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部位护底混凝土联锁排稳定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现有设计方法中混凝土联锁排失稳的动力学机理出发,根据排体内部和边缘的失稳模式及受力特点,推导出水流作用下不同部位排体的稳定厚度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压载重法的失稳模式为水流拖曳力作用下的块体滚动或滑动:而抗掀动法和美国公式的失稳模式则是在水流上举力作用下的块体漂浮或掀动.就排体的不同部位而言,边缘排体在水流拖曳力及上举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滚动失稳,内部排体则仅在水流上举力作用下发生漂浮失稳.此外,还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槽试验测定混凝土联锁排的波浪动水压力,并选择椭圆余弦波理论进行计算模拟。根据混凝土联锁排的受力分析,建立动力平衡方程,推导出波浪作用下的稳定厚度计算公式,探讨了波高、水深及波周期对混凝土联锁排厚度的影响。经过与其它公式及试验结果比较,证明所推导公式的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3.
基于某海堤防护工程,将柔性混凝土铰链排技术结合到原刚性的护坡中,利用室内波浪水槽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确定适合滨海海域波浪作用下的铰链排的最小稳定厚度。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规则波作用下排体所需最小稳定厚度要明显大于规则波作用所需厚度,波高和波周期均是显著影响混凝土铰链排的稳定厚度的关键要素。根据试验结果,比较前人研究公式,拟合出新的不规则波作用下的混凝土铰链排最小稳定厚度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块软体排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冲刷防护手段,在河流护岸工程和航道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一些潮流波浪较大的近海工程中也有采用。首先对水流和波浪作用下混凝土块软体排的受力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3种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块软体排在单独水流作用下、单独波浪作用下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测量其失稳临界流速和特定水流流速下失稳临界波高,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稳定性物模、Fluent二维数模、受力测试等手段,研究和分析纯流条件下4种常用混凝土联锁块护底软体排压载块的稳定性、失稳过程、失稳临界流速,以及水深和压载部位(排边缘、搭接处、中间部位)等因素对压载块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对现行规范公式提出了水深、结构尺寸及压载部位等因素的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新型压载块结构形式,并与常用压载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新型压载块稳定性均好于现用的4种压载块。  相似文献   

6.
以西非西海岸某在建港口项目为背景,通过排桩式防波堤透浪效果的物理模型试验,主要研究了波浪在不同波高和不同周期下穿越排桩后透浪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排桩间距对透浪系数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波浪在穿过排桩式防波堤时,会随着波高和波周期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还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对排桩掩护后的施工条件以及防止岸滩侵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强潮河口丁坝坝头砂肋软体排护底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工织物软体排护底应用情况以及钱塘江河口潮流特征的分析,认为丁坝坝头砂肋软体排铺设后的稳定性好坏是护底成败的关键。利用长35m、宽4.3m的水槽,对砂肋软体排在不同压载厚度条件下进行不同行近流速、不同坝长、不同水深的多组次室内试验研究,得到砂肋软体排的稳定性主要与压载的块石层厚度有关,铺设在丁坝坝头的砂肋软体排临界块石压载稳定厚度与行近流速、丁坝长度以及水深等因子有关,采用相关因子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丁坝坝头砂肋软体排临界稳定的压载厚度经验公式,可指导现场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8.
海外港口工程大部分位于以长周期涌浪影响为主的海域,长周期涌浪对防波堤的作用尚未得到全面认识和研究,尤其是斜向入射的情况。以某一具体港口防波堤工程为例,通过波浪局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对斜向长周期涌浪作用下斜坡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原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了稳定的斜坡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斜向波浪作用时,相同水深、波向以及波高情况下,入射波浪周期越长则护面块石失稳率越大;相同水深、波高以及波浪周期情况下,波浪15°角斜向入射时沿堤形成的沿堤流对护面的冲蚀破坏作用比波浪基本顺向入射时的情况更为强烈,护面块石失稳率相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波浪穿过梯形潜堤时的波浪形态沿程变化问题,以梯形潜堤为研究对象,通过二维水槽试验,研究梯形潜堤上规则波的传播特征。以比波高为参数分析不同波浪要素(波高、周期和水深等)对波浪传播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入射波高越大、波浪周期越小、堤顶淹没水深越小时,波高在潜堤上方衰减越明显。在有足够水深,且波高较小时,波浪对潜堤均有良好的穿透性;波高较大时,波浪在潜堤上部发生破碎,波浪穿过潜堤后波高衰减,此时潜堤的消波作用明显;在波浪不发生破碎情况下,较长周期波浪在潜堤顶部比波高增大,且出现双峰值。  相似文献   

10.
对于护面块体稳定重量的计算,目前最为常用的Hudson公式在计算护面块体稳定重量时,只考虑了波高的影响,没有考虑波陡对于护面块体稳定重量的影响。文章以两种不同重量的扭王字块作为斜坡提的护面块体,考虑3种不同的斜坡堤坡度,采用不同波陡的波浪进行护面块体稳定性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波浪的波陡对于护面块体的稳定性具有影响,对于同一重量的扭王字块,护面块体失稳波高随波陡减小和斜坡堤坡度变陡而减小;K_d数随波陡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土工织物作为驳岸倒滤层结构已在海岸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20多米深水条件下进行土工布(软体排)铺设施工还没有类似工程实例.以洋山深水港AB标工程为例,介绍深水土工布(软体排)铺设施工技术,对软体排的制作、搭接宽度的估算与确定以及铺设施工工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结合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实践,研究规范顺水流沉排施工工艺,提供施工效率高、安全性高的施工参数组合,解决工程中易出现的沉排搭接不到位、断排、缩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中游周天河段天星洲高滩守护工程为例,描述在复杂水流条件下D型软体排沉排施工中的缩撕断排现象,综合分析缩撕断排现象的不确定因素,并从受力角度深入探讨缩撕断排的机理,为复杂水流条件下软体排的设计和沉排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熊波 《水运工程》2018,(10):17-21
基于D型软体排结构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多年应用的分析,提出单元块D型软体排结构,并对其施工工艺进行研究。该结构仍由排布和压载体组成,混凝土块形状改为圆形,压载混凝土块采用单元系结方式,混凝土压载块预制时采用丙纶绳串联成片。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D型软体排结构相比,单元块D型软体排结构应用在水下沉排过程中更加安全,可提高地形综合临界坡角数值,增强了排体对地形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邓丽  张柏英  李星  卢涛 《水道港口》2013,34(3):208-213
文章介绍了雷诺护垫护坡技术。首先对其结构型式、技术参数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了雷诺护垫护坡在波浪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对其相关试验研究及具体设计准则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在国内外的相关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综述了雷诺护垫护坡的各项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6.
D型软体排是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护底结构的主要工艺,为提高D型软体排的纵向连接强度,减少"撕排"现象以更好发挥护底固沙效果,对D型软体排的纵向连接方式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纵向连接方式,并通过工程实践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14 mm丙纶绳的连接方式基本满足沉排要求。  相似文献   

17.
周海  陈琳  王费新 《水运工程》2012,(12):173-177
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后,针对后续监测发现的问题对护底软体排结构进行的优化,以及优化后的护底软体排在工程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东营港东营港区南防波堤工程中,为解决传统护底技术现场绑扎拼接工程量大、拼接质量要求高、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效率低且整体性差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通长高强土工格栅复合软体排。制定了底层为通长土工布、排中中层为高强土工格栅、两侧余排中层为抗冲击防老化缓冲保护层、面层为通长土工格栅的一体化排体制作工艺,解决了复杂结构软体排的制作难题;研制了适合通长高强软体排铺设施工的动力滑轮组牵引装置,解决软体排较重、摩阻力大、难以沉放的问题;采用旁扫声呐质量检测方法,提高了排体施工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近年来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大量采用的雷诺护坡技术的实际性能,对嘉鱼燕子窝和马家嘴航道整治工程中的雷诺护坡进行现场跟踪调查,得到其长期性能。同时为研究长江中下游航道中消涨带适宜植被类型,在嘉鱼燕子窝试验场进行植被恢复实验,得到适宜植被类型,其研究成果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潮汐河段涨落潮水位变化大、水流动力条件复杂、水下护底软体排铺设质量检测难的问题,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白茆沙整治工程中,制定并实施了由浮标倒垂法、水下探摸、旁扫声纳、超短基线等多种水下护底软体排检测技术组成的检测方案,控制软体排整体铺设质量,满足了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