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仙水利枢纽是我国重要的水利项目,该项目由运盐闸、邵仙闸和邵仙套闸组成。为了方便邵仙套闸区域来往船只通行,提高通行效率,本文进行了水上ETC系统的设计及优化,实现船舶的智能化过闸,实现传播过闸流程的优化,减少过闸手续及过闸时间,从而减少过闸成本,充分适应当下绿色环保水运项目的发展要求,真正提高船舶过闸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船闸通过能力是船闸工程的重要经济指标,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基于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船闸通过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各因素对船闸通过能力影响的权重值。结果表明,对船闸通过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船闸运行水位、船闸级数和线数、闸室有效尺度、各类船舶的尺度、船舶装载系数。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简单介绍在杭州三堡船闸生产运行中,用于过闸船舶登记,收费,进闸调度,船舶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局域网系统的功能和实际应用情况,以及研制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京杭运河苏北段沿线低等级口门船闸规模较小、周边限制性因素较多、工程防洪等级较高、船闸设计水头较高且常水头与设计水头相近的特点,宝应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中,通过合理进行平面布置,采用闸墙廊道短支孔分散输水系统,优化上下游引航道结构型式等工程措施,提高了船舶过闸效率,改善了船舶泊稳条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5.
徐琪 《水运工程》2011,(3):137-141
下坝船闸是芜申线航道的重要通航枢纽,承担着大量的货物运输,同时设计最大水头差高达9.78 m,是目前江苏省设计水头差最大的船闸之一。下坝复线船闸工程设计中针对设计水头高、船舶通过量大的特点,对船闸集中输水系统布置进行深化研究,综合集中输水和分散输水的优点以及下坝船闸的特点,对现有传统的集中输水系统布置形式加以改进优化,采用了新型的无镇静段输水系统,并通过水力模型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无镇静段集中输水系统消能效果明显,灌泄水时船舶在闸室内停泊条件好,同时免除闸室的镇静段,船舶可直接停泊在上闸首的后方,并且缩短了输水时间,提高了船闸的通过能力,节省了工程投资,在类似工程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震  王勤振 《水运工程》2022,(4):111-115
某枢纽船闸为所处河段通航工程的主要控制性工程,船闸工程的修建将对河道渠化起到重要作用。其闸室规模大、工作水头高、输水能量高,解决输水过程水力学问题是船闸设计的关键环节。为使输水过程船舶与船闸自身安全满足相关要求,通过比尺为1:30的物理模型试验,对船闸输水过程水力特性、船舶停泊条件及引航道水流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推荐的输水系统布置和阀门开启方式下,各项水力指标均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浅谈利用趸船浮码头解决邵仙套闸靠船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仙套闸是为保障高水河邵仙段通航安全而建的通航建筑物,套闸建成已来开启频繁,已基本按船闸方式运行,原靠船设施严重不足,为此于2001年增建了靠船设施,新建靠船设施有一段需跨越运盐闸泄洪通道,为不影响运盐闸泄洪,将该段靠船设施改为趸船浮码头,并对趸船及其系留结构等方面作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既有效解决了邵仙套闸靠船难题,又保证了运盐闸顺利泄洪,为邵仙水利枢纽整体运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足够的岸线和确保小型船舶在码头的泊稳安全,造船基地一期工程设置挖入式港池,从而形成了建造中小型船舶的3号生产线.对挖入式港池的总体布置、船闸运行工况、下水船坞和港池以及船闸联动运行等工艺设计作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蜀山泵站枢纽船闸对引江济淮工程航运至关重要,是连通长江与淮河,确保引江济淮航运干线畅通的控制性工程,其闸室规模大、工作水头高、输水能量高,输水过程水力学问题是船闸设计的关键环节。结合工程地质和结构设计,船闸拟采用形式最为简单的闸墙长廊道侧支孔输水系统,输水过程船舶与船闸自身安全能否满足相关要求需要开展细致研究。通过比尺为1∶25的物理模型试验,对其输水过程船舶停泊条件、水力特性及引航道水流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推荐的输水系统布置和阀门开启方式下,各项水力指标均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水道港口》2022,(1):96-102
以南阳市唐河复航工程中水台子枢纽船闸新建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立1:30船闸输水系统整体物理模型,针对船舶停放于上闸首闸室连接段时出现的船舶系缆力超标问题进行试验、优化研究。研究成果表明:(1)双列船舶并排停放时,试验代表船舶所受前横向系缆力不满足规范要求;(2)设计方案下当船舶双列并排停放于闸室上游段时,船艏位于出水明沟正上方,出流剩余能量大且出流后水流扩散不充分,使得船舶所受前横向系缆力过大,结合试验各项水力指标,提出通过在上闸首闸室连接段双出水明沟内增设消力槛的优化措施;(3)优化方案中消力槛的设置,有效改善了船闸上闸首出水口水流条件,降低了试验代表船型所受各向系缆力;(4)优化后的船闸输水系统基本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研究湘江株洲航电枢纽扩建二线船闸工程对一线船闸通航条件的影响。分析工程前一线船闸通航水流条件,二线船闸建设对原有边界条件的改变,工程后一线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的横、纵向流速等水力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口门区现有导流建筑物对新建工程的适应性等。结果表明,二线船闸建设使得一线船闸通航水流条件稍有恶化,但水流条件的改变对船舶航行条件影响不大,工程前后船舶进出一线船闸的航行条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通明船闸为例,介绍了杭甬运河上的船闸自动控制与监控系统,包括船闸运行自动控制系统、船闸运行视频监控系统、船闸过闸调度与收费系统.该系统保证船闸的正常运行,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监视,控制操作,自诊断和冗余切换等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前长洲水利枢纽共有4线船闸,2021年下行量达1.19亿t,船闸运行接近饱和。为研究新建船闸建设方案,需结合过闸运量预测,分析既有船闸和新建船闸的通过能力。根据过闸船舶统计数据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2030年过闸船舶的组成、各吨级船舶的平均载重吨和装载系数。采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模拟船舶随机到闸和排档过程,考虑多线船闸不同的调度规则,构建了船闸群的系统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按船舶随机到达顺序依次过闸的规则,船闸总体通过能力相对较优;五线船闸选新闸址建设,且闸室平面尺度宜为340 m×34 m。  相似文献   

14.
曹建明  冯德柱 《水道港口》2002,23(Z1):232-233
船舶通过船闸首先要将闸室内外的水位调平 ,以往调平闸室内外水位的工作由人工用目测来完成 ,水位观测的精度差及观测结果不及时 ,影响船舶进出船闸的安全及延长船舶的过闸时间。为此开发了水位自动检测系统 ,它能及时、精确地测量船闸内外的水位差及海侧海潮的即时水位 ,为船舶及时通过船闸及船闸防海潮提供了精确的水位数据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吴鹏 《中国水运》2014,(6):120-122
通过对目前市场上测速技术的比选分析,设计了一套基于多普勒效应的雷达测速系统用于单级船闸的船舶测速,并经过在葛洲坝1号、2号、3号船闸现场实测分析,该测速系统可有效测量船舶进出单级船闸的船速信息,测量精度和范围能够满足目前船闸运行管理需要。  相似文献   

16.
康立荣  张娟 《水运工程》2013,(2):107-110
以宝应船闸工程为例,从输水系统水力特性、船舶停靠条件、工程投资等角度对集中输水及闸墙长廊道短支孔式分散输水形式进行分析比较,选择采用分散输水形式,为同类型船闸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曹凤帅  吴澎 《水运工程》2019,(4):98-101
针对闸底长廊道输水系统的廊道、出水孔、消能设施等的布置形式,结合船闸工程建设,开展大量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闸底长廊道输水系统的输水特性和适用条件,从提高船闸输水效率、改善系泊船舶受力等方面提出消能系统的改进布置形式,并对闸底长廊道输水系统在中水头和高水头船闸工程中的应用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水运运量的增长和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一线船闸已不能满足船舶的过闸需求,复线船闸的建设迫在眉睫。鉴于复线船闸布置较一线船闸有所不同,约束条件较多,平面布置难度较大,尤其是复线船闸与一线船闸的轴线间距的确定。本文结合濛濛枢纽和临淮岗复线船闸平面布置的情况,综合分析复线船闸和一线船闸轴线间距的选取原则和方法。为今后工作中遇到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君  宣国祥 《水运工程》2011,(3):121-125
闽江水口枢纽坝下水位治理工程通航船闸长宽比达到16.7∶1,且要求输水时间较短、水力指标较高。根据《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和该船闸的具体特点,确定了输水系统形式及各主要部位的尺寸和细部布置,对输水系统的水力特性、输水阀门工作条件及闸室和上下游引航道内的船舶停泊条件进行了计算分析,水力计算表明:设计的输水系统各项水力特性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船舶基础物理数据(长、宽、型深等)均记录在船闸调度系统数据库中,船舶过闸需要利用这些数据实现综合管理调度。为了确保各闸次的调度安全,需要针对船闸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动的船舶进闸前基础数据复核机制。本文结合高港船闸实际船情、水情,设计了高效、准确的船舶进闸复核系统,利用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运动物体识别技术,实现了船舶识别抓拍、长宽复核等智能化监测功能,有效监管各类违章行为,提升了船舶进闸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