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虹桥综合客运枢纽车道边规模论证与仿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计算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对现有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车道边上落客特征调查数据分析.对规划中的虹桥枢纽车道边的适用规模进行建模论证.并通过仿真软件对不同车道边形式的集散效果进行评价,可为虹桥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利用机场陆侧出发车道边设施,针对机场车道边交通流特征,对机场出发车道边不同布局方案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国内常见出发车道边布局形式、交通特征及通行能力,基于各车道通行能力构建考虑停车道溢出状态的出发车道边通行能力理论模型。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为例,利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的参数标定和场景构建对通行能力模型的准确性予以验证,结果显示:理论和仿真通行能力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1%和4.2%。最后,在济南遥墙机场规划中的T2航站楼出发车道边设计5种布局方案,并运用仿真评价方法对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方案3和方案4的运行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车道边的规模是机场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机场车流运行的畅通性和客流集散的效率。应用M/M/N排队论法及分析法对机场车道边的规模进行分析,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车道边规模分析进行验证,可为车道边规模的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机场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主要是供离港旅客送行车辆停车落客的场所,是机场陆侧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是机场出发层车道边的基本参数,直接影响着机场陆侧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但现有的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够精确。本文对时空轨迹理论进行改进,量化影响车道边通行能力的因素,考虑等待行人穿行和车辆驶出停车位等待汇入行车道延误的情况,构建车道边通行能力评估模型;采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现场调研数据及监控视频数据进行算例分析,并与快速估计法、AnyLogic仿真法、时空轨迹理论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的时空轨迹理论法计算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发层车道边通行能力与实测值的误差为0.38%,对比快速估计法、AnyLogic仿真法、时空轨迹理论法,本文提出方法的误差分别降低了127.73%、8.57%、11.06%,能够有效地评估航站楼出发层车道边的通行能力,可以为机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综合客运枢纽实施跨方式的安检标准互认有利于改善旅客的出行体验、促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为改善铁路到达旅客至地铁站二次安检引起的拥堵及安全问题,上海虹桥枢纽拟实行铁路到达至地铁站的一体化安检措施.基于虹桥枢纽一体化安检封闭区域的客流特征分析,提出安检设施布局方案;选取Legion软件作为仿真平台,构建地下一层大通道的行人交通仿真模型,根据仿真结果分析方案实施的总体情况,明确方案实施后新的客流集聚点、发生改善的节点及维持原状的集聚点,并提出相应的组织建议,为虹桥枢纽一体化安检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撑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构建一个出租车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实时动态预估枢纽内旅客对出租车的需求量,并能从理论角度确定蓄车池的车辆保有量。通过公交信息平台提前发布出租车调用信息,实现出租车合理调配,提高枢纽服务水平。在相关模型的支撑下提出系统框架,利用在上海市虹桥区的调查数据对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交通枢纽车道边动态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分析,基于已有的单车道车道边模型,建立双车道车道边模型,根据该模型找出影响车道边容量的关键因素,除有效停车位数以外,还有3个时间因素:停车时间、前方车辆影响时间和汇入时间。然后,依托对现有典型交通枢纽车道边的调查数据、交通流波动理论以及可接受间隙理论等分析关键因素,并提出车道边停车优化方案,可以为车道边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虹桥枢纽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世界级特大综合交通枢纽. 在枢纽本体及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交通挑战,为此针对性开展的多轮交通影响评价与相关交通研究,有力促进了虹桥枢纽规划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 本文详细介绍了虹桥枢纽在枢纽本体的规划、设计以及周边地区控详编制等阶段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内容,分析了虹桥枢纽交通影响评价结果得以成功落实的组织保障,系统研究了有关虹桥枢纽功能定位、枢纽本体轨道站点布局、枢纽本体进出场高架系统布局、枢纽内部换乘设施服务水平、枢纽本体上方商业开发、枢纽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规模等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成果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以4车道路段为研究对象,对施工区域影响分析的阈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选择了4因素3水平的影响因素对阈值进行分析,使用正交试验构筑了试验组合,并使用VISSIM软件对各种试验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施工区域影响车辆行驶的因素依次为封闭车道数、道路饱和度、大车率、施工道长度。考虑到封闭车道数和饱和度存在交互影响,对封闭车道数和饱和度使用交互分析,再次使用仿真软件构筑封闭车道为2条车道和3条车道,且分别提取饱和度渐变时车辆的延误值,得到了4条车道路段施工时的交通影响分析阈值。  相似文献   

10.
高建国 《交通标准化》2013,(23):129-131
基于交通流理论,结合ETC车道行进车辆最小安全间距的计算结果,提出由限制车速及车辆最小安全距离求解ETC车道最大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利用Paramics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进行了ETC车道通行能力模拟,通过计算及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机场陆侧交通系统,提出机场陆侧车道边的概念.分别以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为例,对出发层车道边客流特征及其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交通流特性,提出了采用容量限制的多服务台的排队(M/M/n/C/∞)理论,构建了出发层车道边需求规模控制模型,以计算实例了论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为机场陆侧客运交通规划与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协同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繁忙终端区日益严重的空域拥堵和航班延误现状,研究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协同优化排序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多机场终端空域结构,以及进离场航班运行特征,综合考虑尾流间隔、移交间隔、放行间隔、多跑道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运行间隔等约束限制,将多机场终端区视为一个系统,引入"外围航班流"概念,以最小化航班延误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协同优化排序模型,并采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对所建模型求解.选取上海终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航班总延误比先到先服务策略减少了37.85%,有效地提高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航班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经典的环形城市模型上,基于马尔科夫链建立解析的路边停车寻位模型.分别从系统和驾驶者两个角度,对寻位竞争队列进行描述,依据其马尔科夫特性,推导出停车寻位距离概率密度函数,发现传统的二项分布假设不能反映寻位车辆间的竞争车位行为,揭示了寻位车辆间的竞争是已有理论低估了停车难的原因之一.在数理分析基础上,提出环形城市路边停车仿真模型及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并发现车位被连续占用也是低估停车难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路边停车行为的认识,为制定相关车辆停车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经典的环形城市模型上,基于马尔科夫链建立解析的路边停车寻位模型。分别从系统和驾驶者两个角度,对寻位竞争队列进行描述,依据其马尔科夫特性,推导出停车寻位距离概率密度函数,发现传统的二项分布假设不能反映寻位车辆间的竞争车位行为,揭示了寻位车辆间的竞争是已有理论低估了停车难的原因之一。在数理分析基础上,提出环形城市路边停车仿真模型及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并发现车位被连续占用也是低估停车难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路边停车行为的认识,为制定相关车辆停车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Agent的多机场终端区空中交通智能仿真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分布式人工智能Multi-Agent理论和方法,探讨多机场终端区空中交通运行的模式,以及航班、管制员与机场等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模式。设计了多Agent的仿真系统模型,给出了航班Agent、管制员Agent和机场管制区Agent等关键智能Agent的具体设计模型,构建了基于多Agent的多机场终端区空中交通智能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和运行体系。为复现多机场终端区实际运行状况,实现多机场终端区空中交通智能仿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的体系结构及组成部分的功能.利用上海市斜土路非港湾式站点与华山路港湾式站点的实测数据对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进行验证,发现测量值与仿真值之间的误差在10%以内,这表明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可以较好地描述公交车辆的运行过程以及与其他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另外,利用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对公交站点在不同条件下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可为公交站点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给非机动车道路内停车泊位的优化设置提供理论依据,运用交通冲突分析技术,研究了有机非隔离带的路内停车对非机动车通行的影响,构建了路内停车影响下的基本通行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非机动车道有效宽度、交通构成和时间障碍率,计算出相应的基本通行能力修正系数,得到路内停车影响下的实际通行能力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路内停车使非机动车道实际通行能力降低了14.04%;通行能力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为4.56%;距离隔离带开口近的泊位比较远泊位对非机动车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