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车辆在单曲线上行驶时的运动学行为和驾驶行为,在ADAMS软件环境下创建了小客车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切弯和跟弯两种驾驶模式的单曲线行驶试验.根据仿真输出的转向盘角度变化,将转向过程划分为进弯、维持和出弯3个阶段,分别得到了车辆进弯和出弯时的转向长度和转向时间,以及这2个参量与弯道半径、转角和车辆轴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弯道转角不超过某个临界值时,转向盘转角、转向时间以及转向长度随着弯道转角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切弯时更显著;当弯道半径不超过550 m时,转向长度随弯道半径增大而增大;不同驾驶模式会导致转向长度出现显著差别,切弯时的稳定转向长度约为跟弯时的2倍;切弯模式的"稳定转向时间-弯道半径"曲线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形状,而采用跟弯模式时该曲线呈单调下降趋势, 2种模式的平均转向时间为3.75 s.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回旋线路段转向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驾驶模拟实验收集15 名驾驶员在72个不同半径、不同转向和不同回旋线长度的弯道上的方向盘转角信号。运用小波变换将方向盘转角信号的空间序列进行分解,研究自然转向行为和轨迹修正行为依半径和回旋线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车辆入弯时的自然转向行程和曲线半径、回旋线长度均显著相关,但与弯道转向无关;入弯时,驾驶员对路线半径变化率的敏感度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对于轨迹修正行为,在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方向盘的平均摆幅随回旋线长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方向盘回转速率会随着回旋线长度增加而增加;出弯时方向盘的平均摆幅和回转速率整体较入弯时高。当回旋线长度与自然转向行程接近时,方向盘平均摆幅和回转速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故以自然转向行程为理想回旋线长度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中国18家银行1997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加入巴塞尔协议特别是银监会成立以来,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2003年银监会成立前,资本监管对银行的贷款增长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从2004年开始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银行的信贷行为面临着明显的资本约束.当资本比率降低时,银行将减少其贷款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某一因素对托运人选择行为的影响会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 既有研究多关注特定空间或时间的托运人选择行为,较少进行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比较. 为探索托运人选择行为差异及变化规律,采集不同时空的5 个数据集,构建多类线性或非线性效用函数的多项 Logit 模型及混合Logit 模型. 结果表明:在空间维度,某一地区托运人选择行为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在时间维度,伴随货运业快速发展,货运方式选择模型适用年限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5.
依靠缩短登机时间提升登机效率是降低航空周转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乘客登机时间由登机策略及个体行为等因素共同决定。在采用特定登机策略登机过程中,发生阻塞导致队列行进缓慢时,队列内的乘客可能采取超越行为提升自身行进速度,从而影响登机效率。针对乘客这种超越行为建立微观仿真模型,采用元胞自动机模拟不同登机策略下的乘客登机过程,比较超越行为对不同登机策略效率的影响程度,量化考虑乘客超越行为时登机乘客携带行李比例、登机放行间隔,以及客座率等情景下登机策略的效率。结果表明:在考虑超越行为后,原本不考虑超越行为时登机时间越长策略的登机时间缩减比例越高,乘客行走干扰延误的降低是登机时间缩减的主要原因。在乘客携带行李数量较多或乘客放行间隔较短的情景下,从靠窗到过道依次登机策略的效率优于倒金字塔式策略;在客座率70%的情景下,分4种次序从后到前登机的策略是按列次序登机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6.
考虑船舶行为的时序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自编码的船舶行为语义表征(SRCAE)模型;提取船舶经度、纬度、航速、航向等行为特征参量,建立了行为特征序列;借助连续词袋模型将行为特征序列划分为中心船舶行为和上下文船舶行为,利用深度自编码网络构建了船舶上下文行为的语义表征模型,将得到的中心船舶行为编码作为表征向量输出,通过聚类算法构建船舶行为词典;选取长江口南槽交汇水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产生的数据对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RCAE模型能有效表征船舶行为之间的上下文联系,与传统自编码器和长短期记忆网络自编码器等模型相比SRCAE模型具有更低的表征误差;分别采用k均值(k-Means)、高斯混合模型(GMM)与核k均值(Kernel k-Means)3种聚类算法提取船舶行为词典,与原始数据相比SRCAE模型产生的表征向量更易于区分不同船舶行为模式,其中k-Means效果最优,轮廓系数、卡林斯基-哈拉巴斯指数和戴维森堡丁指数指标分别达到了0.384、18.308、0.531,共产生转向加速、转向减速、直行加速、直行减速等30种复合行为,有效提取了不同行为模式下船舶行为词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驾驶员行为状态的识别对机动车驾驶的安全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采用汽车方向盘角度α作为输入,汽车偏离路面车道中心线的垂直位移S作为输出来建立模型,并观察模型参数(自然频率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用于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同时,用疲劳时位移序列S的方差会不断变大来验证上述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迁居居民日常活动—出行模式不仅是短期决策下的行为响应,更是长期生活中习惯、态度等因素的作用结果.本文基于时间地理学和计划行为理论,应用迁居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从外部时空制约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考虑迁居居民出行行为的动态调整过程,构建了迁居居民活动—出行行为选择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在迁居事件作用下,居民活动—出行行为发生了巨大调整.具体而言,居民活动—出行调整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层级决策序列,通勤活动的调整优于非通勤活动,且会制约着非通勤的安排,进而影响到不同类型的非通勤活动间的交互关系.其次,居民行为选择还受过去态度及偏好的正向引导作用,习惯影响次之,且迁居前各行为间存在的交互模式会进一步传递到现活动安排中,主要凸显在非通勤上.与此同时,外部时空制约和主观因素同时作用于现出行行为上时,外部制约会通过态度或习惯的影响来调整活动和出行模式,以维持或重构日常生活支持网.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反垄断事件,分析了我国汽车行业垄断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汽车行业垄断行为的成因,梳理了我国汽车行业反垄断的制度实践,为汽车行业规避垄断的法律风险提供意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驾驶人行为特性能造成交通拥塞的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城市道路交通拥塞度划分为轻度拥塞、中度拥塞和重度拥塞.根据实际调查、实验数据回归分析出不同拥塞度下不同驾龄驾驶人操作转向盘、档位及停车次数的3种操作行为的变化规律及拥塞路段停车频率图.对交通拥塞程度进行量化为研究交通拥堵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交通拥塞下驾驶人的操作行为能充分了解驾驶人在交通拥堵下的操作行为规律,为提高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防御性驾驶行为心理作用过程缺少定量描述的问题,在界定防御性驾驶行为内涵的基础上,设计防御性驾驶行为量表.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以过去防御性驾驶行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为预测变量,行为意图为中介变量,后续防御性驾驶行为为结果变量的分析模型. 对非职业驾驶员在间隔3 个月的两个时间点跟踪调查,第1 次调查内容包括过去防御性驾驶行为、TPB变量、个人基本信息,第2 次调查包括后续防御性驾驶行为和个人基本信息,获得两次调查数据完全匹配的有效问卷213 份. 对有效数据分析显示:主观规范对防御性驾驶行为意向不显著,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和过去防御性驾驶行为对防御性驾驶行为意向影响值分别为0.40、0.29 和0.26;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驾驶行为通过行为意向(0.36),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续行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温度对果蝇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方法设两个离心管,一只离心管内只有食物,果蝇既可以嗅到味道,也可以吃到食物;另一只离心管也有食物,果蝇只可以嗅到味道而不能吃到食物。将果蝇在不同的温度下饲养后,观察不同温度下饲养的果蝇进入两只离心管内的数量变化。结果高温环境下生长的果蝇进入可以吃到食物的离心管的数量少于正常温度和低温环境下生长的果蝇。结论高温可以降低果蝇的学习记忆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冬季高速列车在积雪轨道运行时动车和拖车转向架区域的雪粒运动特性差异,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气固两相流方法,分别建立了动车和拖车转向架的风雪流计算模型,分析了转向架区域的雪粒运动特征和雪粒与壁面的撞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动车和拖车转向架区域的气流路径相似,气流主要由轮对后部卷入转向架区域,并绕两轮对旋转,拖车转向架区域回流引起的正压要大于动车转向架区域回流引起的正压;牵引电机通风时,转向架区域前后轮对周围回转气流比不通风时明显增多;牵引电机的排风使动车转向架区域的雪粒逗留时间由不排风时1.10 s增加到1.13 s,不利于雪粒流出转向架区域;雪粒更易进入拖车转向架区域上部空间,在相同时间内拖车转向架捕获的雪粒比动车转向架多42.8%;动车转向架区域除轴箱外,其后部部件捕获的雪粒少于前部部件,拖车转向架区域除轮对外,其后部部件捕获的雪粒多于前部部件;牵引电机出风口处的气流会增加转向架前部区域部件上的撞击雪粒,减少转向架中部区域部件上的撞击雪粒;牵引电机排出的部分气流会形成绕车轮的旋转气流,使转向架底部更多的雪粒卷入转向架区域,导致撞击到前部轴箱和制动部件上的雪粒分别增加了20%和17%;转向架的雪粒入射区域主要分布在受到车底来流直接冲击的部位和受到转向架后部回流冲击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高速列车轮对因定位不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初始安装偏差,在通过道岔等薄弱环节时轮轨关系急剧恶化,影响行车安全. 为研究车辆在初始安装偏角状态下通过高速道岔的动力学性能,以18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具有初始偏转角的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前轮对偏转、后轮对偏转、前/后轮对同向偏转、前/后轮对反向偏转4种工况进行仿真,结合理论推导与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偏转角对车辆入岔姿态及直逆向过岔走行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偏转角向尖轨侧偏转时会导致轮轨过渡位置提前,甚至造成轮缘接触;初始安装偏角对轮轨垂向力的影响主要与偏角形式及偏转角有关,且偏转角超过一定限度时,岔区固有不平顺会进一步加剧轮轨垂向冲击;轮轨横向力主要受主接触点方向与道岔区横向冲击方向的叠加控制;前/后轮对反向偏转情况下,轮轨接触关系恶化,当偏转角为?2.0~?3.0 mrad,脱轨系数超限,影响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基于ADAMS/car软件建立某硬派越野车的前悬架、后悬架及整车模型试验台,用实验与理论计算的方法验证了模型正确性。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修改模型某些硬点坐标,用稳态回转的控制文件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前悬架和后悬架导向机构的安装位置对整车侧倾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仿真结果出现的原因,为越野车做进一步的性能改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层面居住区位对公共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构建涵盖居住区位与心理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个体层面与社区层面变量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利用Mplus软件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层面变量对出行行为意向的影响存在差异.个体层面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住区位(0.665)、主观规范(0.664)、行为态度(0.577)、知觉行为控制(0.547).社区层面变量的影响程度为:行为态度(0.736)大于居住区位(0.646).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层面居住区位对公共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构建涵盖居住区位与心理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个体层面与社区层面变量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利用Mplus软件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层面变量对出行行为意向的影响存在差异.个体层面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住区位(0.665)、主观规范(0.664)、行为态度(0.577)、知觉行为控制(0.547).社区层面变量的影响程度为:行为态度(0.736)大于居住区位(0.646).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持汽车紧急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提出了控制前轮制动轮缸压力差的控制方法.将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控制过程分为首次控制和常规控制,首次控制在保证车轮不抱死的情况下,利用前轴两侧轮速差辨识路面;常规控制根据辨识结果,在单一附着系数路面下采用前轮增压同步控制,后轮独立控制,在分离附着系数路面下采用前轮修正低选控制,后轮独立控制.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试验方法和流程,在试车场进行了4种典型路面上的制动试验,试验过程中车辆的方向盘修正角在2 s内均小于30,远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120,表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山区公路混凝土护栏碰撞特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探明山区公路上常用的间断式混凝土护栏及连续式混凝土护栏的碰撞特性,基于动态显式有限元方法及VPG软件,建立了完整的汽车-护栏-乘员-座椅-安全带一体化模型,对四种典型山区公路护栏进行了碰撞仿真分析。发现汽车撞击间断式混凝土护栏时,出现混凝土墩拌阻车轮的现象,甚至出现汽车的右前轮被护栏完全刮脱的情况,不仅假人头部及胸部遭受剧烈冲击,而且驾驶室变形严重;而汽车撞击连续式混凝土护栏时,车辆的左后轮出现了明显的抬高现象,表明车辆存在倾翻的趋势,但车辆尾部的高度变化曲线表明,车辆左后轮在抬高到一定高度后,将不再继续抬高,并逐步返回地面,说明车辆尾部的高度变化趋势是趋于稳定的;当护栏底部凸缘高为80mm时,出现前轮可以顺利爬上并溜下护栏斜坡,而后轮无法爬上护栏斜坡的现象;当护栏底部凸缘高为150mm时,则车辆的前、后轮均不能爬上护栏斜坡。结果表明,间断式混凝土护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失控车辆的诱导能力不足;连续式混凝土护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栏底部的凸缘太高,护栏的主要尺寸参数需要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