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线性参考系统与动态分段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详细论述了在南昌市道路管理系统中空间数据建模过程中涉及到数据结构、车道的几何数据语义描述和车道之间拓扑数据语义描述这三个关键点。通过运用基于动态分段技术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构建南昌市城市道路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窄车道在杭州市道路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  丰国彤 《城市交通》2010,8(4):73-78
为了优化道路横断面、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节约土地资源,在分析现有机动车道宽度设计标准及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窄机动车道在杭州市道路综合整治工程中应用为例,通过交通量调查、EMME/2交通软件模拟和驾驶人问卷调查分析窄车道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适当压缩车道宽度可提高路段、交叉口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交叉口的饱和度及车均延误,同时减少驾驶人的变道行为,提高行车安全性。窄车道的成功应用为编制《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设计规程规范(浙江省工程建筑标准)》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满足BRT或轻轨系统的运行需求,提出在带有固定左转车道的繁忙通勤走廊中央设置一条BRT或轻轨专用车道用于双向运营的概念。由此产生了车辆相交问题,其相交空间设置于由左转车道产生的未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的道路中央隔离带。提供了公交车站和相交空间的概念设计可选方案和几何布局示意图,并考虑运行速度、发车间隔、相邻相交空间的距离及相交空间数量等条件,分析系统性能。为确保具有实用性,研究了系统在现有交通走廊上的可实施性。由于该系统具有利于TOD发展的潜力,也可作为未来发展两条专用车道系统的中间步骤。  相似文献   

4.
才学农 《北方交通》2005,(10):26-27
从行车要求、车道利用率、道路要求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二块板型式的行车要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造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交通枢纽车道边动态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分析,基于已有的单车道车道边模型,建立双车道车道边模型,根据该模型找出影响车道边容量的关键因素,除有效停车位数以外,还有3个时间因素:停车时间、前方车辆影响时间和汇入时间。然后,依托对现有典型交通枢纽车道边的调查数据、交通流波动理论以及可接受间隙理论等分析关键因素,并提出车道边停车优化方案,可以为车道边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潮汐式”交通问题,探讨可变车道的实施流程和转换机理.基于BPR路阻函数建立了可变车道调整数量优化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根据交通流状况计算出需要调整的车道数.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的道路条件计算出可变车道适合的转换时机。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从行车要求、车道利用率、道路要求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二块板型式的行车要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造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横跨虚拟车道线时间的车道偏离决策方法,对车速和道路曲率具有适应性。在车道偏离控制方面,设计了在Frenet坐标系下的线性二次型车道保持控制器以实现纠偏。仿真和实车试验表明:相比于单一的判别方法和联合度较低的联合车道偏离判别方法,文中的车道偏离判别能够提前准确判断车辆是否偏离并有效纠偏,避免车辆偏出车道。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车辆分类及折算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鹏  孟祥海 《城市交通》2006,4(2):61-63,29
城市道路上交通构成复杂,对交通流进行研究时希望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计量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车辆折算系数是指将混合车流中的各种车型转化成标准车的当量值,是道路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该系数在不同地点和时间的交通流状况下不尽相同,就需要一种调查简单而结果又合理的计算方法。从定义各类型车辆所占用的动态空间瞬时车道占有率入手,提出了以车辆瞬时占用车道长度与速度的比值为参数,基于模糊动态聚类对车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城市主干路上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了计算,将车辆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根据最佳分类的聚类中心值给出了城市道路上的车辆折算系数,最后分析了城市道路上各种车辆折算系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首先通过分析各类交通数据采集技术,提出了基于CDMA网络实施动态交通数据采集的方法;然后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构建了动态交通数据采集系统;最后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的特性对数据进行处理,使数据与道路相匹配,并在GIS地图上实现道路交通状态的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11.
以城市地下道路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驾驶模拟舱模拟驾驶员在各种不同条件和环境下的城市地下道路上的行驶情况,总结城市地下道路在交通安全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统计分析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因素以及驾驶员的违章行为,车流和道路环境与城市地下快速路系统交通安全的关系和产生的影响,并预测在城市地下道路中可能会发生的多种交通事故,提出预防建议和可采取的紧急救援措施,对城市地下道路系统的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临时交通标志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一种重要安全管理设施,其设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实践证明,舍理设置施工点的临时交通标志可以有效地组织交通流,提高通行能力,预防交通事故,缓解交通拥堵,减少驾驶员出行时间,节约能源,减轻污染,美化道路交通环境并提高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13.
对城市道路进行有效的电子智能化诱导,是当前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最有效方式.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介绍一种基于GPRS和Internet网络的无线远程道路交通诱导系统及路况屏,可为当前城市交通智能诱导提供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交叉口发生堵塞,会影响交通的有效运行。因此,如何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对城市的交通有重要意义。以南稍门十字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借助VISSIM交通仿真软件,调查其高峰时段的现状交通量、信号配时方案及车道功能的划分,研究交叉口优化配时方案和改善交叉口车道划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的减少车辆延误,提高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证明VISSSIM仿真软件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应用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为解决目前城市平面交叉口日趋严重的拥堵现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路网交通规划及其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系统地提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城市路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六种城市路网交通规划方案;最后分析经济和政策对交通规划的影响,及明确它们彼此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这些为城市路网交通规划的具体工作、以及它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关系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设置公交专用道道路的交通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公交专用道将对城市道路交通状态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首次将脆弱性的概念引入交通系统,通过对其进行评价和系统扰动下的交通状态分析,构建了交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交通脆弱性评估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应用,对道路的交通脆弱性进行了分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系统建设目标、功能需求和系统构成;研究了道路交通状况评价、交通事故分析及最短路径分析;以重庆市城市交通现状为背景,将道路信息、事故信息进行建模分析,结合MapInfo平台的集成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以道路交通信息分析、交通事故分析、空间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计划2011-2015年在中心区新建八号线北延段、十一号线、十三号线等线路,如何做好轨道交通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工作,尽量减少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确保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现状交通为基础,通过模型测试,分析轨道交通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根据影响程度,相应提出路网容量改善、区域交通分流、交通需求管理、施工工法优化等具体的交通疏解对策,并对交通疏解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各交通方式出行效率差异性基础上,立足于城市客运系统的基本功能,建立了城市地面上客运交通结构线性规划模型。模型以各种交通方式时空消耗最小化为目标,考虑了城市道路系统要求、出行者要求、城市客运系统要求和交通方式发展规模4个方面约束,最后比较了本文模型与其他文献模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performances of urban road traffic is a crucial work to ensure traffic operation well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In this paper, as the basis for performance analysis, a traffic conges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comprehensive and characteristic indices is introduced. Beijing floating car system is also used to collect real-time data of urban road traffic. In addition, expressways, arterial roads, some of the secondary roads and branch roads over the area within the 5th ring road are selected as the evaluation objects. Moreover, urban traffic operation performances are compared among pre-Olympics,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and during the Paralympics Gam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ensity, duration, extension of traffic conges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current bottlenecks and average spe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rban traffic is in the level of “smooth”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and the Paralympics Games comparing with the “moderate-congested” status before the Olympic Games. The vehicle speeds of urban traffic network increase obviously under the Olympic 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