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速列车车体断面优化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通用的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计算了不同车体断面在20 m/s横风作用下受到的侧向力和倾覆力矩。结果显示:通过改变车体断面的几何参数可以达到改善列车横向气动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出口20 t轴重米轨集装箱平车的设计要求、总体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重点阐述车体组成部件底架、集装箱锁闭装置的设计。对车体垂向弯曲刚度、车体静强度和锁闭装置的静强度计算结果表明:在额定载荷及超过额定载荷50%工况下,车体下挠均不大于10 mm,在车体预上挠10 mm~14 mm的工艺设计条件下,车体未出现下挠,挠跨比小于1/700;在额定载荷与纵向力合成工况下,车体最大应力点出现在装载2只20 ft集装箱在重车顶车工况下的侧梁下翼面处,应力为254 MPa,小于材料许用应力;在超过额定载荷50%工况下,车体最大应力小于材料屈服应力,车体未发生永久变形和裂纹。在不同载荷作用下锁闭装置产生的应力,均小于材料许用应力。整车的限界通过试验、车体强度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限元法的动车组地坑式架车机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  韩激扬  邢晓东 《铁道车辆》2012,50(4):33-35,6
对动车组地坑式架车机车体举升装置结构系统各主要承载构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各构件的应力分布云图及整机变形情况,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各构件的强度、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重载电力机车车体的结构设计技术及特点,对比了3种和谐型机车车体底架结构刚度参数及主要差异,计算分析了车体纵向断面的结构力流,进行了车体整体结构优化分析与对比,利用子模型进行局部结构应力的优化计算,深化了重载电力机车车体结构设计及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5.
2种铁路缓和曲线线型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行驶动力学理论,推导出考虑列车加减速行驶的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计算公式.针对三次抛物线型和半波正弦型2种线型的铁路缓和曲线,通过理论计算并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5种不同工况下缓和曲线上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给出的考虑列车加减速行驶的曲线上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计算公式可用于不同缓和曲线线型的比选;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上的4个连接点处,车体侧向加速度时变率有突变值,而半波正弦型的缓和曲线没有突变值,因此半波正弦型缓和曲线对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比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某漏斗车车体端部斜撑结构强度及其稳定性。经过对比分析可知,斜撑孔边的仿真计算应力与试验测得应力误差较大。对车体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发现,随着载荷增大,斜撑孔边位移发生明显转折,不符合线性变化规律,出现局部失稳,导致仿真计算应力与试验测得应力不一致。基于非线性屈曲分析结果,对漏斗车车体端部斜撑优化设计。优化后的车体结构未出现局部失稳,仿真计算应力与试验测得应力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结合铰接式转向架的安装需求,全新研发了一种满足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要求的铰接式动车组车体结构。通过优化力流传递路径,采用两级缓冲结构等措施降低了底架局部结构的应力集中,提高了底架承载能力。通过优化底架边梁型材断面,抗侧滚装置、抗蛇形装置通过螺栓直接与底架边梁连接,将以往项目由过渡安装座的焊缝承载优化为底架边梁母材承载,提高了连接可靠性。对车体进行了29个工况静强度计算,所有工况的计算应力均小于许用应力,在超载AW3工况下对车体施加1 500 kN纵向压缩载荷,最大应力出现在门洞下门角,计算应力为147.4 MPa,小于铝合金许用应力215 MPa。根据标准DVS 1608,对车体母材和所有焊缝进行了8种疲劳工况的评估,计算结果显示材料利用度均小于1,其中母材材料利用度最大为0.7,发生在侧墙上窗角,焊缝材料利用度最大为0.86,发生在端墙门槛与端墙立柱连接的焊缝处。对车体进行了16个工况静强度试验,所有测点的应力值均小于许用应力,且安全系数不小于1.24,留有较大的安全裕量。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说明该车体结构强度和疲劳性能满足设计要求,且有较大的安全裕...  相似文献   

8.
在保证跨坐式单轨车辆车体整体结构力学特性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非承载件,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车体的有限元模型.以车体质量最小化为目标函数,车体构件应力为约束条件,车体构件厚度为设计变量,对其进行了尺寸优化设计,从而减轻了车体的质量,取得了轻量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货车车体疲劳载荷谱的编制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5000t重载列车的动应力测试,参照AAR机务标准,编制了车体测点应力谱、心盘载荷谱、纵向载荷谱以及侧滚载荷谱。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C70型通用敞车车体进行了计算,并利用编制的载荷谱计算车体测点的损伤,然后与按照应力谱计算出的损伤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载荷谱,最后分析了利用分力谱来计算车体损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车辆承载构件在运用环境腐蚀和应力联合作用下的腐蚀疲劳问题,探讨了考虑可靠度的腐蚀疲劳损伤分析与计算方法,并以C64型敞车为对象,选择车体结构危险部位进行了组合工况下腐蚀疲劳损伤与疲劳寿命实例计算,着重分析了腐蚀对C64型敞车疲劳损伤及疲劳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侧滚、扭转载荷的产生原因与形成机理,识别出侧滚载荷与扭转载荷;通过分析侧滚、扭转载荷施加于车体时的实际效果,提出一种研究侧滚、扭转载荷与车体应力响应之间内在联系的方法;以C80B型敞车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出侧滚、扭转载荷分别作用下车体的相应应力点与应力值,换算出应力响应系数,为铁道车辆的疲劳寿命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城轨地铁车辆长期大负载运行对关键部件疲劳寿命的影响,文章跟踪测试了实际服役状态下某地铁车辆转向架、车体关键部位的动应力,获得了动应力幅值与列车载重变化的关系,并依据Miner线性疲劳累计损伤法则计算了各测点的每日等效应力。结果表明,车体和转向架关键部位的应力幅值与列车载重具有强关联性,构架纵梁与横梁连接焊缝和牵引拉杆座焊缝的等效应力最大值超过70 MPa,构架空气弹簧座焊缝和一系弹簧座焊缝的等效应力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C70E型敞车车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线路试验获得了车体载荷-时间历程和疲劳关键部位的应力-时间历程,并基于实测的载荷-时间历程提出了基于瞬态动力学的车体疲劳强度评价方法。运用瞬态动力学的方法仿真计算了车体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响应,得到车体动态载荷-应力响应关系。结合Miner累积损伤理论,计算了车体载荷谱损伤和应力谱损伤,并对动态和静态仿真计算损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动态仿真计算损伤更接近于真实损伤,验证了基于瞬态动力学的车体疲劳强度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利用车辆模型走行装置,在侧风下的气动力特性风洞试验概况,测试了车体表面压力分布,评价了作用于车辆上的侧向力。  相似文献   

15.
车体结构灵敏度为车体结构修改提供依据,是现代车体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某双层动车组车体为研究对象,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计算车体模态、应力及变形。以车体底架、侧墙、顶板、端墙等不同部位板厚度参数为设计变量,用半分析灵敏度方法,以车体模态频率、静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为设计响应,计算响应对各设计变量的灵敏度。计算结果表明,车体前3阶模态频率随底架、侧墙、车顶结构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端墙、牵枕缓部位板件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车体底架变形对下底板、车顶、侧墙各板板件厚度灵敏度较大,为负值;关键位置应力灵敏度多为负值。通过灵敏度计算分析,揭示影响车体性能的主要因素,明确提高车体模态频率、减小变形及应力的措施。通过灵敏度分析对车体结构进行修改,在提高低阶模态频率并保证变形和应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使车体质量减少410kg。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应用敝车调车工况车钩力实测试验数据,通过瞬态响应仿真分析获取车体结构动应力的方法,阐述了模态瞬态响应分析法,验证了采用该方法进行有限元仿真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车体关键部位的二维应力谱。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列车动力学和道岔动力学理论,建立可考虑整体道床12号交叉渡线道岔钢轨型面变化的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学计算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动车组和货车以50 km/h侧向通过该交叉渡线道岔时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动车组和货车通过时轮轨力、脱轨系数、减载率、轮轴横向力、车体振动响应有所不同,但均满足安全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对象为某250 km/h不锈钢点焊结构的新型高速铁路客车车体,基于EN12663标准确定了载荷参数及工况,使用ANSYS15.0对车体钢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车体钢结构在各工况下计算应力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刚度和静强度均满足要求,所得结果为车体的优化设计、结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轨车辆轻量化不锈钢车体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轨轻量化不锈钢车体的实际结构,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参考国内外城轨车辆技术标准,确定计算载荷,进行车体应力计算及模态分析,并将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空气动力作用下,高速列车外风挡与车体外表面安装间距对风挡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三维、定常、不可压缩雷诺时均R-S方程和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数值算法,对0,10,20和30 mm不同安装间距的三车编组半包式外风挡高速动车组进行数值模拟,列车明线运行速度等级为350 km/h。研究结果表明:安装间距对于风挡受侧向力影响较大,尤其是橡胶弧顶与来流相对的外风挡所受侧向力与安装间距成二次函数关系,安装间距30 mm的外风挡受侧向力最大为785N;安装间距对外风挡所受阻力、升力的影响较小,橡胶弧顶相对的两块外风挡阻力方向相反,外风挡气动升力均为负升力且最大为62N;安装间距导致外风挡表面压力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将外风挡表面气动压力映射到有限元计算模型上,分析不同安装间距下气动载荷作用对外风挡结构变形与应力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对外风挡结构强度与优化设计,以及安装位置精度要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