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GB11557—2011的要求,为某微型电动汽车设计了一款转向管柱吸能支撑结构,它由两根中部含V型缺口的槽型薄壁梁组合而成,其塑性变形阶段的极限强度水平可由V型缺口关键参数c和夹角θ调控。仿真结果表明:人体模块碰撞力随c和θ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由c=24mm的数值仿真和碰撞试验结果对比可知:两者塑性变形模式一致;碰撞力曲线吻合得较好;人体模块碰撞力峰值偏差仅为6.1%。新支撑结构的强度和碰撞吸能水平在冲击试验和驾乘过程中均符合耐撞性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GB11557—2011的要求,为某微型电动汽车设计了一款转向管柱吸能支撑结构,它由两根中部含V型缺口的槽型薄壁梁组合而成,其塑性变形阶段的极限强度水平可由V型缺口关键参数c和夹角θ调控。仿真结果表明:人体模块碰撞力随c和θ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由c=24mm的数值仿真和碰撞试验结果对比可知:两者塑性变形模式一致;碰撞力曲线吻合得较好;人体模块碰撞力峰值偏差仅为6.1%。新支撑结构的强度和碰撞吸能水平在冲击试验和驾乘过程中均符合耐撞性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版GB11557—2011的要求,需要动态测量转向管柱在以48.3~53.1 km/h碰撞中的位移量,目前对于转向管柱变形的测量有两种常用方法:传统三坐标关节臂测量法和应用高速摄像的图像分析法。其中的图像分析法,可以利用实验的高速摄像分析得到转向管柱的弹性变形量,近来被广泛运用。通过研究分析,归纳了这两种方法的特点,以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汽车吸能转向机构与驾驶员碰撞的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可收缩吸能转向机构与驾驶员所组成碰撞系统的仿真模型,深入讨论了碰撞仿真模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的选择、接触对摩擦系数的确定。并按照GB11557规定的要求,对人体模块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计算了吸能转向机构与人体模块碰撞时上下套管间的收缩位移和作用在转向柱上的碰撞力,并通过相应的碰撞台架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1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汽车产品安全强制认证法规GB11557和ECER12《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中定义转向机构为: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柱、附件、转向轴、转向器外壳以及所有用以当转向盘受到碰撞时吸收能量的其他元件组成的整体。要求转向机构在与人  相似文献   

6.
<正>在低速碰撞情况或驾驶员侧气囊不起爆的状态下,驾驶员头部会与转向盘发生直接接触造成伤害。故在转向盘设计过程中,必须使转向盘骨架提供合适的刚度强度来缓解头部冲击。依据国标GB11557-2011标准,应用Ls-dyna软件分析三幅条式转向盘骨架的强度,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标,通过结构优化改善骨架强度,解决骨架因结构局部设计不合理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某车型转向机构性能开发为背景,充分考虑该转向机构的碰撞吸能机理,并合理应用LS-DYNA软件中的相关关键字,建立了用于碰撞仿真的转向机构有限元模型。为验证该建模方法的可靠性,依据GB 11557—2011《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仿真分析了人体模块撞击转向机构的试验工况,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转向机构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为转向机构的碰撞仿真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汽车安全试验项目——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的伤害所依据的标准GB11557-2011与旧版本标准GB11557-1998在适用范围、试验要求、试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实例从试验样品准备、试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顺利完成中国公告和CCC认证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按国标GB11557的规定,在进行转向机构冲击试验时,须将规定质量的上半身假人以规定的速度水平发射到转向机构上.文中就这项试验所需的发射机构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钢丝绳牵引式发射机构,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中德人体尺寸的差异性.基于人体尺寸差异会导致驾驶坐姿发生变化,为此提出中国人体的驾驶员座椅调节范围相对欧洲人体可以适当缩小建议,为朗逸转向管柱由德国大众PQ34平台上采用的四向调节改为只有高度调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对于只有高度调节的转向管柱,分析校核了转向盘/仪表盘视野和驾驶坐姿舒适度,设计结果为中国用户接受.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SUV车转向系统方向盘怠速抖振过大的现象,采用模态试验技术得到转向系统的固有频率,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转向系统的固有频率和发动机怠速时的振动激励频率接近,从而引起了方向盘的过大振动。文章采用增大转向管柱的支架和车身连接处的接触面面积的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转向系统进行模态试验,再将优化前后方向盘的振动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优化后的转向系统振动明显改善,达到了减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盘力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转向轴助力式电动转向系动力学模型出发,推导出转向盘力的仿真计算公式,并简要分析了比例控制式EPS系统的控制系数对其转向盘力特性的影响。得出通过采用可变比例控制的方式可以改善汽车的转向盘力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某微型客车达到《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国家标准的要求,针对转向盘后移量过大问题,对原转向管柱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发出具有防撞、吸能性能的转向管柱,减少了微型客车正面碰撞时的转向盘后移量,满足了微型客车车型变化要求。  相似文献   

14.
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应符合国标GB 7258—2004中规定的"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转向轮转角及前后轮中心平面偏差"的要求,当摩托车转向轮转角低于国家标准要求时,转弯时可能会导致转弯失准;当摩托车转向轮转角大于国家标准要求时,转弯时可能会导致失重脱轨甚至翻车。摩托车转向轮转角及前后轮中心平面偏差测试台能准确地对摩托车转向轮转角、前后轮中心平面偏差进行测量,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车辆安全,使其符合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或减少汽车碰撞对驾驶员的伤害,吸能转向柱得到广泛应用。文章通过对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反作用力和碰撞时方向盘下缘所受撞击力的分析,结合碰撞中不同情况下乘员头部和胸部对转向柱的撞击情况,确定了不同工况对吸能转向柱临界压缩力设定的影响,并最终指出如何结合安全带的选用及安全气囊的匹配情况来设定吸能转向柱的临界压缩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某款双十字万向节式的转向管柱,针对不同的方向盘调节极限位置,计算出对应的转向传动比波动,分析了影响波动比及波动一致性的因素,以便于在设计阶段能够保证具有较好的中间位置转向感觉.  相似文献   

17.
某型车驾驶室人机工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RAMSIS人机工程分析软件对某型车驾驶室进行了人机工程分析,通过RAMSIS人体库建立了满足GB10000-88中第95百分位、第80百分位、第70百分位、第50百分位的男性(年龄:18-25)人体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在RAMSIS中进行了方向盘分析、踏板分析、换挡手柄分析、空间可及性的分析。在分析完成后,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综合评价后对设计进行修改,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