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关中城市群为例,构建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测评体系,针对高速公路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借鉴耦合度函数提出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协调度计算模型,应用此模型研究关中城市群2013年~2017年新型城镇化发展和高速公路之间的耦合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关中城市群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相关指标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引入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对2018年~2020年的空间耦合协调态势进行拟合验证并预测。结果显示:关中城市群高速公路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普遍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在较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愈加复杂,探索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厘清二者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引导城市规划。在解析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二者时空耦合协调模型,并利用2008—2016年全国土地市场物流用地数据,分析了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空间相关程度呈现不相关-负相关-正相关的变化规律,城市物流蔓延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低-低相关为二者局部相关性的主要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重庆、甘肃南部和陕西西部等欠发达地区;2008年我国多数城市耦合协调值在0.6以下,92.1%的城市处于失调状态,至2016年则有67.4%的城市物流蔓延与城镇化间处于濒临失调和初级协调状态,物流用地蔓延逐渐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二者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西部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协调关系,首先利用多因素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长期处于中度协调状态。然后建立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协整检验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短期和长期关系及作用方向。结果显示,在短期,综合交通一体化对新型城镇化为正向冲击,作用明显,新型城镇化对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冲击作用不明显,两者处于动态协调状态,未达最优;在长期,两者存在均衡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推动西部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时也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要求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与碳排放协调发展,对交通运输与碳排放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将由非期望Super-SBM模型测算所得碳排放效率作为碳排放系统指标,构建交通运输与碳排放综合评价指标,并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数据,测算交通运输与碳排放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与碳排放的耦合度平均值大于0.920,两系统具有较大互动作用;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先升后降态势,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上游省市低于中下游省市,个别省份未达到协调状态;上游省市更应注重交通运输的发展,中下游省市在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城市交通与其他系统间的协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交通运输与旅游业发展的协调程度,构建反映3个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状况。以武汉市2010—2017年交通运输系统与物流业、旅游业发展为例,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结果显示,3个系统之间综合评价值总体上均呈现出持续上升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7.
丁潇潇  钱勇生  曾俊伟  魏谞婷 《公路》2022,67(3):254-260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多指标体系,以综合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进行综合评价,结合k-means聚类法对城市分类,以分级色彩图的形式呈现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上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其次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安徽,都市圈内各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较高;(2)各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与其规模和功能地位等密切相关;(3)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差异。因此,各城市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二者的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综合交通一体化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文中针对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问题,选取适当的城市指标,引入城市流向强度作为分析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重要度进行评估;依据城市重要度得分,采用K-Means聚类对城市等级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城市群各等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构建城市群交通圈与城市内部交通"零换乘"衔接,打造城市群一体化综合交通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交通与其他系统间的协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交通运输与旅游业发展的协调程度, 构建反映3个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状况。以武汉市2010-2017年交通运输系统与物流业、旅游业发展为例, 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3个系统之间综合评价值总体上均呈现出持续上升发展之势。其中, 交通运输业与物流业的协调耦合度从2010年的0.0841上升至2017年的0.9301, 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协调耦合度从2010年的0.1197上升至2017年的0.9314, 均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到高度协调的阶段。研究结果与武汉市实际发展情况一致, 可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匹配度不高、适应性不强及对城镇化发展支撑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分析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梳理了"推动型"、"同步型"、"拉动型"三种发展策略之间的关系,构建协调发展策略匹配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算法进行发展策略优选,并在四川省进行实例验证,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来逢波  张克伟 《公路》2023,(9):243-252
交通建设和人口流动相互促进和制约,两者的协调均衡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交通强国战略的切实保证。引用交通优势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交通和人口流动两个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公路和铁路的交通优势度分别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核心—边缘”结构和单核心的“放射状”结构;山东省的人流网络密度整体较低,高密度区呈现核心阴影效应,联系强度的空间邻近性显著,城市个体的人口流动势能差异较大;交通系统对人口流动系统的带动和约束作用相对更强,根据发展水平组合关系可分为16类,以超前型和同步型为主,根据耦合系协调关系分可为3类,公路、铁路均以良性协调的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的新方向。本文将从近十年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研究角度入手,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重点关注交通运输行业的高速公路与旅游融合发展对策,从全线景观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拓展、交通旅游智慧服务、品牌营销与运营模式等方面,解决高速公路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廊道狭窄、场地拓展空间有限、公路封闭等问题,提出高速公路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首先建立河南省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2006-2010年数据,利用 SPSS 软件对指标数据加以标准化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模糊录属度概念进行“三化”协调度研究;最后根据协调度分析出河南省“三化”两两子系统之间基本处于良好协调,但却存在协调度下降趋势.根据“三化”主成分分析得出其各自主导因素,促“三化”协调需要积极承接产业专业和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21,66(9):285-292
协调是新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内涵之一,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从中观尺度单元对两者协调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各地市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了由两者交替上升至2014年后公路交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转变过程,两者空间分布逐渐分别呈现"一核两翼"和"核心-边缘"分布格局;(2)耦合协调度方面,各地市2006年~2018年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协调性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呈现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空间集聚态势;(3)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河南省多数地级市会进入公路交通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两者系统将逐步进入更加高级的协调发展水平阶段。  相似文献   

15.
瞭望台     
正上海全力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交通网按照《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实施了17项交通建设项目,其中,3项铁路工程、11项省际公路工程、3项航道工程;完成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打通长三角9座城市轨道交通壁垒,全力推进长三角交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21,(6)
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发展具有引导、支撑和保障能力。为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建立公路网与区域经济耦合模型,对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内蒙古的公路网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GIS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全区各盟市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对应性,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一直处于较好的协调状态,阿拉善、兴安盟协调类型始终最差,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勉强耦合或低度耦合状态,公路网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较强。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大对公路网的建设投入,特别是连通全区内部各个城市的干线公路,提升各盟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度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防安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改扩建过程中施工交通组织设计关系到施工安全和社会影响。以高速公路改扩建为例,采用区域路网协调的方法研究了交通组织设计路阻特性及起点-终点矩阵,利用分析软件Trans CAD对交通组织设计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以服务水平、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安全性为评级指标建立了综合评级体系,最后结合安徽省区域内3条高速公路的扩建实例分析交通组织设计关键参数,以计算参数为依据对其交通组织设计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驾乘人员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山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系统各组成要素,选取影响公路线形与安全协调度的指标,并引入群层次分析法建立山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协调度评价综合指标体系,且通过统计高速公路设计专家的咨询结果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为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进行有效的安全性评价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20,(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来高强度运输需求,同时高速公路网络规模和密度增长遭遇瓶颈,有效的供给能力难以持续增加,交通供需矛盾已经显性化并将进一步加剧。基于此,针对大湾区高速公路车流出行半径小、承载交通属性多元化需求明显等特点,拟通过梳理、整合既有存量道路形成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准快速路"一张网",主要服务于街镇组团间中短距离出行需求,以释放高速公路容量空间,提升总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研究表明:准快速路"一张网"与高速公路在功能上相辅相成,能形成有机组合和衔接,同时提升成网的发展基础较好、可行性强,总体上切合现代交通"一体化"与"互联互通"发展的时代主题,由此规划建设准快速路"一张网"对于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正积极构建服务京津冀三地的高速交通网。日前召开的“2014年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今明两年,天津将建成6条高速公路,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京津冀将基本建成覆盖三地主要城市的客运2小时交通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