播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远洋船舶船员的感染概率和感染人数,且能用于判断防疫措施的有效性。同时,根据研究所得的远洋船舶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的特性,拟定了有关防疫措施。  相似文献   

12.
船舶在水上活动.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船舶发生火灾。轻者会影响船舶营运,重者会造成船舶的沉没。为此,要确保船舶及船员的安全,必须让船员熟知船舶明火作业的安全技术要求.重视船舶日常防火注意事项和船舶应急的处置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徐涛 《水上消防》2014,(4):33-37
<正>船舶一旦发生火灾,如不及时搜索火情与救助被困者,会对船舶及船员生命造成极大伤害。为了保护船员和搜救成功,SOLAS 74公约2000年修正案第Ⅱ—2/10要求船舶应携带至少两套消防员装备;2012年11月修正案第Ⅱ—2/10还要求消防人员随身佩带最低数量的双向便携无线电通话设备等。但是,如果船舶不注重实战性的搜救技能训练,精良的设备配备成为摆设,在危险的火灾面前,船员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会影响船舶消防。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船舶火灾给水上人命和财产安全所带来的威胁,高质量的船舶消防演习是提高船员灭火自救能力的有效保证,也是推进船舶“平安工程”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对船舶消防状况的实地调研.认为:目前近半数船舶在消防演习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隐忧,亟待予以重视并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船舶一旦发生火灾将给船员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和船上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可能造成船毁人亡。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船舶需要提高船员在船的防火技术和防火能力,以保障船员人命和财产安全。提高船员在船的防火技术和防火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船员的防火安全意识,首先就是要船舶做到预防为主,加强船舶的消防实战演习,通过演习提高船员的灭火技术和战术,了解船舶发生火灾的危害,从而真正做到《消防法》要求"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理念。为此,船上必须针对船舶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消防演习预案,以提高船员在船防火灭火、消防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的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保证船舶消防安全。  相似文献   

16.
船舶火灾是众多火灾扑救研讨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船舶营运的特殊性,发生火灾事故偶然性较大,且时间、地点不定,救援人员很难及时掌握灾情。船舶一旦发生火灾,如果锚泊在港口,救援情况可能还好些;如是在航行中,救援工作将更加艰难。火灾中,若是施救组织混乱,船员惊惶失措,就会失去及时扑救火灾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船舶发生火灾的数量仍然居高不下,对各类火灾案例研究发现,船员虽然经过各种消防基本技能培训,有一定的消防经验.但是,消防组织战术和指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很多火灾是由于船员对灭火通信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灭火过程中容易发生通信障碍.致使灭火过程组织能力差、战术水平低,从而延误了灭火时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下面就船舶消防通信方面进行分析,并就船舶存在通信缺陷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船舶非常容易发生火灾,而且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船舶所运的货物复杂,工作环境恶劣,并且不容易得到外援,近年来船舶火灾的数量居高不下.IMO组织还注意到加强对控制消防作业的关键船员进行系统而严格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根据IMO的要求,关键在于消防组织技术和指挥消防能力的高级培训,结合当今船舶消防器材的需求,设计出一套集火灾报警与自动灭火为一体的智能型船舶灭火装置,它投资少见效快,可以适用于船员培训基地及小型船舶使用.  相似文献   

19.
张哲  杨显 《水上消防》2007,(6):28-29
近几年来,船舶机舱火灾数量居高不下。通过对各类火灾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船员都接受过船舶防火和灭火的训练,高级船员还接受了船舶高级消防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消防知识和经验甚至掌握了一些灭火指挥的战术,但是由于平日里对防火灭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经常性的相关训练,在灭火战斗中往往临场组织混乱、延误了扑救的时机,最终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为解决这一难题。应该就船舶机舱火灾特点进行分析,并就船舶机舱消防存在的缺陷展开探讨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新年伊始,晴朗干燥气候持续,极易发火灾事故。为吸取近期发生在陆上、水上火灾事故教训,防火于未然,广州海事局新沙处提出了9项抵港船舶防火措施。一是排查船舶火灾隐患,提高船员火灾防范意识;二是给船员讲解消防和求生器材的使用方法、船舶火灾事故中的逃生方法,提高船员消防灭火、逃生技能;三是检查船舶机舱油路管路、污油存放、电器设备及电气线路,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四是检查船舶消防灭火系统、火灾应急报警系统、消防器材等,及时补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