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提高智能车在真实环境中的实时检测能力,改善复杂环境下检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轻量化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智能车快速目标识别方法。首先,为了减少网络计算参数和提升目标识别算法的推理速度,提出利用GhostNet加速YOLOv4的特征提取;其次,为了提高复杂场景下对道路目标的识别精度,在GhostNet和特征金字塔部分添加结合软阈值化改进的注意力模块;最后,为了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选取Pascal VOC、KITTI公开数据集和自制城市道路数据集进行实验对比。与其他目标检测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本文方法在平均检测精度提升1.7%的情况下,模型参数量降低到原来的18.7%,检测速度提升了 66%,检测速度和精度均优于其他算法,可满足智能车的实时感知需求。  相似文献   

2.
高等级公路运行速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杨帆  雷明臣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2(7):193-194,196
阐述了运行速度的研究背景,对运行速度的调查方法进行了描述,对《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中介绍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对大齐高等级公路的运行速度预测和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说明道路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程笑峰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2):129-130,132
阐述了运行速度的研究背景,对运行速度的调查方法进行了描述,对《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中介绍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对大齐高等级公路的运行速度预测和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说明道路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道路线形设计采用基于设计速度的设计方法,但是多年的交通实践表明,该设计方法难以发现线形设计中的安全隐患。针对该问题,道路设计中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目前,实际应用中在基于设计速度的设计方法上增加一个运用运行速度检验道路线形的环节,以提高线形合理性和交通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320国道衡阳施工研究、编制、优化、实施网络计划技术的情况及取得的效果,并对该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及进度控制中的推广应用价值及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GPS系统诉组成,工作原理及方法,引证了GPS技术在测量上引起的巨大变革。介绍了GPS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合理应用方式,并提出了GPS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城市道路服务水平评价与预测所需参数的实时处理算法和采集方式,利用城区道路上的公交车为数据动态采集单元,智能采集公交车实时运行状态数据信息,计算公交车车头时距、分析车流速度,对滤波调整预测速度与实际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以行车速度、行程时间、拥挤程度为评价指标的城市道路四级服务水平实时评价与预测系统,该系统能为公交车运行及其交通出行者提供管理、信息服务,适时引导交通流量合理分布,高效地利用道路网络,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对推动城市畅通工程及城市交通智能化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速度是道路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超速与不合理的行驶速度对道路安全产生很大影响,使得速度管理成为一个重要且有挑战性的领域。目前,速度管理是通过道路设计设定速度限制并执行这些限制来完成。传统的速度管理方法在减少碰撞风险及事故伤亡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效,但也有其局限性。利用现代技术能够使速度限制实施的更加有效。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先提出了两种新的理念,即交通平息理论和容错的安全理念,接着提出将三种新技术,即自适应巡航控制、智能速度辅助系统和可变限速系统,应用于速度管理中,促进速度管理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建设高速公路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一段大规模的建设期,建设新道路的速度放缓,早期建设的道路开始老化或损坏,道路的维护、修复和改造的任务逐步加重,并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作为道路中的桥梁,由于一旦发生破坏往往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和道路长时间的中断,正确地维护和管理更重要。所以大部分发达国家已先后从以建设为主的时代进入到新建、维护管理并重直到以管理维护为主的阶段。显然,一个国家一旦公路干线网完成,都会进入全面的维护改造阶段。那么为更有效地用好管好建成的道路基础设施,采用什么方法和技术延长道路寿命,以较少的管理维护费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任务。由于道路资产是国家最大的社会资本之一,管好用好这部分资产可为国家节约巨大的资金。  相似文献   

10.
提高城市公共汽车行驶速度的两个主要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提高城市公共汽车行驶速度的两个主要方法。建造地面道路公共汽车专用道和进行公共汽车信号优先将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国城市公共汽车的行驶速度。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采用具体方法,同时要和交通系统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行车速度与交通安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过高的行车速度或过大的速度差均会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道路危险段采取必要的速度控制措施,能够帮助驾驶员排除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充分地预见到道路的线形条件和路侧状况,从而对驾驶速度和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探讨了合理的确定道路速度限制或控制的标准,对比分析了各类道路速度控制措施的使用效果、适用条件,给出了道路速度控制措施的一般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安新路系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南境内的首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骨架的一部分,在南北交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干线作用。而限速作为规范道路上车辆行驶速度、保障行车安全的一种主要管理手段,其标准的合理制定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道路运营者的一个难题。从运行速度的角度出发,探讨安新路限速值的合理性,并分析该路段的事故状况,提出一些遏制超速行为以减少事故发生的速度控制技术,可为其他类似道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合理限制车速是确保公路安全、高效运营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在高速公路设置限速标志时,应综合考虑公路的通行能力、车型构成比例、道路条件及路侧环境条件,并根据不同路段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设计速度或运行速度值,分段灵活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不同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车辆速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省内金山-武汉南路段内的交通流检测器及其附近设置于路侧的公路气象站的历史数据为主要研究数据,针对雾天低能见度等天气因素,分析有无雾及不同能见度条件对车辆速度均值及速度离散型的影响;研究在雾天条件下,不同车道位置、不同车辆类型、不同时间时段的车辆行驶速度的差异性;基于交通流Greenshield 经典V-K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雾天车辆平均行驶速度综合预测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80%.研究成果对研究公路沿线能见度因素对行车安全影响,分析雾天等低能见度条件下的公路通行能力,制定雾天等低能见度条件下可变速度控制等交通控制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路限速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车速和道路、交通、气候等限速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限速要素共同作用时采用的串并行控制关系的分析,并借助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以下功能,即在不同的道路等级条件下,当用户输入限速要素的各种条件及参数时,计算机通过对可选限速要素产生的各个限速值进行平均加权处理,对加权平均下的速度值进行车道宽度修正和有无中央分隔带的修正,最后将其与设计车速进行比较,取小值,并将与该值最接近的整10倍数作为辅助决策限速值。  相似文献   

16.
期望车速作为运行速度的上限,是运行速度预测的关键参数。针对当前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预测中期望车速过高的问题,着重分析了道路条件与驾驶员期望车速选择的关系,并采用调查统计方法,量化道路条件对期望车速的影响程度,完善了双车道公路期望车速的确定方法,为利用运行速度检验双车道公路的线形安全性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限制速度本身不直接对事故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作用于道路安全,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在相同的限速值条件下,对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道路断面的运行速度分别进行比较,发现限速值对运行速度有显著的影响,运行速度通常大于限制速度,且会随着限速值的变化而相应地增加或降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公路超速事故逐年增多,由于非现场执法占用警力少、限速效果好,越来越多地采用该方式进行限速管理。通过对摄像头和雷达测速仪这两种不同的非现场执法方式的限速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雷达测速仪有一定的限速效果,但限速的持久性不佳;摄像头执法的限速效果最佳,不仅能很好地降低速度,且限速效果持久性好。  相似文献   

19.
调查小客车和大货车在甘肃省4条国道干线公路上的运行车速情况,并根据期望车速的概念,对期望车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4条干线公路上典型路段的车速测量数据进行研究,提出干线公路期望车速确定方法,并结合甘肃省干线公路的实际车速测量数据,对期望车速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车辆超速已成为公路管理的突出问题,限制车速显然是交通安全管理运营的有效手段。作为公路的特殊路段,隧道内特殊的通行环境致使隧道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生和救援较为困难,因而应采取限速所示尽量减少隧道内事故发生概率。目前我国公路隧道限速管理中还没有一套全面、详实、有针对性的合理限速及设置限速标志的方法、指南或规范。本文提出了基于道路线形限速和基于运行速度限速的方法,并进行了实例验证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有利于提高隧道运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