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飞飞  李波 《路基工程》2023,(1):201-206
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程拱北隧道明挖段为例,选取ZK1+350~+540标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讨论基坑满堂加固、隔水层裙边+抽条加固与仅裙边加固法三种方案对明挖隧道地基沉降、地下连续墙变形及围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2.
牛方杰 《路基工程》2021,(2):171-175
依托江浙地区某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板保护和板桩结构保护两种方案下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板桩结构加固保护下的沉降量(4.0 mm)明显小于大板加固保护方案的最终沉降量(11.4 mm),且板与普通路基交界处的沉降差异也明显低于后者,对铁路正常运营影响较小;提出“板桩隔离+分区注浆”预加固方案对地基和路基进行保护施工,双线隧道穿越施工均完成后,承载板的最大累计沉降值仅为6.6 mm。  相似文献   

3.
鳗鲤嘴路—华夏西路节点是保证鳗鲤嘴路、前滩大道和华夏西路辅路沟通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三条道路转换的交通枢纽。节点工程设计方案导致现状上中路隧道上方覆土厚度降低2.3 m,为避免上中路隧道上方直接卸土后导致隧道结构上浮量超出监管单位的要求,选取了等载换填和地基加固两种常见的隧道保护方案,从保护措施效果、施工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施工难易、造价等角度分析,认为在该节点上中路隧道保护方案采取水泥搅拌桩加固保护方案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铁盾构隧道、城市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的大量修建,新建隧道下穿/上跨既有隧道及其相互影响已成为隧道工程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于既有隧道,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隧道或盾构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具有埋深浅、宽度小、壁厚薄的特点。因此,当其被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时,既有隧道结构的内力、地表沉降等也必然不同。基于汾湖站(苏州南站)综合管廊工程,采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管廊地基加固对远期地铁盾构隧道修建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以地基加固长度和上下隧道净距作为变量,考虑了盾构机的掘进压、千斤顶推力和管片间的界面。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工程项目,若远期盾构隧道下穿综合管廊,管廊地基加固对管片的内力无明显影响;当双线盾构隧道下穿后,较短长度的地基加固会增大既有管廊的轴力(拉力);对于初始阶段地表沉降,地基加固均增大了X向(垂直管廊方向)、Y向(平行管廊方向)的沉降值,但显著减小了盾构隧道下穿后地表的隆起值。  相似文献   

5.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北锚锭沉井地基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北锚锭采用大型深沉井基础,对下卧层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沉降要求较高,因此结合实际地质情况,需实行地基加固。本简要介绍了采用砂垫层及砂桩复合地基加固的施工工艺,并从承载力,沉降,剪切破坏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了计算分析。该技术方案的成功实施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结合四川绵阳南郊机场对飞行场地,特别是高填方区地基的压实度和沉降控制的严格要求,保证圆砾土和卵石土高填方区地基的强度和稳定,研究采用强夯法以提高填方及地基的密实度,达到了控制地基总沉降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广清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道路拓宽施工和道路运营并行开展,软基路堤拓宽工期压力大,采用排水法处理的老路软土地基附加沉降时间长,软基路堤拓宽地基加固方案应满足工期目标和规避老路附加沉降问题.借鉴同类工程经验,基于该工程地基软土性状,依据预应力管桩单桩承载力实测结果,充分比较了水泥搅拌桩、素混凝土桩和预应力管桩加固方案,结合造价分析和工艺特点比较,提出预应力管桩大间距方案,用于软基路堤一般路段拓宽地基加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以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程为例,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研究地基工后沉降,计算了不同厚度天然黄土地基工后沉降值来研究工后沉降量随路堤高度、地基深度和地基模量的变化趋势,介绍地基加固的作用机理,通过加固后的工后沉降量来确定最终地基处理措施,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厉工厂  倪超超  谭飞  汤瑞  张少国  张羽 《公路》2024,(3):393-399
山区隧道穿越岩堆体时,开挖扰动易导致上覆岩堆体产生局部或整体性的失稳破坏,引起工程地质灾害。以某穿越岩堆体的小净距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 3D软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对无加固措施、仅在上覆岩堆体注浆加固和岩堆体注浆结合锚索支护双重加固等3种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岩堆体表面变形、隧道内拱顶沉降以及隧道上覆围岩沉降变形趋势,评估不同加固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地层注浆对控制隧道内的拱顶沉降具有较好的效果;锚索支护结合地层注浆综合加固方案可有效抑制岩堆体在隧道开挖扰动下的变形,有助于提升岩堆体的稳定性。综合加固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小净距隧道穿越岩堆体诱发的工程问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钱聚强 《路基工程》2021,(2):148-152
为探究砂卵石地层盾构近接侧穿既有高架桥桩基时相关施工控制技术的适应性,基于成都地铁的地层特征、二环路运营桥梁结构性能及周边环境,针对性地采用“主动加固”与“被动加固”相结合的加固控制技术:桥梁钢管隔离桩、袖阀管注浆加固和盾构洞内注浆加固。结合现场监测分析,实践证明:盾构侧穿高架桩基时双洞之间的桩基础位置为高风险区域,局部施工保护方案有效地阻隔隧道-围岩-桩基-地表的变形传递;地表沉降,墩台沉降以及盾构拱顶沉降在采取了加固措施之后,均满足安全控制值要求。  相似文献   

11.
邓建林 《隧道建设》2006,26(4):49-51,71
在淤泥质软土地层中进行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土体容易产生流塑性变形甚至失稳,介绍了一种适合于淤泥质地层的新型土体加固技术--水平搅拌,该技术不仅克服了在地面上无作业条件的难题,而且能够通过监测和控制孔口的返浆量以达到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强夯加固法的加固机理、设计方法、施工方法及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软土固结中剪切波速增值与固结度的关系理论,介绍了将瑞雷波测试技术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相结合,检测分析软土地基固结效果的方法。将该检测方法应用于路基工程中,并与原位孔隙水压力监测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吴发展 《隧道建设》2006,26(6):75-77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理主要是破坏湿陷性黄土的大孔结构,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同沿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处于湿陷性黄土地带,为确保路基及构造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冲击碾压法进行填前处理,使地基满足承载力与稳定的要求。介绍了该路段采用冲击碾压法进行地基处理的原理、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水平透水层对软基沉降的影响,本文运用二维Biot法对不同埋深透水层的软基沉降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含有透水层的软基不但竖向变形、水平位移量小,而且压缩稳定所需的时间短,透水层排水能力对加速土层固结是相当有效,因此计算时必须考虑透水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任昌真 《隧道建设》2007,27(5):30-33
利用已有的瞬时加载条件下砂井地基固结模型,在前人解的基础上,求出变荷载作用下砂井地基孔压解。根据平均固结度等效,在单级线性加载条件下,将未打穿砂井地基转化为等效双层地基,给出其一维固结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元解的比较,等效双层地基法可用于未打穿砂井地基的固结计算。算例分析表明,受加载历时影响,未打穿竖井地基的固结度有所减小,上层地基受影响更明显一些。粗略计算时,多级加载可以简化为单级线性加载  相似文献   

17.
未打穿砂井地基下卧层固结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末打穿情况的砂井地基,提出了砂井区三维畸结构向单层土层的一维固结等效时,等效土层厚度应由井距来控制这一思路。并基于此,改进了半排水法和双层地基法在砂井(末打穿砂井)固结理论中的应用。所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进行了对比,在分析深厚下卧软土层的固结特性和沉降规律方面,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以供设计参数,指导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8.
隧道强透水砂砾地层袖阀管地表注浆加固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隧道建设》2014,34(10):975-980
针对马鞍梁隧道洞身砂砾层具有强渗透、弱胶结、水力联系发育的特点,基于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提出约束-发散型注浆模式并采用硫铝酸盐单液浆与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混合、周边孔与中心孔分次、分段落注浆的试验方案,开展袖阀管注浆加固工艺试验研究及应用。超前水平钻探孔及岩芯取样效果表明:以地层加固为主的后退式袖阀管分段地表垂直注浆加固,有效地提高了隧道洞身地层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均一性。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隧道设计、施工面临的地下水处治难题,为高压富水隧道设计、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对隧道地下水处治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提出了不同规范和地下水处理措施。针对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过程所遭遇的地下水问题,尤其是隧道衬砌水压力荷载问题,各行业部门在隧道(洞)工程支护结构设计中对富水地层地下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的影响认识并不一致,尤其是对外水压力能否折减仍存在一定争议,对地下水作用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为此,对隧道地下水问题从概念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高水压富水隧道地下水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治国 《隧道建设》2015,35(3):204-209
高水压富水隧道施工中地下水的作用容易引发涌水突泥和坍塌,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和破坏周围环境,甚至给运营带来安全隐患。文章通过理论公式、工程案例及规范规定等方面的分析,主要探讨了2方面的内容:1)通过分析地下水的渗流规律,从地层加固和止水、限排降压、抗水压衬砌等方面介绍了隧道涌水量和水压力;2)隧道排水量分级、水中泥砂含量及粒径控制问题,提出了一些控制参数和标准。并以中天山隧道为例,介绍了高水压富水区的地下水控制,促进高水压富水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